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究竟在考誰
來源:大連奧數(shù)網(wǎng)整理 2011-07-12 17:42:22

大連市某改制中學參加小學升初中考試,目送孩子們走進考場的家長們在開考很長時間后才慢慢散開,開始交流起各自掌握的報考信息。“這里只有100多個名額,報了3000多人呢!”“××中學也報了2000多。”有一位家長剛說了句某中學分校還在報名,立即被一群家長圍住,向她打聽報名電話。
每年這個時段,大連市都會出現(xiàn)類似的一幕。幾所“名校”舉行的“小升初”考試,牽動著小學畢業(yè)生和他們的家長的神經(jīng)。早在1993年,大連市根據(jù)國家規(guī)定取消了小學升初中考試,采取就近劃片入學的方式升學?墒潜姸嗉议L對劃片對口的中學不滿意,家長和學生首選的是升學率較高的幾所改制或民辦初中以及部分公辦的名校。所以,“擇校”就成了15年來每年升學時都能見到的普遍現(xiàn)象,且有愈演愈烈之勢。
壓力驟增的孩子
12歲的豆豆是個“小眼鏡”。5月1日中午12時從某中學的考場一走出來,就被媽媽帶上出租車趕往另一所學校。那所學校當天有兩場招生考試,第二場考試安排在12點30分開考。匆匆啃著媽媽遞過來的“肯德基”,豆豆直嚷“數(shù)學考(烤)焦了!”“我現(xiàn)在特盼著6月12日(畢業(yè)考試的日子)早早到來。過了6月12日,我就能看電視、玩游戲了!我媽成天讓我做題,連鼠標都沒收了。”說到這里,豆豆不滿地看著媽媽。他媽媽趕快應(yīng)承:“6月12號晚上保證還給你!”
豆豆說,每個雙休日,他得完成學校的作業(yè),上兩節(jié)奧數(shù)、兩節(jié)英語,還要上從幼兒園就開始的鋼琴課。因為還要做培訓學校的作業(yè),這兩年晚上10時前他幾乎都在學習;锇閭兇蟛糠忠矆罅诵M馀嘤柊,“我們在學校是同學,在課外班也是同學。”豆豆的媽媽望著他再次走進考場的背影說:“孩子每天學習也確實累,可不學不行啊,要想進個好學校,還不是得憑成績嗎?”
焦慮不安的家長
小升初“大戰(zhàn)”中,最“狂熱”的主角還是小學六年級的家長。作為孩子的引路人,家長們普遍認為,小升初是孩子的第一個轉(zhuǎn)折點,是孩子從幼稚走向成熟、從依賴走向獨立的重要階段。這期間作為家長要盡全力為孩子創(chuàng)造最好的受教育條件。出于上述考慮,家長們紛紛加入到“擇校”大軍中,四處奔波,有“轉(zhuǎn)戰(zhàn)”于奧數(shù)、英語培訓班的,有買房子轉(zhuǎn)戶口的,有批“條子”、拿“票子”拉關(guān)系的……目的只有一個:擠進所謂的“名校”。
豆豆的媽媽原本在他爸爸經(jīng)營的公司里工作。孩子五年級時,他們決定媽媽不再工作了,全力照料豆豆的學習和生活。“我們兒子在學校的成績一直挺穩(wěn)的。這兩年我給他報了奧數(shù)和英語班,每個星期天上課的時間挨得緊,吃飯都來不及,他就要求吃‘肯德基’,‘全家桶’都成我們倆每周日的固定午餐了!”
付先生是一所高校的教師。孩子原來上的小學就在家門口,對那所小學付先生也比較滿意。3年前,一個同事和他談起自己的孩子被劃撥到對口中學后的種種不滿,讓付先生吃驚不小。他立即行動,托人將孩子轉(zhuǎn)到一所劃片能進入一個好初中的小學。付先生說:“人往高處走。只要學校的差距存在,家長們‘擇校’的愿望就會存在。盡管政策是那樣定的,但能為孩子想的辦法還是要想。況且,我個人認為,在初中教育資源嚴重不平衡的情況下,單靠行政手段禁止居住在教學質(zhì)量差的學校區(qū)域的學生‘擇校’,同樣也是不公平的”。
“苦”“樂”不均的學校
多年的“擇校”造成了這樣一個后果:好的學校生源越來越多,優(yōu)中選優(yōu)越辦越好;差的學校生源枯竭,集中在這類學校的學生因種種原因很難教育,造成學校的聲譽下降。
在省城某企業(yè)工作的趙女士說:“兒子回來跟我說,‘媽媽,我們班有2/3的同學都報×中了,還有幾個同學報了另一所中學。’”趙女士后來得知,兒子所在的那所學校大部分畢業(yè)生都報考了同一所中學。這所學校原定于4月14日至4月29日報名。僅僅3天時間,就有3000多人報考。記者向校內(nèi)一位工作人員求證此事,得到的答復(fù)是4月17日就停止報名了。
無獨有偶。位于城關(guān)區(qū)的一所民辦中學因每年生源“爆棚”,今年在招生報名須知中增加了一條“對家長的忠告”。告誡家長慎重擇校,坦率地對家長言明自己學校的學生“相互之間競爭比較激烈,學習壓力較大,也比較辛苦”,直言有些學生不適應(yīng)該校的學習。但家長們追捧的熱情依然不減。這個招生計劃只有300人的學校,報名人數(shù)卻達到近3000人。原因很簡單,這所學校的重點高中升學率奇高,中考成績居全市200多所初中榜首。大連市教育局今年3月公布的《大連市民辦學校辦學水平評估分析報告》顯示,在對全市44所民辦學校的管理、師資隊伍、教學質(zhì)量進行跟蹤評估后,這所學校的各項指標名列第一。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些綜合實力較薄弱的學校成了人們“躲避”的對象。城關(guān)鬧市區(qū)一所中學對口3所小學,其中一所以前的重點小學生源很好,但每年按劃撥計劃來報到的學生寥寥無幾。校長深知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我不擔心校舍不如人,也不擔心生源不如人,真正憂慮的是師資不如人!”
政策遭遇的尷尬
多年來,大連市基礎(chǔ)教育階段資源配置不均衡造成的追名,F(xiàn)象一直是社會廣泛關(guān)注的熱點,也是政府著力解決的一個難點問題。“十五”期間,大連市實施薄弱初中改造,完成了百所標準化初中的建設(shè)工程,一大批學校的校舍得以更新,此舉的目的也在為“擇校熱”降溫。今年2月大連市“兩會”期間,關(guān)于今年的財政預(yù)算草案的報告再次提出,今年大連市將安排“雙基”及薄弱初中建設(shè)費用350萬元。
在政府加大對薄弱學校投資的同時,教育部門每年都要重申招生中的就近入學原則,以保證兒童少年入學的方便與公平。事實證明,擇校本身是優(yōu)質(zhì)教育資源不平衡導(dǎo)致的必然產(chǎn)物,是學生及家長對優(yōu)質(zhì)教育的追求結(jié)果。一位老教育工作者在評價這一現(xiàn)象時說:只要學校之間存在差距,優(yōu)質(zhì)教育資源供需不平衡,擇校就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