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古生物學家:恐龍真的沒滅絕 正在天上飛!
來源:網(wǎng)絡 2009-07-03 17:14:45
有報道說,美國古生物學家羅伯特·巴克在一所大學里舉行講座時,發(fā)出了一個驚人之語:恐龍,并不是像我們所想象的那樣,而且現(xiàn)在,它們正在天空飛翔!此論一出,舉座震驚。
其實,這是繼七十年代古生物學界爆發(fā)的那場論戰(zhàn)的延續(xù)。當然也是羅伯特·巴克畢生研究的最終成果。國際古生物學界在本世紀后半葉,圍繞著恐龍是不是熱血動物、恐龍是否滅絕展開了一場論戰(zhàn)。認為恐龍不是變溫的冷血動物而是恒溫的熱血動物這一學說的提出,改變了古脊椎動物學上的許多陳舊提法。有研究者認為恐龍并未滅絕,鳥類就是恐龍的后裔,由此提出鳥與恐龍在分類學上應列為同一個綱。此外,對恐龍的生態(tài)及生活習性也提出了新的看法。難怪有人說,熱血恐龍理論的出現(xiàn),是古生物學上的一場革命。
其實,對恐龍化石的研究已經(jīng)有170多年的歷史。“恐龍”這一名稱最早是由英國的古生物學家歐文(1804—1892)在1842年創(chuàng)建的。歐文在創(chuàng)建這一名稱時,主要想概括當時已被發(fā)現(xiàn)的一些個體較大,樣子有點叫人可怕的像蜥蜴一樣的古代爬行動物,他把它們叫做“恐怖的蜥蜴”(Dinosauria),我國的地質古生物工作者最初把它譯為“恐龍”。
一、恐龍是哺乳動物?
人們把恐龍描繪成像蜥蜴那樣的動物這種觀念為恐龍的滅亡提供了口實:在物種演變的競爭中,恐龍因其懶惰、遲鈍,總之因為它是低級動物而輸給了哺乳動物,于6500萬年前滅絕了。
這種觀點直到本世紀六十年代,一直在人們的看法和科學家的見解中占支配地位。美國耶魯大學教授奧斯特羅姆在研究了一塊1964年出土的恐龍化石后向傳統(tǒng)學說發(fā)出了挑戰(zhàn),他認為,恐龍非常善于捕殺獵物,因此,它必定是一種動作非常敏捷、非;钴S的食肉動物。
1969年他大膽地提出了看法,反對把恐龍看成是冷血和呆頭呆腦的爬行動物。
作為學生的巴克,認為老師奧斯特羅姆言之有理,決定對恐龍的生活方式親自進行調研。
巴克以分析耶魯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里的恐龍標本作為對恐龍這方面研究的開始?铸埖臉吮灸菚r都做成像蜥蜴:前腳都向外張開,長著一個拖地的大尾巴。在他完成為期兩年的對恐龍解剖學研究時,他深信標本的這種姿態(tài)是完全不對的。他研究得出的結論是,恐龍跟大象等其它大哺乳動物一樣是哺乳動物,恐龍也跟其他哺乳動物一樣能夠調整體溫,動作迅速。
這一個還在引起爭論的觀點馬上就贏得了支持者,他們認為這也是一個最有希望和前途的想法。它提出了一些需要思考的新問題,并展示了一些新的啟示,像異軍突起般給人們揭示了恐龍是一種完全嶄新的形象。
與此同時,巴黎大學的里克萊通過完全是另一種的途徑,幾乎與奧斯特羅姆同時獨立地作出了相同的結論。里克萊在研究了多種典型的化石和現(xiàn)代動物骨骼的內(nèi)部構造后,于1969年提出,從生理學上來看恐龍更近于哺乳類動物而非爬行類。他強調指出,恐龍骨骼很像哺乳動物的骨骼,而非常不同于冷血的爬行類和兩棲類,可能就說明它們是熱血的。
1968年獲得耶魯大學碩士學位的羅伯特·巴克對這種新的思想作了全面的探索,他在《發(fā)現(xiàn)》雜志上發(fā)表的文章中進一步提出:“如果恐龍真是行動緩慢的一堆冷血的肉,那末它怎能在數(shù)百萬年中征服那些行動迅速的溫血動物呢?”
由此,他挑起了一場關于恐龍是溫血動物還是冷血動物的大辯論。
二、恐龍是溫血動物?
