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shù)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6-10 00:06:59 下載試卷 標簽:教師 語文教材 語文 高中生活 填報指導
教學要求:
1、自學生字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對話,感悟肖伯納嚴于律己的可貴精神。
3、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教學重難點
通過人物對話的反復朗讀,體會文章的內涵,感悟人物形象。
教學準備
搜集一些有關肖伯納的資料及他的作品以及關于謙虛方面的格言。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自學生字詞,借助工具書或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场{借具體而又生動的語言文字,感悟世界文豪肖伯納嚴于律己的可貴品質。
教學重難點:
。薄⒄_、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病⒏形蛐げ{嚴于律己的可貴品質。
教學準備:投影
教學過程:
一、指導讀通。
。、揭題 10、大作家的小老師
。、質疑:大作家是誰?小老師又是誰?為什么大作家還有個小老師呢?
。、學生帶著問題去試讀課文,并提出自讀要求:讀準字音,把課文讀準、讀通
。、檢查自學情況,指名幾個學生分男女比賽讀課文。教師及時糾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當學生對文章充滿好奇與不解,一種迫切想解決疑問的內驅力推動學生積極走進文本。
正、指導。
二、指導讀懂
1、學生自學課文,看看有哪些詞語和句子不理解。
2、說說有哪些詞句不理解,借助工具書或相關的語言環(huán)境來理解。
。场⒎磸妥x課文,看看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問題不明白?
。础⒂懻搶W生提出的不明白的問題。
5、提問:
。1)肖伯納聽了什么話后“為之一震”?他為什么會“為之一震”?從這“為之一震”中你體會出什么?
。ǎ玻┙沂菊n題時產生的問題懂了沒有
三、指導讀好
。、自由,邊讀邊想,兩人對話的有趣場面,感受肖伯納先是自負而后自責的心理變化過程。體會其謙遜自律的寬廣的胸懷。
2、朗讀自己的喜歡的部分。
富有情趣的對話,很容易調動學生讀書的欲望,在學生反復、多種形式的閱讀中,學生逐步體會到蕭伯納變化是其謙遜自律的表現(xiàn)。然后討論,主要是想想看在生活中除了老師和長輩之外,有沒有比你小的人教給你一點道理,進行交流。當學生躍躍欲試時,我卻只找了少數(shù)幾個人發(fā)言,其他學生越著急,我越不讓講,當下課后再讓學生把它寫下來。進行全班交流。
分角色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1、繼續(xù)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完成本課練習。
教學重難點:體會蕭伯納的話。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聽寫詞語:
告訴 作家 自夸 驚喜
訪問 孩子 預料 感觸
2、指名分角色朗讀課文。
二、完成練習。
1、從課后習題4中的兩句話中你體會到什么?小組討論,指名回答。
2、引導學生體會出當時蕭伯納的驕傲、自夸和小姑娘的天真、不卑不亢。
3、聯(lián)系課文說說你對蕭伯納說:“她是我的老師”這句話的理解。
(1)蕭伯納是個什么樣的人,需要從語言文字中去體悟,當學生通過想象讀、分角色讀等后逐步加深!洞笞骷业男±蠋煛愤@篇課文講的是蕭伯納一位大文豪從蘇聯(lián)小姑娘娜塔莎身上受到的教育:人要永遠謙虛。在教這一課時注重了教材的擴展,我認為較好了闡釋了用教材教,落實了課標的基本理念:語文是生活的語文;也是人性化的語文;王崧舟老師也指出這一點。做到了這一點,讓學生在這一節(jié)課中學得輕松的,掌握的更牢。
小組內討論。
。2)指名說,全班討論。
三、完成作業(yè)。
1、比一比,再組詞。
納() 訴() 預()
內() 折() 予()
料() 聯(lián)() 震()
科() 連() 霞()
2、抄寫課后練習3中的詞語。
。、讀課后補充閱讀,說說你對蕭伯納的認識。
20、大作家的小老師△
肖伯納→大作家
平等相待、永遠謙虛
小姑娘→娜塔莎
教后反思:
對文本中兩個人物:蕭伯納、娜塔莎形象的認識并不難,只是對于最后一段蕭伯納的感觸,學生的理解還不夠,指導學生聯(lián)系課文內容去理解,結果仍不是很理想,但從三年級孩子的知識水平看,這樣的理解不可太高。“大”是修飾“作家”一詞的,且此“大”跟年齡大小無關,只是在強調此作家非一般作家,從文本中可領略其“大”的含義。從文中即可讀懂“大”的所指,開篇“蕭伯納是英國著名作家。”中段“就說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有名的大作家蕭伯納。”等。如果僅限于此,那我們還不算理解文本真正意義的“大”。我想之所以稱之為“大”作家,更應有過人之處,那就是蕭伯納能從小女孩身上得到啟迪,不以自己的行為而恥,而是敢于自責,積極反思自己的行為。我們應該堅信,蕭伯納正是具有了這樣不斷反思、敢于拜小姑娘為師的品質才能成為真正意義的“大“作家。故我曰:其“大”真大。
另外,這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文章,可以說對孩子是終身受益的,在反復誦讀中引導學生體會文章潛在的哲理,逐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shù)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