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shù)學年譜之公元元年至1000年
來源: 文章作者: 2008-06-19 16:28:19

公元元年~公元1000年
公元50~100年,繼西漢張蒼、耿壽昌刪補校訂之后,東漢時纂編成《九章算術》,這是中國最早的數(shù)學專著,收集了246個問題的解法。
公元75年,古希臘的海倫研究面積、體積計算方法、開方法,提出海倫公式。
一世紀左右,古希臘的梅內(nèi)勞發(fā)表《球?qū)W》,其中包括球的幾何學,并附有球面三角形的討論。
古希臘的希隆寫了關于幾何學的、計算的和力學科目的百科全書。在其中的《度量論》中,以幾何形式推算出三角形面積的“希隆公式”。
100年左右,古希臘的尼寇馬克寫了《算術引論》一書,此后算術開始成為獨立學科。
150年左右,古希臘的托勒密著《數(shù)學匯編》,求出圓周率為3.14166,并提出透視投影法與球面上經(jīng)緯度的討論,這是古代坐標的示例。
三世紀時,古希臘的丟番都寫成代數(shù)著作《算術》共十三卷,其中六卷保留至今,解出了許多定和不定方程式。
三世紀至四世紀,魏晉時期,中國的趙爽在《勾股圓方圖注》中列出了關于直角三角形三邊之間關系的命題共21條。
中國的劉徽發(fā)明“割圓術”,并算得圓周率為3.1416;著《海島算經(jīng)》,論述了有關測量和計算海島的距離、高度的方法。
四世紀時,古希臘帕普斯的幾何學著作《數(shù)學集成》問世,這是古希臘數(shù)學研究的手冊。
約463年,中國的祖沖之算出了圓周率的近似值到第七位小數(shù),這比西方早了一千多年。
466年~485年,中國三國時期的《張邱建算經(jīng)》成書。
五世紀,印度的阿耶波多著書研究數(shù)學和天文學,其中討論了一次不定方程式的解法、度量術和三角學等,并作正弦表。
550年,中國南北朝的甄鸞撰《五草算經(jīng)》、《五經(jīng)算經(jīng)》、《算術記遺》。
六世紀,中國六朝時,中國的祖(日恒)提出祖氏定律:若二立體等高處的截面積相等,則二者體積相等。西方直到十七世紀才發(fā)現(xiàn)同一定律,稱為卡瓦列利原理。
隋代《皇極歷法》內(nèi),已用“內(nèi)插法”來計算日、月的正確位置(中國劉焯)。
620年,中國唐朝的王孝通著《輯古算經(jīng)》,解決了大規(guī)模土方工程中提出的三次方程求正根的問題。
628年,印度的婆羅摩笈多研究了定方程和不定方程、四邊形、圓周率、梯形和序列。給出了方程ax+by=c(a,b,c是整數(shù))的第一個一般解。
656年,中國唐代李淳風等奉旨著《“十部算經(jīng)”注釋》,作為國子監(jiān)算學館的課本!笆克憬(jīng)”指:《周髀》《九章算術》《海島算經(jīng)》《張邱建算經(jīng)》《五經(jīng)算術》等。
727年,中國唐朝開元年間,僧一行編成《大衍歷》,建立了不等距的內(nèi)插公式。
820年,阿拉伯的阿爾·花刺子模發(fā)表了《印度計數(shù)算法》,使西歐熟悉了十進位制。
850年,印度的摩珂毗羅提出嶺的運算法則。
約920年,阿拉伯的阿爾·巴塔尼提出正切和余切概念,造出從0o到90o的余切表,用sine標記正弦,證明了正弦定理。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shù)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shù)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shù)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shù)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