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shù)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二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12-07 22:18:24 下載試卷 標簽:語文教材 二年級 教案
蘇教版語文第二冊有《鮮花和星星》一課:“我最喜歡夏天里滿地的鮮花: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比天上的星星還多。到了晚上,花兒睡了,我數(shù)著滿天的星星:這里一顆,那里一顆,真比地上的花兒還多。”當教學完全文后,我設計了一個“啟發(fā)想象,指導說話,作個小詩人”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因為“說話”是我們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事情。而在語文教學中,說話訓練尤為重要。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說和寫并不是同步的,為了縮短說和寫之間的差距,所以創(chuàng)設一個讓學生當小詩人來作詩的情境,實際上就是開發(fā)教材,創(chuàng)造性使用教材,這樣進行訓練學生的潛能較為充分地發(fā)揮出來,既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進行了語言的積累,又實現(xiàn)了語文學習從課內(nèi)到課外的延伸,課堂也因此而美麗起來。在此,與各位交流。
【課堂教學片斷實錄】:
師:這首詩歌多美呀!小朋友們想不想向小女孩這樣也寫出這么好的詩?
生:想。ó惪谕,非常興奮)
師:好吧!讓老師來幫幫大家。
師:(點擊課件,出示第一幅圖)這是什么?
生1:這是羊。
生2:是羊群。
生3:許許多多的羊。
師:(點擊課件,出示第二幅圖),這個呢?
生1:一大片白云,下面是草原。
生2:是大草原。
生3:上面還有羊群。
師:對!這是草原上滿地的羊兒。(教師將學生的話進行歸納為學生后面的作詩埋下伏筆)
師:再看這兒(點擊課件,出示第三幅圖)
生1:哇!好美的菊花。
生2:許多菊花。
師:(微笑地點頭,繼續(xù)點擊課件,出示第四幅圖)
生3:這是秋天滿地的菊花。
師:小朋友們說得好極了,下面我們來作詩,看能不能成為今天的小詩人。(點擊課件,出示:練一練)
我最喜歡
秋天滿地的菊花:
這里(),
那里(),
真比()還多。
學生自由思考,不一會兒陸續(xù)舉起了小手。
生1:我最喜歡秋天滿地的菊花,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比地上的牛羊還多。
生2:我最喜歡秋天滿地的菊花,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比草原上的牛羊還多。
生3:我最喜歡秋天滿地的菊花,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比森林里的樹木還多。
學生相互評議,認為他們說得好,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同意評選他們?yōu)?ldquo;小詩人”
師:小朋友們說得真不錯,這么快就學會了像課文那樣作詩。但這還不能算得上是“小詩人”。(剛才學生還沾沾自喜,聽到老師這樣說,不由得露出驚訝的表情,問“為什么”,老師順勢提出高一層次的目標,如下)
師:(點擊課件,出示:聰明題)
我最喜歡
。ǎ
這里(),
那里(),
真比()。
屏幕剛一顯示,學生紛紛高高舉起了小手。
生1:我最喜歡天空中飛翔的小鳥,這里一只,那里一只,真比水里的魚兒還多。
師:真不錯,你真注意觀察,如果把“水里”改成“河里”是不是更好呢?
生1:還可以換成“大海”!
師:對!
生2:我最喜歡森林里綠綠的小樹,這里一棵,那里一棵,真比天空中的白云還多。
生(略)
生生交流,學生自選小伙伴,把自己作的詩讀出來與他們分享,互相評一評。教師巡回聆聽指導。
師:小朋友們真不簡單,能作詩了,那么課后,大家還可以把自己作的詩跟同學、老師、爸爸媽媽交流一下,或把它寫下來,下節(jié)課我們開個賽詩會,怎么樣?
生齊說:好!
【評析】
今天,學生的表現(xiàn)的確給了我一個驚喜,更令我驚嘆的是:他們這些小不點兒竟有如此出眾的創(chuàng)作才能?磥恚W生的潛能是巨大的,教師是學生學習責無旁貸的引導者,只要我們教師善于啟發(fā),善于去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創(chuàng)造性的使用教材,他們的才華就會噴涌而出,我們的課堂會因此而美麗。
正如《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在發(fā)展聽說讀寫能力的同時,提出了順應時代需要的新能力。特別提出了“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因此,我們絕不能把教材看作是教學內(nèi)容的全部,教師要善于活用教材,要由過去的“教教材”轉(zhuǎn)變?yōu)?ldquo;用教材教”,教師只有在處理教材時進行一次再創(chuàng)造,才能成功的活用教材。訓練學生運用教材句式自由表達的能力。用教材作為培養(yǎng)學生的工具,結(jié)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而有所創(chuàng)新。通過開放教學內(nèi)容,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拓展教材的能力,從而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素質(zhì)。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jīng)驗+反思。教師成長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要經(jīng)歷許許多多的波折甚至失敗。不管是成功的經(jīng)驗,還是失敗的教訓,經(jīng)常反思一下,有助于我們探尋到現(xiàn)象背后的深層原因,有助于提升我們把握課堂的本領。教師經(jīng)常用新課程理念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養(yǎng)成不斷反思的習慣,一定能使自己在成長中少走一些彎路,更快更健康地成長起來。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shù)網(wǎng)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wǎng)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