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shù)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6-23 11:42:53 下載試卷 標簽:
【解詞造句】
[隱居] 藏在某個地方住下來,不顯露姓名。
[巍峨] 形容山或建筑物高大。例:穿過茂密的樹林,巍峨的高山聳立于眼前。
[深淵] 淵:深水、潭。深淵指很深的水。例:爬天都峰要小心,不然會掉進萬丈深淵。
[陡峭] 坡度很大,幾乎垂直。
[頭昏目眩] 本文是指人由高處向下看時頭暈眼花的一種感覺。例:站在山頂向下張望,真叫人頭昏目眩。
[黎明] 天快要亮或剛亮的那一會兒。例:王大爺黎明即起,清掃院落。
[耀眼] 光線強烈、使人眼花。
[毅然] 毫不猶豫地。例:恩格斯毅然放下自己的研究工作,竭盡全力從事《資本論》最后兩卷的出版工作。
[野游] 到野外游玩。
[望而生畏] 畏:害怕。望而生畏是看見就害怕的意思,即非常害怕。
[征服] 用武力使別人屈服,本文指列寧越過了小路,戰(zhàn)勝了“害怕”。例:巍峨的山峰終于被我們征服了。
【近義詞】
隱居(隱匿) 深淵(深潭)
躲避(躲藏、逃避) 巍峨(巍然)
陡峭(陡直、峻峭) 陪伴(陪同)
征服(制服) 黎明(清晨)
頭昏目眩(頭昏眼花) 望而生畏(望而卻步)
【反義詞】
巍峨(低矮)陡峭(平坦)
毅然(猶豫)躲避(出面)
【詞義辨析】
[征服克服]
都是動詞,都有制服的意思。區(qū)別:
、俅钆鋵ο蟛煌“征服”的施動者不限于人,它的賓語可以是人、民族、國家,也可以是其他事物,如“地球”、“沙漠”等;“克服”的施動者必定是人,它的賓語往往是抽象名詞,如“困難”、“缺點”等,不能用于人或國家。
②意義不完全相同。“征服”本義是動用武力使屈服,引伸為制伏一定的對象;“克服”指戰(zhàn)勝或制伏某種不利的對象,不含“動用武力”的意思。
近、反義詞
近:剎那——瞬間 閃爍——閃耀
深淵——深潭 毅然決然——毫不猶豫
反:毅然——猶豫 狹窄——寬闊
慌忙——從容 不慌不忙——驚慌失措
巧析詞語
隱居(y!n j&):住在偏僻的地方,不讓別人知道。
隱:隱藏不露。
巍峨(w5i 6 ):形容山或建筑物高大。課文中指山高大。
深淵(sh5n yu1n):深谷。淵:深水,深水潭。
峭壁(qi4o b@):陡直的山崖。
頭昏目眩(t$u h&n m) xu4n):頭腦迷糊,眼睛發(fā)花。課文里是指人由高處向下看時的一種頭暈眼花感覺。
目眩:眼花。
蔚藍(w8i l2n):像晴朗的天空那樣的顏色。
耀眼(y4o y3n):光線強烈,使人眼花。
閃爍(sh3n shu^):光亮忽明忽暗,動搖不定。
毅然(y@ r2n):堅決地,毫不猶豫地。
【難句講解】
1.只見他不慌不忙地,小心地,一步一步地接近終點。
列寧不怕困難,但并不等于不重視困難。他在克服困難的同時又保持著認真而謹慎的態(tài)度。
2.“很愿意解釋一下,但是必須在走過那條小路之后才行。”
這句話是列寧和巴果茨基在往回走的路上的一句對話。列寧為什么下山時“打算還走那條小路”?而現(xiàn)在又不愿意解釋,主要是因為列寧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戰(zhàn)勝困難,表明對困難的態(tài)度。
【佳句賞析】
“我所以還要走這條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為我害怕它。一個革命者不應該讓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們應該每天、每時、每刻,處處鍛煉自己的意志。”
這句話是列寧在再次走進臨近深淵的小路之后,告訴巴果茨基走“小路”的原因。第一句說明小路令人望而生畏,列寧也“害怕它”,他是正視困難的。第二句講革命者對“害怕”的態(tài)度,不能讓“害怕征服自己”,應當征服“害怕”。第三句表明革命者應具有的態(tài)度。課文放在最后來寫,既說明了列寧敢于面對困難,自覺鍛煉自己的意志;同時,又點明了主題,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點撥難句
1.列寧站立了幾秒鐘,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步。他不慌不忙,一步一步地走過了這段危險的小路。
