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溝通的方式,是家庭教育的根基(一)
來源:網(wǎng)絡資源 文章作者:奧數(shù)網(wǎng)整理 2018-06-21 08:52:47

溝通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功課,尤其是親子之間。
作為孩子的第一人生導師,家長和孩子溝通的品質,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親子關系的品質、家庭教育的質量以及孩子的心智成長結果。
可以說,和孩子的溝通方式,是家庭教育的根基。
溝通方式一說有點泛泛,具體是指什么?
溝通作為一個場景化的詞匯,包含姿態(tài),語氣,原則三個層面。
1
姿態(tài)
父母孩子之間最好的溝通姿態(tài),就是平等。
孩子雖然是未成年,是個小人,但也是一個完整的人。在生活上依賴家長,但是人格上其實是平等的。
中國家教傳統(tǒng)中子為父綱的認知,讓很多家長養(yǎng)成了這樣的觀念——孩子是我生的,我養(yǎng)的,他就應該聽我的,我有權利教訓他——有點把孩子當私人財產(chǎn)的意味,而且深信不疑。
在這樣的觀念指導下,家長對孩子雖然也親,也疼,用盡各種努力望子成龍,但是很多擺著居高臨下的教導姿態(tài),處處樹立家長的權威,在親子關系中居于強勢主導地位。
一句話,并沒有給孩子相對平等的姿態(tài)。(絕對平等是做不到的,因為角色的天然屬性。)
也許很多家長會說,當年父母就是這樣對我們的,這很正常。孩子有太多“不成熟”的言行了,讓我很看不慣,我得糾正他。我教育他,是為他好。
這些乍看有道理的話,其實背后都忽略了一點,那就是從人格上把孩子當成附屬品,并沒有把孩子看成人格獨立的個體。
就相處的本質來說,家長應該參與孩子的成長,而不是主導孩子的成長。
因為孩子成長的最終結果是離開父母和家庭,去社會上建立自己的事業(yè)和生活。
孩子未成年時候的教育,除了培養(yǎng)技能和學習成績之外,更重要的是完善孩子的性格和人格,為了他以后的獨立成人打下基礎。
良好的親子平等交流是這樣的,先要樹立平等觀念:
杜絕把孩子當成自己童年少年未完成的一部分,多換位思考,理解成長規(guī)律高于家長意識,尊重孩子獨立思維的傾向,寬容孩子的錯誤,讓孩子在不斷試錯中完善自己。
良好的平等是這樣的,從交流上做到盡量親和友善:
凡事多和孩子協(xié)商,而不是強壓。
即使孩子錯了,也要引導啟發(fā)式的告知他,而不是一味訓斥,事事直接否定。
童年被家長否定過多的孩子,長大大多缺乏自信。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shù)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shù)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shù)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shù)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