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精品一区,蜜桃六月天综合网,欧美99,草草影院ccyycom

奧數(shù)網(wǎng)
全國站
您現(xiàn)在的位置:奧數(shù) > 趣味樂園 > 探索發(fā)現(xiàn) > 正文

樓蘭古道

來源:網(wǎng)絡 2009-06-18 15:40:16

智能內容

  出敦煌過玉門關、陽關,就走進了茫茫大漠戈壁。絲綢之路上,最難走的是樓蘭古道,靜靜地躺在那個死寂的世界中。千年的烽燧、古怪的雅丹地貌、漫天的絕域風沙、還有時隱時現(xiàn)的羅布泊,不知當年的施行者經(jīng)過了怎樣艱辛的跋涉,竟沿途遺下那么多生命的印跡。

  瑞典考古學家貝格曼認為,當那項橫貫大陸的貿易開始時,匈奴封鎖了沿天山東部更易通行的路線,于是中國人只好選擇了一條更靠南的路線。為了使這片沙漠地區(qū)易于跨越,在樓蘭東北方向分布著一些補給站,使得旅行者能夠及時得到給養(yǎng)。只有當?shù)氐臉翘m人才能夠充當補給站的角色,他們同時也充任向導。不過,樓蘭人明顯地濫用了這一地位,并與匈奴一起搶劫過往商隊。這類事件在漢朝史籍中已有記載,它們導致了漢朝采取極端手段對付樓蘭人。

  經(jīng)過多年的努力,特別是在張騫通西域之后,這條交通線路上開始“使者相望于道”。當時的樓蘭城一年中接待的往來使團商隊多的可達2000多人,少的也有五六百人。

  繁華古道的消失

  在1675年前(公元330年)的春天,大漠的東北風卻來得異常猛烈,裹夾起砂粒,擊打在用紅柳枝和泥土混合筑成的樓蘭城墻上,發(fā)出“噼啪”的撞擊聲。樓蘭城外,在把守樓道的烽燧里,一名穿著厚厚棉衣的軍官縮著脖子,剛剛把要塞里最后一點兒銀兩支付給販運柴禾的樓蘭商人。像平時一樣,當天文書就把這件事記在木簡上,并落款寫上當時的年號——建興十八年。

  到了公元1901年,瑞典人斯文·赫定在挖掘樓蘭遺址時,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這片木簡。在隨后的研究中,木簡上的紀年讓學者們困惑不已:中國歷史上根本沒有“建興十八年”這個年號,西晉“建興”年號只延用了4年,即只到公元316年,而木簡上的紀年卻多出了14年。這究竟是為什么?

  對于這一細節(jié),學者們推測:在公元316年“建興”年號廢棄之前,由樓蘭通往內地的絲綢之路——樓蘭道被沙漠覆蓋了。那些被隔絕在沙漠要塞里的可憐士兵,仍然沿用早已廢棄的年號,并年復一年地盼望著接替他們的部隊。

  隨后的歲月里,這條曾經(jīng)把絲綢運到羅馬又把佛教典籍傳到中原的文明交流之路,北湮沒在了漫漫黃沙下。從此,這條溝通東西的絲路南道從中國的史籍中消失得無影無蹤。

  樓蘭古道的疑惑

  這條神秘的絲路古道當年承當著什么樣的作用?從它上面往來經(jīng)過的都是哪些人?誰來為這條交通線提供補給和保衛(wèi)?它因何最終遭到廢棄而被黃沙掩埋?多年來,這些疑問一直在困擾著學者們。

  那是史詩般的偉大年代。西漢時期,雄心勃勃的漢武大帝不甘心西邊匈奴的屢次騷擾,決心打通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動脈,遂幾次遣兵出征,使匈奴遭受重創(chuàng)。不過后者仍然保有相當實力,以蒲類海(巴里坤)地區(qū)為大本營,牢固地控制著天山北麓和南麓東部地區(qū)。如此一來,通往西域最便于通行的伊吾(哈密)路通道形同虛設。這樣,處于匈奴勢力邊緣、距離敦煌最近、又能溝通西域南北兩道的樓蘭地區(qū)便成為最后的無奈選擇。

  在地理學家眼里,樓蘭所處的羅布洼地是中國最干旱的地區(qū),干燥、高溫、少雨、多風沙。春季風沙肆虐,夏季酷熱難當,給交通造成極大的困難。在羅布泊地區(qū)附近還有大片以白龍堆為代表的鹽殼、以龍城為代表的雅丹等特殊地貌,自然環(huán)境極為惡劣,交通極其不便。

  但是,潛心研究西域歷史的中國社科院學者巫新華認為,穿越羅布泊的線路也有不少便利之處。從自然環(huán)境看,羅布泊洼地與三隴沙之間是著名的阿奇克谷地,谷地東西長約150公里,南北寬20~30公里。谷地之東,越三隴沙低丘進入疏勒河谷便可抵達敦煌;谷地之西,西北沿孔雀河直通西域腹地,西南則通往塔克拉瑪干南部最東端的綠洲若羌。這是一條連接內地與西域最邊界的天然通道。再者,阿奇克谷地南北兩面山麓的地下潛流滲入谷地,地下水位較高,有些地方有泉水出露,存在一定的水草條件,便于利用。過了羅布泊北岸以后,又有樓蘭地區(qū)作為中繼站。樓蘭地區(qū)是塔里木盆地東端的十字路口,由此向北、西、南可以通向西域全境。從歷史背景看,樓蘭國弱,西漢容易控制。另外,這里水源充足,便于屯墾戍守,保護交通線,故樓蘭道具備成為主要交通干線的條件。

廣告合作請加微信:17310823356

京ICP備09042963號-15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802027854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6762110 舉報郵箱:wzjubao@tal.com

奧數(shù)版權所有Copyright2005-2021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