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shù)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二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12-05 15:07:17 下載試卷 標簽:二年級 語文
● 重點生字
璧:bì
平圓形中間有孔的玉,古代在典禮時用作禮器,亦可作飾物。美玉的通稱:璧人(即“玉人”,指容貌秀美的人)。璧日(像璧玉一樣圓而亮的太陽)。璧月。
筆畫數(shù):18;部首:玉;
筆順編號:513251414311211214
造句::“和氏璧”是傳說中的無價之寶。
臣:chén
君主時代的官吏,有時亦包括百姓:臣僚。臣子。臣服。君臣。官吏對君主的自稱:“王必無人,臣愿奉璧往使。”古人謙稱自己。古代指男性奴隸:臣仆。臣虜。君
筆畫數(shù):6;部首:臣;
筆順編號:125125
造句:這位英名的君主臣服了周邊虎視耽耽的異族。
諾:(諾)nuò
答應的聲音,表示同意:唯唯諾諾。答應,允許:諾言。許諾。承諾。一諾千金。
筆畫數(shù):10;部首:讠;
筆順編號:4512213251
造句:他是個極重承諾的人。
廉:lián
堂屋的側(cè)邊:廉隅(棱角,喻品行端方,有氣節(jié))。不貪污:廉潔。廉正。廉明。便(pi俷)宜,價錢低:物美價廉。察考,訪查:“且廉問,有不如吾詔者,以重論之”。姓。
筆畫數(shù):13;部首:廣;
筆順編號:4134315112234
造句:包大人公正廉潔,深受百姓愛戴。
頗:(頗)pō
偏,不正:偏頗。頗覆。頗僻。很,相當?shù);頗為(w唅)。頗佳。頗久。頗以為然。姓。
筆畫數(shù):11;部首:頁;
筆順編號:53254132534
造句:她的兒童作品頗受歡迎。
御:(禦)yù
駕駛車馬:御車。御者。封建社會指上級對下級的治理,統(tǒng)治:“百官御事”。御下。御眾。對帝王所作所為及所用物的敬稱:御用。御覽。御旨。御賜。御駕親征。抵擋:防御。御敵。御寒。
筆畫數(shù):12;部首:彳;
筆順編號:332311212152
造句:他們是封建君主的御用文人。
侮:wǔ
欺負,輕慢:侮辱(使對方人格或名譽受到損害,蒙受恥辱)。侮蔑(輕視,輕蔑)。欺侮。不可侮。古代奴婢的賤稱。
筆畫數(shù):9;部首:亻;
筆順編號:323155414
造句:他的行為侮辱了別人的人格。
辱:rǔ
羞恥:羞辱。恥辱。使受到羞恥:辱罵。侮辱。折辱。謙辭,表示承蒙:辱承。辱賜。玷污,辜負:辱沒(m?)。辱命。玷辱。寵榮
筆畫數(shù):10;部首:辰;
筆順編號:1311534124
造句:任何侮辱他人的行為都是可恥的。
袍:páo
中式長衣:袍子。長袍。旗袍。棉袍。皮袍。同袍(舊時軍人相稱)。袍澤(“袍”和“澤”均為古代衣服,后以此稱軍隊中的同事,如“袍袍之誼”、“袍袍故舊”)。衣服的前襟:“反袂拭面,涕沾袍”。
筆畫數(shù):10;部首:衤;
筆順編號:4523435515
造句:孔乙己身上的長袍滿是布丁。
荊:jīng
落葉灌木,葉有長柄,掌狀分裂,開藍紫色小花,枝條可編筐籃等(亦稱“楚”):紫荊。荊條。荊棘。披荊斬棘。古代用荊條做的刑仗:負荊請罪。中國古代“九州”之一,春秋時楚國別稱:荊州。荊璞(喻美質(zhì)、未經(jīng)任用的卓越人才)。舊時對人謙稱自己的妻子:拙荊。山荊。荊妻。姓。
筆畫數(shù):9;部首:艸;
筆順編號:122113222
造句:即使前路布滿荊棘,她也不會放棄希望。
● 重點詞語
無價之寶:形容物品特別珍貴,用多少錢也買不到。
誠意:真心。
絕口:因回避而不說。
失信:答應別人的事沒做到,失去信用。
抵御:抵擋,抵抗。
推辭:謙讓不干。
理屈:理由不足或不合道理。屈,理虧。
理直氣壯:理由充分,說話有氣勢。
完璧歸趙:璧,古代玉器的一種,平圓形,中間有孔。本課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人卞和氏發(fā)現(xiàn)的一塊玉制成的璧。“完璧歸趙”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趙國。這個成語現(xiàn)在常用來比喻物歸原主。
同心協(xié)力:協(xié),合。團結(jié)一致,共同努力。
負荊請罪:負,背著。荊,荊條。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 學習目標
1.理解課文內(nèi)容,從藺相如為了國家利益,對敵不畏強暴,機制勇敢和對友胸懷寬廣,忍辱推讓的好品質(zhì),從中受到啟示和教育。
2.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4.從三個小故事中任選一個演一演。
5.理解三個故事的原因和結(jié)果。
6.了解三個故事之間的聯(lián)系。
● 課文重點
《將相和》這篇課文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為主線,通過三個相對獨立而又緊密聯(lián)系的故事,寫出了將相之間由失和到和好的過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關(guān)系錯綜復雜。因此,“理解三個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個故事之間的聯(lián)系”就成了本文教學的重點、難點。
一、查閱資料,了解背景。
《將相和》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組成,因年代久遠,內(nèi)在聯(lián)系復雜,課前可先讓學生查閱有關(guān)資料,初步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及人物的情況,并做到適當摘錄,以豐富學生知識,為學文作好鋪墊。學生掌握了第一手資料,教師可給他們創(chuàng)設一個展示、交流的機會,在課前幾分鐘里,讓學生各抒己見,使學生獲取多方面的知識信息,這樣,既為順利地讀懂課文打下了基礎(chǔ),又培養(yǎng)了學生主動查閱資料的好習慣。
