孩子的數(shù)學題太難?那是你的世界不再"純粹理性"
來源:南方網(wǎng) 文章作者:何三畏 2008-05-07 15:06:23

- 孩子有孩子的世界,那是“純粹理性”的起點。比起孩子的世界來,成人社會是非常粗暴無理的。
作者:何三畏,南方人物周刊主筆
1月25日南方都市報《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難倒北大碩士生》,引起許多議論。該數(shù)學題如下:小明釣魚回來,小玲問他釣了幾條魚,小明答:“6條沒頭,9條沒尾,8條只有半個身軀。”你知道小明到底釣了幾條魚?有意思的是,大家的評論是如此一致,都認為這個題目莫名其妙。一個電視播音員嘲弄地評論道:干嗎不好好地出題呢,直接說6條加9條加8條不就得了!
我一聽就笑了。要是在中國的公共生活空間,評論政治經(jīng)濟法律等一切事情,也可以如此直率就好了。
我們在討論小學生的數(shù)學題目,小學生有小學生的思維,理論上應(yīng)該是小學教師更理解他們。不是有這樣的故事嗎?說有人問孔子如何種莊稼,孔子說他不如老農(nóng);又問如何種樹苗,孔子說他不如園丁?鬃舆@種修養(yǎng)的人,這么不耐煩地打發(fā)人,是少見的。他的意思無非是,問我這些事情干嗎?我不需要知道這個,我的智力早過了這個階段,F(xiàn)在我們討論小學生的事情,也要有這樣的心情,承認我們走過了小孩的年齡,所以我們“不如小孩”。
小學教師應(yīng)該知道,一年級的孩子對于魚的認識,一定跟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和北大數(shù)學碩士不一樣,他們說到魚,可能首先是聯(lián)想到魚的形狀:有的魚“看上去”沒有尾巴,有的魚“看上去”沒有腦袋,有的魚除了頭和尾,就只剩半截身子了。再問他們是多少條,那得進行下一步:抽象成數(shù)字相加。把這個過程分解成這樣,對于一年級的孩子才更有趣味。而我們已經(jīng)不是孩子了,我們不會把幾種長相各異的魚堆到腦子里再相加,我們說到魚,首先想到的是幾塊錢一斤,好不好吃,買不買得起,如果名貴,是送父母還是送領(lǐng)導(dǎo),總之,魚長得怎么樣是沒有趣味的,當然就覺得老師“干嗎不好好出題”了。
大多數(shù)網(wǎng)友得到的答案是零條!因為沒有這樣的魚,全然不顧題目敘述的頭一句就是“釣得真不少啊”。還有網(wǎng)友在討論上述問題時提到,小學二年級的“10棵樹栽成5排,每排栽4棵”,這樣的問題,成人做也許有問題,但小學二年級是可以解決的。題目相當于處于某些位置的樹必須重復(fù)計算,而那個時候,教師正在教孩子認識線段的連接和交點,五角星是常常用到的例子,它就是五條線段十個交點。
應(yīng)該相信,從小進行這樣的訓練是非常重要的。然而,我們現(xiàn)在對學校老師出的數(shù)學題都不信任了,連數(shù)學題都會挨罵了,請想一下,這是不是一個嚴重的事情!
孩子有孩子的世界,那是“純粹理性”的起點。比起孩子的世界來,成人社會是非常粗暴無理的。我們長大了,已經(jīng)忘記了成長階段面臨“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的成人世界辯證法時,曾有的困惑無助和張皇失措。隨便仿照上面的“算魚的問題”,舉一個例子也會把孩子搞蒙:“為什么有人300分可以上北大,有人要700分才能上北大?”“為什么有時貪污100萬要殺頭,有時貪污3000萬判20年?”當一個孩子知道了前者的正確答案是“北京戶口和非北京戶口”,后者的答案是“沒有任何公開的答案”時,他不會覺得長大了就可以“不懂算數(shù)”了嗎?所以,成人是不講邏輯的,孩子的理性是最純粹的,既有形象思維,又有邏輯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