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精品一区,蜜桃六月天综合网,欧美99,草草影院ccyycom

奧數(shù)網(wǎng)
全國站
您現(xiàn)在的位置:奧數(shù) > 家庭教育 > 父母必讀 > 正文

不事事叮囑給孩子明確目標

來源:網(wǎng)絡(luò) 文章作者:匿名 2009-02-19 16:53:55

智能內(nèi)容

  在家庭教育中,有一種常見的現(xiàn)象:那就是父母對孩子不斷地叮囑,不斷地提醒,不斷地督促。這種把嘴巴緊緊“叮”在孩子身上的情況,在家庭生活中特別普遍。

  嘮叨的形式,基本上表現(xiàn)為機械的重復(fù)陳詞濫調(diào),類似的話反復(fù)說很多遍,而且是幾乎每天都說,這就像一只蒼蠅盤旋在孩子的耳邊,直聽得孩子耳朵“磨”出老繭,身心也被折磨得急躁不安,容易使孩子心煩意亂無法進入正常的學習狀態(tài)。其次,嘮叨的內(nèi)容也大多是指向孩子的弱點、缺點,沒完沒了的數(shù)落和冷嘲熱諷,就算說的是好話也多是規(guī)勸式的“不許這樣”,“不要那樣”等,讓孩子感到自己不受尊重。同時,父母過多的嘮叨會讓孩子產(chǎn)生自我保護式的逆反心理,消極對抗、沉默不語或者干脆與父母針鋒相對以至于惱羞成怒。

  教育專家認為,世界上是不可能有完人的,沒有十全十美的孩子,也沒有十全十美的父母。如果父母苛求完美,就會變成“碎嘴婆子”,嘮嘮叨叨,沒完沒了,讓孩子厭煩,結(jié)果父母說什么孩子都聽不進去。

  小軍家的早晨永遠是這樣的景象:

  媽媽早早地起來,一邊收拾房間,一邊為小軍準備早餐。6∶30,牛奶、雞蛋、面包準時端上桌,媽媽就開始一遍一遍地叫小軍起床。不知媽媽叫了多少遍,一直到快7∶00了,小軍才懶洋洋地起來。胡亂刷刷牙,抹兩把臉,小軍坐到飯桌前用最快的速度對付著這頓早餐。這時,媽媽在為他疊被子,收拾凌亂的衣服、物品,嘴里還不停地嘮叨著:“看看你,老是把哪兒都弄得亂七八糟,讓人跟在你屁股后面收拾。每天讓你起床都得喊破嗓子才動,早飯都涼了吧?總吃涼飯,還這么狼吞虎咽的,胃要壞的,天天跟你說也沒用。要是媽一叫你就早點起來,不是就不用這么緊張,也不會老是遲到挨批評了……”

  小軍對媽媽的話充耳不聞,只顧把吃的、喝的填進肚子,用手背抹抹嘴,抓起媽媽早已經(jīng)為他放到客廳沙發(fā)上的書包,轉(zhuǎn)身就往外走。媽媽追在小軍的身后喊著:“著什么急呀,就吃這么幾口呀,一上午的課呢,會餓的。哎,上學的東西都帶齊了嗎,別又落點兒什么,每天都得讓人提醒……”

  這是父母,尤其是中國父母最常見、最可怕的錯誤——嘮叨。

  心理學研究證明:老調(diào)重彈,反反復(fù)復(fù)說同樣的話,會讓人產(chǎn)生一種習慣性的模糊聽覺,也就是明明在聽,卻根本不入心里去。這是長期重復(fù)聽同樣的聲音而產(chǎn)生的一種心理上的不在乎。所以,做父母的,不要老是只怪孩子不聽話,也該靜下心來想想,自己是否真的太嘮叨了。

  雖然父母有責任對子女的不當言行及思想進行批評教育,但是一定要注意形式。不要沒完沒了地嘮叨,實際上,嘮叨不但不會起到效果,反而還會產(chǎn)生很多負面的影響。

  重復(fù)性嘮叨只會讓孩子心煩,同時對父母的嘮叨產(chǎn)生依賴感,慢慢的,父母不嘮叨,孩子的事情就做不好;批評性嘮叨容易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讓孩子對自己越來越缺乏信心,甚至產(chǎn)生強烈的逆反心理;隨意性嘮叨容易讓孩子養(yǎng)成注意力不集中的習慣,孩子對需要記住的重要事情也常常當成耳旁風。那么,父母怎樣避免對孩子嘮叨呢?