二、理清脈絡,分清因果。
1.初讀感知,設疑激趣
遵照大綱中閱讀教學要從整體入手的原則,通讀全文,在讀準、讀通的前提下,預習,帶問題默讀全文,邊讀邊思考,最后通過討論,初步理出故事的來龍去脈,即前兩個故事是失和的原因,第三個故事是事情的結(jié)果。
2.分清因果,突破重點
《將相和》一文篇幅較長,三個故事的處理不能平均用力?梢灾攸c段“完璧歸趙”為主,并滲透一定的學習方法或思路,然后發(fā)揮群體優(yōu)勢,以小組學習的形式,自學后兩個故事
三、品讀欣賞,領(lǐng)悟方法。
領(lǐng)會作者是怎樣運用語言文字表達課文中心的,從中學習表達方法。如《將相和》一文,作者構(gòu)思巧妙,雖然因果關(guān)系錯綜復雜,但卻表達得非常清晰。為了讓學生加深認識,可設問:這三個故事的順序能否顛倒,為什么?另外,作者在寫人物特點方面主要抓住了人物的語言、動作來表現(xiàn)其性格特點,這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可找出有關(guān)句段品讀、體會、欣賞。也可以讓學生談體會:你認為課文哪些地方寫得好?讓其各抒己見,說明理由。如:前兩個故事中幾次用到“只好”“只得”這兩個詞語,可抓住它們來深究事情的前因后果,在事情的因果關(guān)系中體會出藺相如的智與勇,從中品析出作者用詞之巧妙。
● 相關(guān)知識
《將相和》這個故事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這篇課文是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廉藺交好”(或“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組成。
“完璧歸趙”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它是一塊寶玉的名稱,有一段不平凡的來歷。相傳在春秋時期的楚國,有個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塊玉璞(即未經(jīng)過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獻給了楚厲王。厲王就叫辨別玉的專家來鑒定,鑒定的結(jié)果說是石頭。厲王大怒,認為卞和在欺騙戲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腳。不久,厲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這塊玉璞奉獻給武王。武王也使辨別玉的專家來鑒定,結(jié)果同樣說是石頭,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腳。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著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淚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文王聽說后,就派人問他,說:“天下被砍掉腳的人很多,都沒有這樣痛哭,你為什么哭得這樣悲傷呢?”卞和回答說:“我不是為我的腳被砍掉而悲傷、痛哭,我所悲傷的是有人竟把寶玉說成是石頭,給忠貞的人扣上欺騙的罪名。”文王于是就派人對這塊玉璞進行加工,果然是一塊罕見的寶玉。于是就把這塊寶玉命名為“和氏璧”。由于這塊寶玉的珍奇,加之來歷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間所公認的至寶,價值連城。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為誘餌來騙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藺相如不畏強暴,甘冒喪失性命的風險,完璧歸趙,一方面是為了維護國家利益,不辱使命;另一方面也在于“和氏璧”的珍貴。
廉頗是戰(zhàn)國后期趙國的名將。趙惠文王時封為上卿,屢次戰(zhàn)勝齊、魏等國,為趙國立了大功。長平之戰(zhàn)時,堅壁固守三年。后來趙孝成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用趙括代替廉頗為將,遭致慘敗。燕國乘機攻趙。趙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頗,戰(zhàn)勝燕軍。趙王封廉頗為信平君,任相國。趙悼襄王時,廉頗不得志,投奔魏國。魏國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將。最后老死在楚國。
藺相如,戰(zhàn)國時期趙國的大臣。趙惠文王時得到世上稀有的寶玉——楚國和氏璧,秦國強以15座城換取“和氏璧”,藺相如奉命帶璧出使秦國,與秦王當庭力爭,完璧歸趙。趙王封相如為上大夫。公元前279年,他又隨趙惠文王到澠池(今河南澠池西)與秦王相會,使趙王未受辱于秦,歸國后因功封為上卿,地位在廉頗之上,廉頗憤憤不平,藺相如以國家安危為重,對廉頗容忍謙讓。使廉頗愧悟,負荊請罪,二人成為至交。將相和的故事傳為美談。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guān)注奧數(shù)網(wǎng)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guān)注中考網(wǎng)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