盡管這場辯論引起傳媒對恐龍見解的注意,但巴克的論點,就像他后來的許多工作一樣,沒有被他的同行們輕易地接受。事實上,他關于恐龍是溫血動物或吸熱動物的理論,使他成了少數(shù)派。他不顧一些同行的反對,仍努力尋找能證實他論點的有力證據(jù)。
直到1984年,他發(fā)現(xiàn)了一塊支持他關于恐龍是溫血動物論點的化石。這塊化石顯示恐龍走動速度很快,它捕捉獵物時的速度可與今日的食肉動物相比,這種速度只有能夠保持體溫不變的動物才能達到。另外,恐龍有巨大的肋骨架,這就是說恐龍有巨大的心臟,這是快速新陳代謝的先決條件。這也是支持巴克關于恐龍是溫血動物之說的一個證據(jù)。
巴克認為,在侏羅紀(2.13億年到1.46億年前)恐龍的棲息地不是像以前想象的沼澤地,而是隨季節(jié)的變化時而干燥時而潮濕的地方,就像今天的非洲:有植物豐盛的雨季和植物枯萎的旱季。
巴克認為,恐龍必須像今天東非的大象那樣隨著雨水遷移,以便得到足夠的食物。這樣來回奔跑,冷血動物是做不到的。爬行動物不可能有這種長途跋涉的持久能力。蜥蜴能蹦很短的距離,但不能作這種遠程巡游。只有新陳代謝很快的動物才能做得到。
三、恐龍沒有滅絕?
長期以來,在大多數(shù)人印象中,恐龍是在6500萬年前左右被一顆大隕星撞死的似乎已成定論。但實際上,迄今為止,科學家們提出的對于恐龍滅絕原因的假想已不下十幾種,比較富于刺激性和戲劇性的隕星說不過是其中之一而已。
有關學者還開列出其它幾種原因:
一、6500萬年前地球氣候陡然變化,氣溫大幅下降,造成大氣含氧量下降,令恐龍無法生存。
二、恐龍是冷血動物,身上沒有毛或保暖器官,無法適應地球氣溫的下降,都被凍死了。
三、白堊紀末期可能下過強烈的酸雨,使土壤中包括鍶在內(nèi)的微量元素被溶解,恐龍通過飲水和食物直接或間接地攝入鍶,出現(xiàn)急性或慢性中毒,最后一批批死掉了。
四、地球上曾經(jīng)有一段被子植物時期,這些植物含有毒素,恐龍吃它們吃得太多了,體內(nèi)毒素聚集過多,都被毒死了。
五、恐龍年代末期出現(xiàn)了最初的哺乳類動物,這些動物屬嚙齒類,可能以恐龍蛋為食。這種小動物缺乏天敵,越來越多,最終吃光了恐龍蛋。
小行星撞擊論很快獲得了許多科學家的支持。1991年在墨西哥的尤卡坦發(fā)現(xiàn)一個發(fā)生在久遠年代的隕星撞擊坑,這又進一步證實了這種觀念。
但也有許多人對這種小行星撞擊論持懷疑態(tài)度,因為事實是:蛙類、鱷魚以及其他許多對氣溫很敏感的動物都頂住了白堊紀而生存下來了。這種理論無法解釋為什么只有恐龍死光了。
巴克認為,疾病是導致恐龍死亡的真正原因,但恐龍并未因此滅絕。
四、鳥類起源于恐龍?
巴克相信,恐龍不僅不習慣于海上生活,而且也沒有滅種。1975年,他在《美國科學》雜志上發(fā)表的一篇文章中大膽宣布:“有證明顯示恐龍從未滅絕,仍有一種族活著,這個種族我們稱之為鳥!”
盡管巴克提出的理論大的原則符合今日的科學思想,但在當時,他的同僚們并非都是毫無保留地接受他的這些新理論。有些人認為他的理論還不夠嚴謹,結論過于簡單,否定過多,甚至覺得有些希奇古怪。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古生物學家戴爾·多德遜甚至認為巴克關于疾病蔓延是導致恐龍死亡的原因是荒唐的,他說,這種認識是“離開了知識大山而陷入了猜測的深淵”。但另一些人則把巴克看作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們說,巴克提出的許多理論是初看來令人懷疑,但后來都被證實是完全正確的。
鳥類是否源于恐龍,至今爭論不休:
1998年3月,美國古生物學家宣稱發(fā)現(xiàn)鳥類源于恐龍的證據(jù)——1995年在馬達加斯加島發(fā)現(xiàn)的鳥類化石具有恐龍?zhí)卣。當?月20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志發(fā)表了這一研究成果。
對鳥類是否起源于恐龍,我國科學家近年來也進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不同看法。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董枝明研究員說,近年來,我國科學家在遼寧省西部地區(qū)發(fā)現(xiàn)了大量早期鳥類化石,包括孔子鳥、中華龍鳥、原始祖鳥、遼寧鳥等,為解決這一爭論帶來了“曙光”,但并沒有徹底解決問題,而是使鳥類的起源和進化變得更加復雜模糊起來。鳥類的真正祖先,應該到更為古老的地層中去尋找。
1999年6月,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侯連海教授和周忠和博士,同國際著名鳥類學家一起在英國《自然》雜志上撰文,他們通過對新發(fā)現(xiàn)的一個孔子鳥類群——杜氏孔子鳥的研究證明:鳥類并非起源于恐龍。
與此觀點相反,我國青年學者徐星、汪筱林和吳肖春在近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志上公布了他們最新研究成果。他們認為,有證據(jù)表明鳥類很可能起源于一種形態(tài)上非常接近于馳龍的小型獸腳類恐龍。
真正揭開恐龍的系列之謎,還有待于科學家們利用更多的恐龍化石做出科學的結論。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shù)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shù)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shù)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shù)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