這兩句話是講列寧走危險小路時的情形。“站立了幾秒鐘”,說明他很快就克服了懼怕的心理。“不慌不忙”,說明他很沉著,很有信心。兩句話既突出了小路之險,又表現(xiàn)了列寧用頑強的意志戰(zhàn)勝了困難,克服了“害怕”的心理,走過了危險的小路。
2.列寧說:“一個革命者不應該讓害怕壓倒自已,咱們得每時每刻,隨時隨地鍛煉自己的意志。”
前一句話是講革命者對待困難的態(tài)度:要正視現(xiàn)實,不要被困難嚇倒,要有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要迎難而上。后一句話是講由登山這件事產(chǎn)生的聯(lián)想:革命者要自覺地鍛煉自己的意志。這段話意味深長,它點明了文章的中心,給人以啟示。
【內容提要】
這是一篇閱讀課文,主要記敘了列寧同志在十月革命前,為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而隱居在普羅寧時,為了爭取時間,更是為了鍛煉意志,與波蘭革命者巴果茨基來回兩次走過懸崖上的危險小路的故事。
【章法結構】
【分段段意】
本課按事情發(fā)展的順序,可分為四段:
第一段(第1—9小節(jié)):寫列寧在普羅寧時,一天早晨登山看日出,主動提出走*近深淵的小路。
第二段(第10—16小節(jié)):寫列寧不畏艱險,以頑強的毅力走過險路。
第三段(第17小節(jié)):寫列寧從險路登上山頂看到日出時的情景。
第四段(第18—27小節(jié)):寫列寧看完日出后往回走,仍然堅持走危險的小路,并說出走危險的小路的原因。
【中心思想】
本文通過列寧同志登山看日出,來回兩次主動走懸崖上危險小路的故事的描述,集中表現(xiàn)了列寧同志臨危不懼,勇于經(jīng)受鍛煉的高貴品質。
【寫作特點】
一、選取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來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特點。課文從列寧日常生活中一個普通的事情入手,展示了他偉大的精神風貌。
二、善于從不同角度描寫小路之險。課文中的“緊緊貼著”說明小路的“窄”;“扭向一邊去看”表現(xiàn)深淵之“深”;“慢慢移動”表明登山時的“艱難”; “輕輕舒了一口氣”表達了心里的“緊張”。課文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心理來反映小路之險,從而更有力地烘托出列寧鍛煉自己意志的非凡勇氣。
精釋課題
登山指爬山。本文是寫列寧和波蘭革命者巴果茨基登山看日出時,沿著*近深淵的小路登山的故事。
段落結構
第一段(第1自然段):寫列寧為了躲避沙皇政府的搜捕,隱居在普羅寧。
第二段(第2~18自然段):寫列寧和巴果茨基為了登山看日出走了一條危險的小路,登上山頂,飽覽了日出的壯觀。
第三段(第19~28自然段):寫看完日出往回走,列寧仍然堅持走危險的小路,并交代了他要走那條險路的原因。
歸納中心
課文記敘了列寧登山看日出對不畏艱險,決然走過*近深淵狹窄小道的事,表現(xiàn)了列寧時時處處自覺鍛煉自己革命意志的高尚品質。
提示寫法
1.通過對人物對話的描寫,充分地表現(xiàn)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進而表現(xiàn)出人物的高尚品質。
2.通過環(huán)境描寫來襯托出人物的心情和感情。
人物小引
列寧,出生于1870年4月22日,是馬克思和恩格斯事業(yè)和學說的繼承者,全世界無產(chǎn)階級的偉大導師和領袖。帶領俄國人民推翻了沙皇專制制度,奪得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建立蘇維埃政府。著作匯編成《列寧全集》,共四十五卷。于1924年1月21日與世長辭。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shù)網(wǎng)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wǎng)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