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精品一区,蜜桃六月天综合网,欧美99,草草影院ccyycom

奧數(shù)網(wǎng)
全國站
您現(xiàn)在的位置:奧數(shù) > 趣味樂園 > 探索發(fā)現(xiàn) > 正文

歷史上七大最致命的恐龍

來源:網(wǎng)絡 2009-06-18 08:57:46

智能內(nèi)容

  據(jù)美國《連線》雜志報道,說到恐龍,你可能會想到了在漫畫或電影中看到的、令人生畏的擁有巨大的身軀,并露出巨大牙齒并一口將獵物吞掉的粗暴恐龍。但是,這絕對不是恐龍的全部?铸埵谴蠹s2.45億年前出現(xiàn)在地球上,曾經(jīng)主導地球生態(tài)系1億年以上的動物。據(jù)考證,史前有許多大小與生存方式各不相同的恐龍,形形色色,各具風采。以下是歷史上7大最致命的恐龍:

  1、霸王龍——骨頭軋碎機

  霸王龍英文名(tyrannosaurus rex)的含義是“殘暴的蜥蜴王”,也叫暴龍,非常致命,可能是名不虛傳,畢竟,它的牙齒可以像牙簽似的將獵物軋碎。此暴君王長約15米,高約6米,重6.5-7噸。它具有六十個鋸齒狀邊緣的利牙,有些達18厘米長。它具有碩大的上下顎;僅僅頭顱長達1.3米,一口可以吞下一頭牛。大約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它在北美西部以2條腿走路,曾經(jīng)有人認為霸王龍是笨重遲緩的動物,但是最新的研究認為霸王龍奔跑起來時速可達40公里以上,果真如此的話,恐怕沒有什么獵物可逃過它的追殺了。

  2、瑪君龍——嗜食同類者

  瑪君龍的家宴通常最恐怖的血淋淋的場面:嗜食同類是主要過程。證據(jù)是科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瑪君龍骨骼上有同類牙齒撕咬過的痕跡。這是一種7.8米高、6米長、1087公斤重的大型食肉恐龍,大約在7千萬年前昂首闊步地走在馬達加斯加島的平原上。據(jù)悉,同類嗜食現(xiàn)象在自然界中很常見,比如:紅尾鷹、倉鸮等掠食性鳥類以及鱷魚。事實上,許多研究顯示多數(shù)死亡的鱷魚是由于同類嗜食導致。恐龍中也很普遍,只是證據(jù)稀少。

  3、Eocarcharia dinops——可能是暴龍始祖

  “Eocarcharia dinops”恐龍的巨大眉骨幾乎覆蓋住它的眼睛,讓它看起來非常兇悍可怕。在與同類爭奪配偶的時候,巨大眉骨成為它強有力的“攻城槌”和吸引潛在配偶的標示物。

  它的刀片似的牙齒可以使活生生的獵物致殘和被肢解。這種恐龍屬于鯊齒龍的一種,與其它鯊齒龍家族成員一起成為南大陸最強大的食肉動物。事實上,它們是1.1億年前的白堊紀早期最早統(tǒng)治非洲、南美洲以及南亞次大陸的食肉動物,很可能是生活在白堊紀晚期的暴龍的始祖,它和“Kryptops palaios”恐龍一同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中發(fā)現(xiàn)。此大約高2.1米、長7.5米的一對恐龍聯(lián)手制服第三個食肉動物,以長頸草食性Nigersaururs恐龍為主要食物。

  4、諾弗勒惡龍——惡毒的搖桿

  多齒的諾弗勒惡龍用其向前突出的前牙像矛一樣刺中獵物,之后用其刀片似的后牙將“俘虜”撕裂,切成耐嚼的肉塊。這種牙齒排列還沒有在其它食肉恐龍中發(fā)現(xiàn)有。

  它生活在侏羅紀晚期的非洲東南部的馬達加斯加島。其下顎構造十分特殊:下顎的第一顆牙齒幾乎是水平的,前排牙齒的尖端則回鉤,且具有小小的鋸齒。從惡龍的牙齒和下顎的特化,表現(xiàn)出獸腳類的食性是呈多樣性的,有魚、蜥蜴和其它動物。它的命名是以吉他手馬克-諾弗勒的名字命名,因為這位古生物學家在想音樂時發(fā)現(xiàn)了它。它生活在大約6500-70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

  5、Mapusaurus roseae——身軀最大的食肉恐龍

  科學家在阿根廷發(fā)現(xiàn)一種名為“Mapusaurus roseae”的特大型食肉恐龍化石,是一種可怕的食肉恐龍,體長可達12米、重約6噸,比著名的霸王龍還要巨大,甚至超過南方巨獸龍(Giganotosaurus),成為迄今發(fā)現(xiàn)的身軀最大的食肉恐龍。由于科學家們在一個地方發(fā)現(xiàn)幾個Mapusaurus個體的骨骼,表明這些1億年前的食肉動物共同生活在一個社會群體中,能憑借良好的組織發(fā)動高效的殺戮。Mapusaurus很可能以曾經(jīng)生活在地球的最大恐龍――阿根廷龍(Argentinosaurus)為食物。其牙齒又窄又鋒利,有利于剪切其獵物。

  6、猶他鑄鐮龍——從早期食肉獸腳類恐龍進化而來的食草類恐龍  他鑄鐮龍(Falcarius utahensis)直立行走,身長大約為4米,站立時高約1.35米。研究發(fā)現(xiàn)它是從早期食肉獸腳類恐龍進化而來的食草類恐龍?茖W家一直對恐龍食性這種根本性的改變感到疑惑,此前卻未找到解釋該過程的任何證據(jù)。

  猶他鑄鐮龍化石的發(fā)現(xiàn)揭開了這種轉(zhuǎn)變過程的奧秘,科學家從該恐龍的身體結構判斷,它屬于雜食性恐龍。一方面,它的牙齒結構表明它能夠撕碎樹葉,其盆骨稍寬,說明它的腸子比較長,便于吸收植物的營養(yǎng)。另一方面,它的股骨比脛骨長,說明它奔跑速度較快,適于捕捉獵物。專家指出,恐龍從食肉轉(zhuǎn)變到食草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可能是一些特殊的原因?qū)е乱恍┛铸埼锓N變成了 “ 素食主義者 ” ,比如,它們生活的環(huán)境中沒有其他的食草動物與之競爭食物。

  7、鴨嘴恐龍——能咬斷任何植物的植物撕裂者

  這種被稱為“Gryposaurus monumentensis”(鴨嘴恐龍)的大骨骼嘴龍曾是一種非常奇特的雙足爬行動物,體長超過10米,是一種食草型動物。其外表看上去有些像一只大鳥,只不過其口中長滿了細小的牙齒,數(shù)量居然高達800顆。

  它們生活在距今6500-8000萬年前(白堊紀)的北美森林地區(qū)。科學家們總共在Gryposaurus monumentensis恐龍的頭部找到了約300顆牙齒,其余500顆則隱藏在其上頜部位。研究人員表示,頭部的牙齒主要用于咬住食物或其他動物,而上頜部位的牙齒則是用來咀嚼的。不過,科學家們目前還無法確定這種恐龍到底以何種植物為食。

廣告合作請加微信:17310823356

京ICP備09042963號-15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802027854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6762110 舉報郵箱:wzjubao@tal.com

奧數(shù)版權所有Copyright2005-2021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