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教育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來源:網(wǎng)絡 文章作者:匿名 2009-03-04 13:41:33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成材,但怎樣做才是對孩子真正的培養(yǎng),許多人卻并不是很清楚。有些人甚至事與愿違,孩子與家長之間形成尖銳的矛盾。
人的成長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心理的成長過程,而不是一個智力的成長過程
問:常言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兒童時期對一個人的成長更為重要,你怎么看待童年的教育?
孫瑞雪:一顆小樹苗想要長成參天大樹,必須格外呵護。我們從不相信也不知道,胎兒在母體中形成的那一瞬間,他內在就有一樣東西,那東西在兒童一出生就指導兒童如何發(fā)展,指導兒童去抓什么,摸什么……兒童好像很弱小,其實他內在蘊藏著一種強大的精神能量和潛能,他的發(fā)展不需要成人給他增加什么新的內容,只需要給他提供發(fā)展的環(huán)境和條件。有了十年同孩子們在一起生活的經(jīng)驗,我越來越堅信這一點。接受這個觀念就像要發(fā)生一場內在的革命,因為我們一直相信兒童依靠成人來建構;接受這個觀念也意味著我們將無處發(fā)揮我們因自卑、受壓抑而產生的自大。人類的幼兒期非常漫長,大概沒有任何一種動物的幼兒期能有人類這么長。說得短一點,可能是零到六歲,說得長一點,大概要到十二歲。十二歲也不能離開母親,法律上認為孩子真正成人的年齡是十八歲。這個期間,兒童處在一個很弱小的狀態(tài),必須由成人來幫助他成長。幫助兒童成長不是說由成人來塑造兒童的精神。如果那樣,人類的整個水準都會下降。兒童時期不需要成人的那種“灌輸”,而是需要條件準備,兒童會自己吸收。遵循這個發(fā)展規(guī)律,孩子就會發(fā)展得很完善。人的成長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心理的成長過程,而不是一個智力的成長過程,智力成長是附著在心理成長之上的。
愛兒童,就應該使兒童對這個世界充滿了探索精神問:每個做父母的人都會愛自己的孩子,但怎樣做才叫真正的愛孩子卻值得認真探討。對此,你的看法是什么?
孫瑞雪:如果說家長對孩子不夠愛,很多家長都會提出抗議并自我辯護說:“沒有這回事,我很愛我的孩子,我為我的孩子犧牲了許多許多精力、許多許多時間,我做一切都是為了孩子……”為什么人們都自稱愛孩子,而孩子卻覺得自己是在無愛中長大的?
父母所說的“我很愛我的孩子,我犧牲了很多。”這是在意識之內的。生活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有這樣的孩子,下樓梯看都不看,直直往下走,這種孩子就是在父母或者老人的過分呵護中長起來的,他自己都沒有辦法衡量自己的能力。這種所謂的愛,把兒童的辨別能力、自衛(wèi)能力和自立能力給剝奪了。這種照顧實際上是成人對自我的心理和觀念的一種照顧。
愛兒童,就應該使兒童自立;愛兒童,就應該使兒童自尊;愛兒童,就應該使兒童對這個世界充滿了探索精神。
我們常會看到這種現(xiàn)象,孩子一旦開始獨立,父母就會說:“這孩子太犟了!”“這孩子怎么會這么不聽話。”實際是孩子要成長!要照他自己的意志去成長,孩子的意志同父母的意志開始產生矛盾了,我們要學會理解孩子成長的需求。
怎樣才能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得到愛呢?給予孩子成長的機會,并讓孩子感知到您的愛,為孩子的發(fā)展和每一個生活細節(jié)提供條件和幫助。這些須建立在你對兒童生命發(fā)展了解的基礎上,這就是愛。許多父母對孩子的成長一無所知,他總是從自己的成長經(jīng)驗或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fā),他從不知從孩子的利益出發(fā)。比如我們從不認為兒童的哭有什么了不起,我們甚至會認為,那對消化有幫助。事實上兒童大量的自發(fā)行為都被成人制止了,長期延續(xù)下去,我們就發(fā)現(xiàn)很多孩子的成長權利被父母剝奪了,心智的發(fā)展機會越來越少了。中國人有句話:獨生子女都是小皇帝。我特別不贊同這個觀點,我認為中國沒有小皇帝。至少有一點,皇帝是要受到極大的尊重的,我們的孩子沒有受到這份尊重,他的許多權利被剝奪了。我們幼兒園里有的孩子,在入園后出現(xiàn)很奇怪的現(xiàn)象,吃飯不會,上廁所不會,什么都不會,什么都要依靠別人來做。這個年齡是兒童最喜歡自己動手做事的年齡。手發(fā)展的能力沒有了,對孩子心智等方面的成長都會產生影響。家長會說:“因為我們太愛孩子了,所以幫孩子做了。”我們是太愛自己了,還是太愛孩子了?成人之所以要這樣代替孩子做事是怕孩子給自己帶來麻煩。
兒童在零到六歲是一分鐘都不能停止活動的,尤其是四歲以前的孩子。他的觸摸、抓、握、扭等舉動,全部都是他生命發(fā)展的要求,是他各方面發(fā)展的需要,并不是說他開始學數(shù)學、學字才是發(fā)展心智。而這些看似沒有什么意義的活動,卻是兒童身心綜合發(fā)展的全部內容。如果兒童在這方面得不到滿足,也就等于不讓孩子聰明、出息和快樂。一歲半的孩子沒有一個不愛自己吃飯的。但孩子能嗎?成人會感到太亂、太臟、太麻煩。即使孩子抗爭,他也不可能擁有這些權利。兒童自身的發(fā)展減少了,取代他的是別人的意志、主張、行為,這樣,兒童的注意力終于被引到了外面,偏離了自我,偏離了生命發(fā)展的軌道,兒童開始過于注意別人對他的看法、神態(tài)和暗示……失去了個性也就失去了創(chuàng)造力。
問:你的新書《愛和自由》把給孩子以自由和愛孩子似乎看得同等重要?
