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精品一区,蜜桃六月天综合网,欧美99,草草影院ccyycom

奧數(shù)網(wǎng)
全國站
您現(xiàn)在的位置:奧數(shù) > 趣味樂園 > 探索發(fā)現(xiàn) > 正文

2012年月球上種菜?南極有個“月球溫室”

來源:網(wǎng)絡 2009-06-26 17:54:44

智能內(nèi)容

  或許未來的登月宇航員再也不需要吃干巴巴的壓縮食品了。據(jù)美國媒體報道,目前,美國科學家已經(jīng)掌握了利用微型溫室在月球上種植開花蔬菜的技術。2012年,攜帶著蔬菜種子的這一微型溫室很可能被發(fā)射到月球表面進行進一步的測試。

  用什么種蔬菜?“月球綠洲”

  科學家將在月球上種植蔬菜的微型溫室稱作“月球綠洲”。研制“月球綠洲”的Paragon太空研究公司近日宣布, “月球綠洲”登陸月球后的第一步是在月球上種開花蔬菜,最終實現(xiàn)能在月球上種植糧食作物。

  Paragon太空研究公司位于美國的亞利桑那州,跟美國太空總署(NASA)有長期合作關系,曾在國際空間站成功進行動物養(yǎng)殖實驗,并實現(xiàn)了動物在太空的繁殖。

  “月球綠洲”是一個密封的溫室,看起來就像一個鐘形的玻璃容器,卡在一個高46厘米的鋁制梯形框架中。這樣設計是為了讓實驗室植物能夠安全降落在月球表面,并且令植物在生長過程中能一直受到保護。

  幾時上月球?

  取決于月球公司的飛行時間。

  Paragon太空研究公司將與奧德賽月球公司合作,由后者負責將這一微型溫室發(fā)射進太空。2007年,谷歌公司設立了一個登月X大獎,旨在推動首次民間的登月飛行,奧德賽月球公司成為第一個正式的參賽者。根據(jù)谷歌登月X大獎的要求,奧德賽月球公司如果能在2014年前率先令月球探測器成功登陸月球表面并傳回圖像和視頻信號,就可以獲得3000萬美元獎金。

  Paragon公司的高層管理人員表示,未來對于“月球綠洲”的測試將由奧德賽月球公司的飛行時間來決定,最早也得等到2012年。

  帶什么種子?

  十字花科蕓苔屬植物

  屆時,“月球綠洲”將攜帶一種生命力極強的十字花科蕓苔屬植物(Brassica)的種子。在地球上這種植物從種植到開花只需要14天,而月球上的半天相當于地球上的14天,這就意味著這種植物在月球上經(jīng)歷一個夜晚就可以完成自己的生命循環(huán)。

  “將月球或者火星變成人類的殖民地似乎還是一個遙遠的夢想,但是現(xiàn)在做這個研究很重要。” Paragon太空研究公司的總裁簡·波恩特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波恩特女士指出,人類需要“很長時間來進行很多研究以形成統(tǒng)一、有效并可依賴的生命支持系統(tǒng)”,才可能在月球建立科考站。

  南極也有個“月球溫室”

  按照計劃,到2011年前,NASA目前所使用的航天飛機機組將全部退役。如今,NASA正致力于兩個新目標:到2020年前使用新的宇宙飛船將宇航員再次送進月球以及到2030年實現(xiàn)火星載人飛行。

  亞利桑那州大學植物學系教授吉恩·吉亞科麥利和他的學生目前也正致力于月球溫室的研究。亞利桑那州大學有一個可控環(huán)境農(nóng)業(yè)中心,該中心在南極擁有一個以溶液培養(yǎng)為基礎的溫室基地。

  吉亞科麥利介紹說,南極的環(huán)境,包括高緯度低氣壓環(huán)境以及零下100攝氏度的嚴寒氣候,令自己的研究項目擁有了跟月球差不多的模擬環(huán)境。

  亞利桑那州大學在南極的溫室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4個年頭的測試,在這個地球上最寒冷的地區(qū)工作的人們可以吃到新鮮的番茄、胡椒、萵苣、草莓和各種香草。

  每周生產(chǎn)27公斤蔬果

  這一溫室每周可以生產(chǎn)27公斤新鮮蔬果,可供在南極進行科考的75位科學家每人每天吃兩次沙拉。

  “這并非科幻小說中的描寫。”吉亞科麥利說,“我們目前已經(jīng)掌握了在其他星球上維持生命的技術。”

  不過,吉亞科麥利指出,在太空種植植物面臨許多挑戰(zhàn),最大的挑戰(zhàn)就是找到足夠的水源來維持一個永久科考站的需要。而太空植物身上也承載著多重任務:消除太空設施空氣中的毒素、實現(xiàn)廢棄物循環(huán)、產(chǎn)生氧氣、為未來的糧食種植提供養(yǎng)分、生產(chǎn)出能夠食用的蔬果。

廣告合作請加微信:17310823356

京ICP備09042963號-15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802027854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6762110 舉報郵箱:wzjubao@tal.com

奧數(shù)版權所有Copyright2005-2021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