  父母不要信口開河

  父母要克服嘮叨,首先在對孩子講話前要經(jīng)過一番理智過濾,不能信口開河。比如說,規(guī)定孩子做好作業(yè)再開飯,但有的父母話雖講出去了,可心里又怕孩子肚子餓,就沒事找事地說:“你餓不餓?”“快做快做,飯都涼了。你還想不想吃飯?”諸如此類自相矛盾的話。

  給孩子選擇自主權(quán)

  父母不要過分限制孩子的自由,或是總替孩子作決定,讓孩子有一定的自主權(quán)。父母應(yīng)該給孩子自由選擇的空間,不應(yīng)該給孩子下達硬性指令,然后靠不停地嘮叨來督促孩子,那樣的效果往往并不好。例如:想讓孩子收拾自己的房間,對孩子說:“晚飯前必須把你的豬窩收拾干凈!”這樣的硬性指令,孩子多半是不會聽的,而父母看到孩子不聽自己的話,就不斷地反復(fù)催促,結(jié)果就可想而知。但是如果換一種說法:“孩子,如果晚飯前你有空,就把你的房間收拾一下吧。”這樣的說法,則能給孩子以喘息的空間,不會惹孩子反感,反而多半會達到預(yù)期的效果。孩子自覺自愿要做的事情,積極性和興趣都會很高,根本就不需要父母的催促和提醒。

  不要事事叮囑,要有明確的目標

  可以說,父母對孩子講的話雖然多,但有許多話都沒有講到點子上。事無巨細,都反復(fù)強調(diào)叮囑,搞得家庭上下不得安寧,大人為孩子不聽話而氣憤,孩子在繁雜的環(huán)境里靜不下心來做功課。所以,父母要對孩子的學習、生活進行一些管理、指教,在對孩子有要求時,父母要盡量用簡潔的、孩子可以聽懂的語言,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講清楚,并提出具體的建議、指導,讓孩子真正明白父母的意思,并允許孩子對此提出自己的意見和想法,然后再去做。

  讓孩子自己承擔后果

  對于孩子完全清楚,并有能力自己處理好的事情,讓他自己來解決,并自己承擔后果。如:不按時起床就會遲到,這是每個學生都很清楚的。他做不到,自然會受到應(yīng)有的批評和懲罰。父母完全不必每天不斷地提醒他,如果他總是遲到、被批評,他自己就會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了。

  降低對孩子的期望

  從心理學上分析,孩子是心理和行為的不成熟個體,父母必須對他們加以正確的指導和培養(yǎng)。但是,家庭教育中常見的問題是,父母對孩子寄予厚望,為了達到自己設(shè)定的目標,總是在孩子耳邊不停地叮囑、提醒。但這種做法往往收效甚微,甚至適得其反,使孩子產(chǎn)生厭煩情緒,還容易挫傷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別只盯著孩子的缺點

  有些父母眼睛總是盯著孩子的缺點,翻來覆去地只講缺點,不提進步。其實,絕大多數(shù)孩子已能分辨是非善惡,只是缺少改正缺點的自覺性和毅力。如果父母總是喋喋不休地數(shù)落孩子的缺點,反反復(fù)復(fù)地教訓孩子,“我講話你就是不聽”、“怎么說你才能改呢”,父母這樣的態(tài)度,孩子會視為不信任,甚至產(chǎn)生逆反心理。

  另外,嘮叨的父母往往是缺乏自信、性格軟弱的人,對自己講的話、做的事不放心,才會一次次地重復(fù)。如果孩子一直生活在這種嘮叨的環(huán)境里,每天面對軟弱、緊張型性格的父母,長大后也很難形成良好的個性。所以,嘮叨不但不能達到目的,還會給孩子帶來傷害,父母應(yīng)該了解怎么做才能更有效地教育孩子。

  對孩子要指導,不要嘮叨

  指導不同于嘮叨:嘮叨往往含有責怪、批評的味道,是一種反復(fù)的單調(diào)的刺激;而指導是親切的、言簡意賅的,它能啟發(fā)孩子獨立思考,幫助他們處理問題,使孩子情緒穩(wěn)定、心情舒暢。聰明的父母從不去規(guī)定孩子應(yīng)該做什么,不應(yīng)該做什么,而是放手讓孩子去做。如果沒有做好,也會耐心地幫他分析原因,鼓勵他不要灰心,盡力而為。

 

廣告合作請加微信:17310823356

京ICP備09042963號-15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802027854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6762110 舉報郵箱:wzjubao@tal.com

奧數(shù)版權(quán)所有Copyright2005-2021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