孫瑞雪:家長對孩子最大的愛,就是應該讓孩子按照自己的生命要求去發(fā)展。我們鼓勵孩子,用各種方法暗示孩子、懲罰孩子,這其實是在奴役孩子。兒童處于直接經(jīng)驗時期,所有的經(jīng)驗應該來自于孩子自己。如果兒童在他自己生活的過程中,產生了自己的經(jīng)驗,那他自己就是他自己的主人,但現(xiàn)實是,我們成人認為這個經(jīng)驗好,就強迫孩子接受。大多數(shù)的孩子經(jīng)過這種強制之后,這方面的能力被成人奴役了,他跳不出成人給他設的框框,這就是所謂的“畫地為牢”。
很多“奴役”我們做得難以覺察。這一部分恰恰又表現(xiàn)在我們最看重的“教”的行為中。前不久我們幼兒園的老師教孩子畫畫,教畫畫的過程中她發(fā)現(xiàn)孩子不把魚畫在河里,而是畫在天上。她覺得這不行,不能這么畫畫,就告訴孩子們:“我們畫畫呢,先要畫一條地平線。”我兒子那時正好畫畫的敏感期到了,兒童的敏感期一旦到了,他就會一天到晚做那件事。他要畫畫,我說:“媽媽給你一些紙一支筆,你就畫吧!”他在一個小時里畫了十幾幅畫,每一次畫完都給我看,我發(fā)現(xiàn)每一幅畫都有一條線,每一條線下面都畫那么幾下,我問:“這是什么?”他說:“石油。”“為什么這是石油?”“因為這是地平線。”我知道他不可能明白地平線這個概念,這個概念他還沒有形成,但他畫的十幾幅畫全都有地平線。他認為地平線就是地面以下,下面就是石油。殊不知,正是老師的這種教法,束縛了孩子畫畫的創(chuàng)造力。
學什么東西不重要,重要的是讓兒童發(fā)展自己的認知能力
問:有家長認為,孩子的智力開發(fā)越早越好。所以孩子很小就教他們背唐詩宋詞,這種觀點對嗎?
孫瑞雪:對兒童來說,掌握知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掌握知識的方法。
生命的成長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本能,沒有人能遏制得了。在生命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隨時隨地都在接受知識,假如你有這種成長的經(jīng)驗,或者說這種經(jīng)驗因為不斷重復而變成了能力的話,對這些知識,你會發(fā)現(xiàn)它的內在規(guī)律,會很快地掌握它;如果
只是被動地靠外力驅使去接受傳授給你的知識,恐怕你只是死記硬背記住一些專用詞語和簡單技巧,而不是發(fā)現(xiàn)它的內在規(guī)律和思想。因為被動意味著被迫,被迫就意味著你放棄了想做的事,而去做了你不想做的事。假如人的時間只有一百分鐘,你就必須作出選擇。你永遠不可能同時擁有兩個一百分鐘,這一點對成人可能不重要,但對生命頭六年的兒童就同黃金一般貴重。
讓孩子背唐詩、宋詞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很多孩子會背幾十首、上百首,但是長大以后基本都忘了。這對他的智力有多大的開發(fā)?有一位大學教授,她的孩子能背幾百首詩,她對我說:“不起作用,除了孩子語言能力比別的孩子稍微強一丁點兒,其他方面我沒發(fā)現(xiàn)有什么裨益。事實上孩子其他方面很不行。”她說:“我就是搞漢語言文學的,這方面我自認為是個失敗者。”她給我講的時候我特別感慨:這種損失遠不是成人所能想像的。因為你占用了孩子心智發(fā)展和成長的黃金時間。我只能輕描淡寫地說:這確實把孩子給耽擱了。
幼兒期學什么東西不重要,重要的是讓兒童發(fā)展自己的心智、生命、認知能力、認知技巧,這是最重要的。
詩和詞是什么?是用具有音樂美的語句表現(xiàn)一種情境,一種意境,一種感覺,其中包含深刻的哲理。那是成人的世界,成人的驕傲。知道這一點的人,有誰會去逼孩子背什么詩呢?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國際上發(fā)達地區(qū)的幼兒園,有大量的玩具和教具,孩子是沉浸在他們自己的世界當中,自然會按照自己的成長規(guī)律來發(fā)展。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shù)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shù)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shù)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shù)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