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學論文 > 小學英語教學論文 > 一年級英語教學論文 > 正文
2013-12-30 17:31:29 下載試卷 標簽:教學論文 小學英語 英語教學論文
總結歷史經驗 探索有中國特色的英語教學體系(上)
認真回顧和總結我國中小學英語教育的歷史,對于今后我國基礎英語教育的發(fā)展會產生極為重要的影響。從歷史的錯誤中吸取教訓,以避免重蹈覆轍;從歷史上成功的經驗中汲取營養(yǎng),以便繼承和創(chuàng)新。
1978——2008年中小學外語教育的發(fā)展,可以說,成績斐然,經驗豐厚,已經形成了我國自己的基礎英語教育文化。當然,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尚存在許多不足、問題,甚至是困惑,有待進一步探討和研究。
30年中小學英語教育的發(fā)展及原因分析
中小學英語教育的改革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30年來,從教育和教學的觀念到課程改革、課程資源的開發(fā)、教學方法的研究和教學手段的更新、師資培養(yǎng)和教師發(fā)展、評價體系、科學研究,都經歷了一場“和平的革命”。各個環(huán)節(jié)密切聯系、相互作用。教育和教學觀念的更新是前提。課程的改革是核心,統(tǒng)領著其他各個環(huán)節(jié)。課程資源,即教材、教學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是基礎,直接影響著教師和學生。教學方法的研究和教學手段的更新是促進課改的重要因素。師資培養(yǎng)和教師發(fā)展是課改的關鍵,因為課程的實施主要靠的是教師。高考改革和評價體系的完善是保證,測試改革牽動著課改的方方面面,搞不好會滿盤皆輸?蒲惺莿恿,只有重視和搞好科學研究才能不斷產生動力,把中小學英語教育改革推向深入。
一、30年中小學英語教育的發(fā)展
歸納起來,30年中小學英語教育的發(fā)展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ㄒ唬┲行W英語課程的改革
中小學英語課程的改革分為三個階段,猶如三段階梯。
第一階段,撥亂反正,不斷整頓調整,努力創(chuàng)造外語學習條件,迅速改變外語教育的封閉狀態(tài)和落后面貌。當時的課程研究還基本處于起步狀態(tài),大綱的制訂基本是經驗性的,缺乏課程理論的指導,也來不及做深入的調查。通過四個教學大綱的制定,達到了以下目的:一是確立了外語在基礎教育中的地位。明確外國語是學習文化科學知識、獲取世界各方面的信息、進行國際交往的重要工具。二是注意到外語教育的差異性。根據1982年《關于加強中學外語教育的意見》提出的原則:“中學外語教育應從實際出發(fā),區(qū)別要求,講求實效,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努力提高質量,有計劃地逐步地發(fā)展”,在大綱設計時,考慮到了小學、初中和高中三個起點。三是正確處理語言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關系,糾正了不顧英語教學的規(guī)律突出政治的做法,并要求按照英語教學規(guī)律編選教材、進行教學。四是強調外語教學的實踐性,提出了“聽、說、讀、寫綜合訓練,階段側重”“盡量使用英語,適當利用母語”“指導學生開展課外活動”等原則。
第二階段的課程研制在科學性、規(guī)范性、開放性和完整性等方面有了進步,因為這一輪課改前后都作了調查研究,整個過程之中有計劃、有步驟,既吸收國外的先進的語言教學理論,又注意聽取第一線教師和教研人員的意見,注意初高中之間的銜接、注意學生的負擔。第二階段中學教學大綱在教學目標、教學要求、教學觀念、教學方法及測試改革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發(fā)展和變化。
1.1988年的九年義務教育初中英語教學大綱明確了“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教學目標。但是,那時的教學目標還不夠全面,僅僅從英語學科出發(fā)提出了知識與技能的要求,忽視了綜合素質的要求。1992年的義務教育初中大綱則增加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受到思想品德,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等方面的教育,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
2.關于教學要求,大綱強調培養(yǎng)“在不同程度上通曉(或掌握)一些外國語的各方面的人才”,并反復批判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傾向,強調中學開設英語課的雙重目的——升學與就業(yè)。義務教育初中教學大綱開始規(guī)定分級要求,即初中分成一級和二級要求,初一、初二年級英語為必修課,初三為選修課。1996年以后的普通高中英語教學大綱規(guī)定了一級和二級目標要求,高中一、二年級英語為必修課,高三英語為選修課。一級或二級要求為基本要求,“上不封頂”。
3.一系列教學觀念發(fā)生了變化。例如,真正明確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九年義務教育初中教學大綱提出“為交際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高中教學大綱提出了“培養(yǎng)在口頭上和書面上初步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大綱在教學內容部分增加了功能意念項目表;強調處理好語言教學和文化的關系,“跨文化交際的意識”首次出現在1993年高中大綱(初審稿)中;為了改變“以教師為中心”和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1992年以后的大綱都把教師的“主導”作用改成了“指導”作用,指明教師主要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學習英語”,要求教師要善于根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發(fā)展的特征認真研究教法,排除學生在學習上的心理障礙,以調動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重視利用直觀教具和現代化教學手段,努力創(chuàng)設英語環(huán)境,改變單純依靠一本教科書、一塊黑板和一支粉筆的狀態(tài),而使用多媒體和網絡資源實現立體化教學;大綱增加了有關“考試、考查”的部分,強調考查學生為交際綜合運用語言知識的能力而不僅考知識,大綱還規(guī)定了考試、考查內容應單項和綜合相結合,“既要有筆試,也要有口試和聽力測試”。
第三階段的課改在深度和廣度上比前兩個階段又有了進一步的提高。所謂深度是指這次課改的根本目標是建立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就是指改革的目的是為了發(fā)展人的個性、人的潛能,因此要以人為本。所謂廣度,則是指這次課改超越了學科的范圍,是以哲學領域中的建構主義理論、多元智能理論,以及教育學、課程論等為指導,加上本學科領域的理論,如應用語言學、社會語言學、心理語言學、語言教學理論等。從這一階段的兩個“課程標準”可以看出,課標對中小學英語課程的性質、課程設置、課程目標、課程結構,基本理念和課程實施等的描述都有許多創(chuàng)新,改革的力度是很大的。
1.在關于課程的性質的部分,課標從素質教育的高度、從學生發(fā)展的角度明確地提出外語課程在構建人文素養(yǎng)方面的價值及對國家發(fā)展的重要意義,明確了英語課程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課標突出了外語課的人文性。
2.課標把義務教育小學、初中與高中課程統(tǒng)籌考慮,設置了一至九級的課程體系。高中七級為所有高中學生的畢業(yè)要求,八級和九級供有興趣和有潛能的學生選修。此外,高中還設有任意選修課程。這體現了課程的基礎性、多樣性和選擇性,體現了以學生為本和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的課程理念,為學生實現個性化的選擇創(chuàng)造了條件。
3.課程目標不只是要求語言交際運用的能力,而是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這種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需要在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tài)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yǎng)整體發(fā)展的基礎上才能形成。課標對五個素養(yǎng)的九級目標要求作了描述。
4.課標帶來了一系列新的理念,如學生自主性、探究性學習、合作性學習、“任務型”活動、形成性評價、開發(fā)課程資源等。課程標準在中小學英語領域產生了巨大的反響,必然會對21世紀初期的英語教學產生深刻的影響。
點擊下一頁查看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