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shù)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7-12 08:41:51 下載試卷 標簽:作文 語文 語文教材 高中生活 哲理故事
《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10》解讀及教學建議
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好習慣是人們存放在神經(jīng)系統(tǒng)中的生活資本,人在一生中都可以不斷享用它的利息。和語文相關的好習慣很多,自主、認真地修改文章和多渠道學習語文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兩項。蘇教版“國標本”語文教材把這兩項習慣培養(yǎng)安排在五年級下期,適時而可行。大凡習慣培養(yǎng),宜早不宜晚。早,白紙作畫,易于起筆;晚,荒地種谷,需先除草。然而,早也應有度。過早,生活、知識、能力基礎不具備,培養(yǎng)便無可能性。五年級下期,同學們語文學習已近五年,習作也已接觸了五個學期。此時安排這兩項習慣培養(yǎng)正當其時。
《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10》共有3頁圖畫組成。
第一頁圍繞“自主修改作文”安排,有三張照片組成。上面的一張照片是一位老師在上作文課,他手指著黑板上的一行大字――“文章不厭百回改”正在給同學們講修改文章的問題。下面一張照片是課堂上同學們在認真修改作文。中間一張照片拍攝的是一頁習作的修改稿。第一張照片告訴同學們好文章是改出來的,修改文章要不厭其煩,要反復修改。第二張照片告訴同學們修改文章要認真。第三張照片則給同學們提供了一個修改作文的實際例子,對修改方法也有提示作用。
第二、三頁圍繞“多種渠道學習語文”安排,由12張照片組成,內(nèi)容比較豐富。其中,有同學們聽科學家或其他方面的專家學者作報告的場景,有同學們到工廠、農(nóng)村、部隊等地方參觀、勞動、參加夏令營的情景,也有同學們參加科技活動、采訪先進人物、自辦黑板報、舉行故事會的情景,還有同學們?yōu)g覽互聯(lián)網(wǎng)、查閱圖書資料、看書讀報、收看電視節(jié)目等情景。這些照片內(nèi)容豐富,畫面生動,從多方面提示了學語文的途徑。
習慣的養(yǎng)成靠日浸月潤、潛移默化,須由知到行、持之以恒。以上兩項習慣的培養(yǎng)也應循此規(guī)律,按照知、情、信、行四個環(huán)節(jié)進行。
知,就是要通過教學讓同學們明白為什么這樣做。教學中要告訴同學們:
。1)寫文章大致要經(jīng)過思考醞釀、初步成文和修改完善等階段,而修改完善是很重要的階段,很多大作家、文章高手都很重視這個階段。好文章是改出來的,這是他們的共同經(jīng)驗。教學時,可以給學生講一些著名作家關于修改文章的體會。要讓學生明白,“文章不厭百回改,吹盡黃沙始到金”的道理。這里,還可以聯(lián)系學生的習作實踐讓大家回憶,自己的每一篇習作寫完后,細讀一番,總會發(fā)現(xiàn)一些毛病。如果把這些毛病改了,文章讀起來就會有很大改觀,多改幾遍,就會成為好文章。
。2)生活處處有語文,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學語文不僅僅是學到一些知識,訓練一些技能。學語文的過程,是一個人走向生活,了解世界,融入特定文化的過程;是帶著審美的眼光看待生活,理解生活,創(chuàng)造生活的過程;是陶冶情操,美化心靈,提升精神境界的過程。因此,要學好語文就要大膽、熱情地走向生活,在各種活動和實踐中學語文、用語文。要結合插圖,在討論、對話中讓同學們理解、體會以上道理。
情,就是要從感性層面來觸動學生,讓他們從內(nèi)心想這樣做。人的行為總是被“理”和“情”所左右。對于人的行動,一般來說,“理”是從外部來“管”人的,而“情 ”則是從內(nèi)心來“催”人的。一個人做事,如果只是從道理上知道應該怎么做,雖說他也會照著做,但做起來比較被動,會感覺累,因此有時行動上卻會故意與正確的要求相違背。如果不僅從道理上理解,也從感性上認同某種做法,那他在行動中就會樂此不疲。要使同學們在感性層面認同自主修改文章和多渠道學習語文這兩種學習習慣,通過老師講或者讓同學們搜集后互講寫作名家修改文章和多渠道學習語文的故事是好辦法。這方面的故事很多,我們在教學前可多搜集一些,講的時候要盡量生動,讓學生在興味盎然中得到教益。
信,是讓同學們對以上兩種習慣形成信念,讓他們對此深信不疑,從而在實踐中努力踐行。信念是人對某種觀點、原則、理念的正確性堅信不疑并力求在行動上加以實現(xiàn)的個性傾向,它不單純是認識,而且富有深刻的感情體驗,可以使人產(chǎn)生堅強的毅力。因此,信念在習慣養(yǎng)成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信念是知、情的“合金”,是在環(huán)境的影響下,在個人經(jīng)驗的基礎上通過活動而形成的。如果我們能在扎扎實實地做好前兩個環(huán)節(jié)(知、情)工作的基礎上,讓學生在行動中,即通過反復修改作文、多渠道學習語文的實踐,不斷加深對以上兩種習慣的認同,那么他們的相關信念就會形成。
行,就是行動。習慣的養(yǎng)成最終還是要靠行動,好的行為模式只有通過長時間反復實踐才能固化到人的身上進而成為習慣。有人說:"習慣仿佛一根纜繩,我們每天給它纏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會變得牢不可破。"這話很有道理,它把習慣比喻為一根繩索,每次行為的重復,就相當于又為它纏上了一股繩索。很顯然,每天纏,不斷纏,纜繩會越來越粗,終于有一天,會粗到牢不可破。這樣,好習慣也就養(yǎng)成。
以上四個環(huán)節(jié),前兩個環(huán)節(jié),可在課堂上通過一到兩個課時完成,或基本完成;后兩個環(huán)節(jié),應在本學期甚至更長的時間內(nèi)進行,教師在這兩項習慣的培養(yǎng)上,應從知、情、信、行方面對學生持續(xù)關注。
另外,修改文章和多渠道學語文的具體知識和方法,可結合正常教學在以上環(huán)節(jié)的培養(yǎng)中適當滲透。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shù)網(wǎng)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wǎng)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