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閱讀教學中的有效提問策略
來源:中華語文網(wǎng) 文章作者:翟新運 2010-02-01 11:27:31

課堂提問是十分重要的教學行為,更是一種教學藝術。如果教師發(fā)問的策略把握得好,問題提得及時、恰當,學生就想說,會說,也就能體現(xiàn)出這種教學行為的有效性。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僅設計問題時要講究策略,提問時也要講究策略,要做到有效提問。
一、合理把握提問時機,培養(yǎng)學生質疑的勇氣
《論語·述而》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就是說教師在上課時,要抓住發(fā)問的時機。學生在學習中難免碰壁,教師在關鍵處一點,他們便會豁然開竅,教學也就能實現(xiàn)由局部向整體的推進。因此,教師在備課時就要精心準備,尤其是重點難點的地方,要事先有所安排和考慮。如《故鄉(xiāng)》中有句話:“阿!閏土的心里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只看見院子里高墻上的四角的天空。”對這句話的理解,一位學生說,我有點懂,但說不明白。這正是學生學習中的“憤悱”狀態(tài),需要教師點撥。在讓學生充分閱讀的基礎上,教師引導:(1)“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指哪些?(2)“我往常的朋友”指誰?(3)“高墻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指什么?學生聯(lián)系語境,逐漸明白了其中之意。教師再通過讀來點撥:將“阿”與后面“高墻上的四角的天空”聯(lián)系起來想一想,結合上下文內容,整句朗讀,反復誦讀,深入體會。學生讀得非常投入。尤其是“阿”字,融少爺“我”的種種情感于一體,在贊嘆中凸現(xiàn)出少年閏土的形象。領悟少爺們的心聲,使學生真正感悟到了其中隱藏著的深刻內涵。正所謂“一語破的,一語解惑,一語啟智,一語激情”。
提問的內容盡可能選那些能觸動學生內心體驗的問題,教師要關心來自學生身邊的,以及和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這樣才能引發(fā)學生思考的興趣。
最后要教學生學會提問。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師不僅要“解惑”,還要讓學生“生惑”,教會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這樣才能不斷促進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讓學生有問,能無中生有,生成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讓學生敢問,有問題敢于提出來,勇于和老師、同學分享;讓學生善問,問問題也有技巧,要培養(yǎng)學生透過現(xiàn)象觸及本質的本領。在提問中,對有獨到見解的學生,教師要予以鼓勵;對發(fā)問積極、討論踴躍的學生,教師要予以肯定;對不善于發(fā)問和不積極參與的學生,教師要提出希望,有意識培養(yǎng)他們質疑問難的勇氣和興趣。
二、留出思考時間,給學生自由發(fā)揮的余地
問題要能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選擇這類問題時,教師要給學生自由發(fā)揮的余地,引導學生在不誤讀文本的情況下發(fā)散思維,多元思考,多元解讀,使學生的思維在思辨沖突中成長,同時要注意提出的問題要難度適當,要讓學生品嘗跳一跳摘到桃子的喜悅。如聽一節(jié)閱讀指導課——微型小說《回家》,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教師提出四個問題:小說開篇的第一句話是什么?第二句話是什么?小說結尾倒數(shù)第二節(jié)寫了什么?小說結尾最后一節(jié)寫了什么?這四個問題看似無疑而問,其實是為教學作鋪墊。學生很快就將內容準確地講出來。第一句:“爹說:先子很狠心。”第二句:“娘說:先子再也回不了家了。”結尾倒數(shù)第二節(jié):“爹嗚咽:先子是好樣的,可先子再也回不成家了……”結尾最后一節(jié):“娘卻說:不!先子永遠回家了,再也不走了!”教師并未就此深入,而是說:“我們先將這幾個問題放在一邊。”其實她已將問題植入了學生的腦中:“先子娘的話怎么前后矛盾?”帶著這樣的問題,學生跟隨教師進入文本主體的閱讀和梳理。通過對關鍵詞句的把握,“先子”這個人物形象漸漸清晰豐滿起來:小時候,先子愛回家,因為家給他的是溫馨和快樂;當了警察的先子,想回家,但沒有時間回家,因為他的心中還有“社會”這個大家;直到有一天,他為了大家,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終于“永遠回家了”。課上到這里,學生腦中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時,先子“舍小家為大家”的偉大人格魅力也深深地植根于學生的腦海之中。整堂課,學生的大腦始終處于思維活躍狀態(tài),他們邊讀邊思考,在思考中,不斷有新的發(fā)現(xiàn)、新的感悟和新的理解。
三、面向全體學生,遵循教育民主化原則
石中英先生在《教育哲學》一書中提出教育民主化有四項原則:平等、參與、自主、寬容。
首先,面向全體學生,將問題分層,利用問題的系統(tǒng)性,由簡到繁,由易到難,設計階梯式的問題,這樣就能給學生指出攀登的途徑,學習比較困難的學生也能當堂積極思考。
其次,對學習困難學生應以表揚鼓勵為主,循循善誘。在課堂提問中,教師常常會遇到有發(fā)言熱情但缺少思維方式或能力的學生,他們不會說卻搶著說,往往答不對,還干擾了正常的教學秩序。對此,教師不應怒形于色,而應循循善誘。學生站起來說“不會”或答不對,情況是復雜多樣的,有時是對題意沒有正確領會,有時是由于緊張而無從說起,有時是雖基本掌握但還不夠滿意,因而不敢回答等。這時,教師不應馬上叫學生坐下,可以再重復一遍問題,鼓勵作答,也可以改變提問的角度或添加輔助性的問題引導作答。如教學《范進中舉》,在解決小說描寫了怎樣的社會環(huán)境這一問題時,可從淺處提問:范進中舉前后,眾鄉(xiāng)鄰、胡屠戶及張鄉(xiāng)紳的態(tài)度有何不同?通過引導對比,學生就會較容易地理解當時社會的世態(tài)炎涼,從而對這個問題作出比較全面、準確的回答。這種深題淺問的方法,可以化難為易,四兩撥千斤。作為一位有愛心和有責任感的教師,不應該放棄回答問題的任何一個學生,即使多次啟而不發(fā),也可請學生先坐下,讓他聽別人回答,然后再請他復述一遍。這種做法對轉變差生,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是大有益處的。
第三,鼓勵求異。這是教育民主化寬容原則的具體體現(xiàn)。教師應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見解,并要做好提問中的評價工作。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shù)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shù)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shù)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shù)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