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shù)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7-09 09:36:34 下載試卷 標簽:說課稿 閱讀 藝術 閱讀材料 語文
《莫高窟》選自蘇教版第九冊第五單元。本單元共有三篇課文,分別從錦繡山川和文化藝術的角度進行文字描述,培養(yǎng)學生愛家鄉(xiāng),愛祖國的情感。本課是最后一篇,介紹了我國西北邊陲敦煌莫高窟里的彩塑、壁畫和曾經藏有大量文物的藏經洞,贊揚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全文共有5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介紹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和概貌,第二、三、四自然段則用淺顯的文字具體刻畫莫高窟的彩塑、壁畫和藏經洞。最后一小節(jié)總結全文。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語言材料的學習,使學生感受到敦煌藝術的博大精深,激發(fā)學生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對清王朝腐敗無能的憎恨的情感,并仿照文中排比句進行說話和寫話的訓練。教學難點是再現(xiàn)莫高窟的彩塑、壁畫生動的畫面。
根據(jù)本單元的要求和本課及學生的特點,我設計本課的教學目標有三點:1、學會生字新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2、學會自主學習課文,讀懂課文內容;學會提出問題,與他人合作確立小組研究的問題;學會利用網絡搜集、篩 選資料,對資料進行加工、組合。
3、借助多媒體及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敦煌藝術的博大精深,體會敦煌藝術在文化史上的地位,激發(fā)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對清王朝腐敗無能的憎恨的情感。
我們知道,在21世紀這個信息技術迅猛發(fā)展的時代,35分鐘的語文課堂教學如果僅憑一支粉筆和幾塊黑板,已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發(fā)展需求。語文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優(yōu)化,不僅是時代的要求,更是學生發(fā)展的需要。它給我們新一輪課程改革帶來了生機與活力。新課標也明確提出:語文課程要“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xiàn)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xiàn)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因此,為了實現(xiàn)以上三點教學目標,在設計時,我準備憑借網絡平臺溝通課堂內外,將文字形象化、音效化,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促進學生個性化閱讀,力求體現(xiàn)開放性、自主性、實踐性和探究性。使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修養(yǎng)。
我設計的教學思路是這樣的:1、初讀課文,整體感知;2、精讀品味,深入領悟;3、積累語言,熟讀成誦;4確定主題,拓展學習。
具體教學設計如下:
1、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這一階段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掌握生字新詞,了解課文大意,并結合課文提出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或不懂的地方。我用Word、Powerpoint等幾個常用軟件取代粉筆、小黑板等傳統(tǒng)教具,不僅能快捷方便地呈現(xiàn)教學信息,檢查反饋學生的學習狀況,而且激發(fā)了學生探究莫高窟藝術的濃厚興趣,不斷地生成智慧的火花。
2、精讀品味,深入領悟
精讀第一自然段,了解莫高窟所處的地理位置及其概貌。甘肅相距江蘇有千里之遙,學生親身游歷的機會很少。我們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突破空間限制從不同角度收集地圖,改遠在天邊為近在眼前。把抽象的數(shù)字“492”變成實實在在的形象,幫助學生清楚明白地理解了文字。
第二自然段描寫的是莫高窟彩塑,文中出現(xiàn)的佛教人物基本脫離了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感受神態(tài)各異的彩塑也是教學的難點,因此適時地展現(xiàn)畫面可以使文字活起來,讓學生主動、自然地進入到課文中。在接觸了彩塑絢麗多姿的形象后,再一次朗讀課文,學生興趣大增。對“慈眉善目”“威風凜凜”“強壯勇猛”“惟妙惟肖”等詞語的理解也愈加深刻。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激起學生內心深處對祖國燦爛文化的贊美之情。從文字到圖片再回歸文字,使學生對莫高窟彩塑藝術有了較為全面的認識。
壁畫是敦煌石窟藝術中數(shù)量最大、內容最豐富的部分。這一部分也是本文的教學重點。這一部分內容的學習,我打算先呈現(xiàn)豐富多彩的壁畫,引導學生看圖,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壁畫再現(xiàn)的情景,結合具體的學情引導學生學習書中的句群,運用書中的描述方法,來進一步進行說寫訓練(根據(jù)畫面,找出書中的相關語句;仿照書中的語句,來說一說壁畫的內容;運用書中的句式進行想象訓練;利用圖片指導背誦)。實實在在地引導學生理解、積累、運用祖國豐富的語言文字。
這一段的教學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通過大量主題豐富多彩的圖片感知,有效地帶領學生領略壁畫的“宏偉瑰麗”,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深深地感受作者用詞的精確和祖國豐富燦爛的語言文化。其中仿照文中的句式,進行聽說讀寫等訓練,順利地突破了教學難點,語文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優(yōu)化的方便快捷在這里得到了充分的顯示。
藏經洞是莫高窟歷史的濃縮。這一段的學習在時間安排上準備進行略處理。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讓學生交流讀懂了什么。補充 “藏經洞的劫難史”這一材料,側重訓練學生快速閱讀、捕捉信息、口語表達的能力。了解這段歷史之后,讓學生抒發(fā)自己的感受,然后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在感受祖國輝煌燦爛的文化的基礎上,激起對清王朝腐敗無能的憎恨。 經過閱讀文字,欣賞畫面,了解歷史,感受文化,再讀最后一小節(jié)。學生情感的升華也就水到渠成了。
3、積累語言,熟讀成誦
課文第二部分文質兼美,要求學生學完全文后會背。由于文章比較長,給學生記憶造成了一定的難度。我采取“挑戰(zhàn)播音員”的方法給圖配音,使文字和形象緊密結合,降低背誦難度,提高學生背誦興趣。在學生背誦的時候,打開音樂,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閱讀情境,使學生在古樸空靈的音樂里,咀嚼文字的韻味,體驗敦煌藝術的博大精深,享受文、圖、聲、像相結合的賞讀意趣。
4、確定主題,拓展學習
學生在初讀課文階段提出的問題,有的通過前面的精讀品味已經找到答案,有的還懸而未決。還有些學生在學習課文的時候又產生了新的問題。在這個環(huán)節(jié),考慮到學生知識面的深度和廣度不夠,而且關于莫高窟的文化,網絡上有豐富的內容,要充分利用網絡環(huán)境的優(yōu)越性,落實新課標里大語文教育觀的思想,引導學生進行綜合性學習……向學生介紹網絡信息。這樣設計的意圖是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和搜集、篩選、加工信息的能力,利用網絡資源進行綜合性學習,讓學生的探究成為有米之炊。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是把現(xiàn)代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學習的基本工具與語文學科的教與學有機地融合,以提高學習效率,更好地完成課程目標。它的使用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更不能取代文本的自讀。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優(yōu)化是需要我們不斷探究的課題。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shù)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