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古詩鑒賞:論詩三十首
來源:網(wǎng)絡(luò)資源 文章作者:奧數(shù)網(wǎng)整理 2019-02-27 19:15:25

小學語文古詩鑒賞:論詩三十首
論詩三十首
作者:元好問 年代:元 體裁:七絕
漢謠魏什久紛紜,正體無人與細論。
誰是詩中疏鑿手,暫教涇渭各清渾。
【注釋】:
這是《論詩三十首》的第一首,相當于序論,交代創(chuàng)作契機和創(chuàng)作目的,所以,非常重要。它本無難解之處,但因受體裁限制而過于簡約,后人僅據(jù)此已不足以了解其創(chuàng)作背景,認識其現(xiàn)實意義。所以,有必要借助其他資料,深刻理解這首詩。
類似的觀點還屢見于元好問其他詩文中,值得征引。如卷一《贈答楊奐然》:“詩亡又已久,雅道不復陳。人人握和璧,燕石誰當分。”卷七《贈祖唐臣》:“詩道壞復壞,知言能幾人……珉玉何曾辨,風光只自新。”卷二《別李周卿》:“風雅久不作,日覺元氣死。詩中柱天手,功自斷鰲始。古詩十九首,建安六七子。中間陶與謝,下逮韋柳止。”卷三十六《東坡詩雅引》:“五言以來,六朝之陶謝、唐之陳子昂、韋應(yīng)物、柳子厚最為近風雅。自余多以雜體為之,詩之亡久矣。”這些言論一再感嘆詩道消亡,并指出了詩道消亡的具體時間,可以見出元好問的關(guān)切之情及其苛嚴的雅正觀點,可以與該詩相互參證,為該詩前兩句作注。據(jù)此,我們可以肯定,《論詩三十首》是針對現(xiàn)實有感而發(fā)的。
元好問在《中州集》卷十《辛愿小傳》中論及詩壇現(xiàn)狀,指出:“南渡以來,詩學為盛。后生輩一弄筆墨,岸然以風雅自名,高自標置,轉(zhuǎn)相賣販,少遭指摘,終死為敵。一時主文盟者,又皆泛愛多可,坐受愚弄,不為裁抑,且為激昂張大之語從臾之,至比曹、劉、沈、謝者,肩摩而踵接,李杜而下不論也。敬之(辛愿)業(yè)專而心通,敢以是非黑白自任。”南渡指宣宗貞祐二年(1214)金室遷都汴京一事。值得注意的是,這段文字不僅道出了當時詩壇真?zhèn)尾槐、紛紜迷亂的現(xiàn)狀,而且還表明這一現(xiàn)狀除元好問之外,還為辛愿等有識之士所共嫉。辛愿(?-1231)字敬之,號女幾山人、溪南詩老,福昌人,為元好問的三知己之一。元好問創(chuàng)作《論詩三十首》時,辛愿也在三鄉(xiāng)。同時匯集三鄉(xiāng)的還有元好問的另一位知己李汾和他的世交趙元以及劉昂霄、魏璠、麻革、孫邦杰等眾多詩友(參見卷五十八《繆輯年譜》)。這些人聚集在一起,少不了詩詞唱和,議論詩文,評騭人物,其中劉昂霄善于言辯,談玄論人,獨步一時,“愈叩愈無窮”(《中州集》卷七),而辛愿尤嚴于論詩,“發(fā)凡例,解絡(luò)脈,審音節(jié),辨清濁,權(quán)輕重,片善不掩,微纇必指,如老吏斷獄,文峻網(wǎng)密,絲毫不相貸”(《中州集》卷十),這種嚴謹認真的批評精神,與元好問自己后來所總結(jié)的“量體裁,審音節(jié),權(quán)利病,證真贗,考古今詩人之變,有戇直而無姑息”(卷三十九《答聰上人書》)的批評態(tài)度,如出一輒,最得元好問的贊賞,元好問后來有“文章得失寸心知,千古朱弦屬子期。愛殺溪南辛老子,相從何止十年遲”(卷十三《自題中州集后》)的詩句。而元好問一向重視“師友講習”(《中州集》卷十),作為知己,他們必然互相交流心得,切蹉詩藝,所謂“漢謠魏什久紛紜”的現(xiàn)象一定在他們的講習范圍之內(nèi)?上猎傅热说淖h論未能傳世,元好問則借此契機,寫下《論詩三十首》,流傳后世,因此不妨說,《論詩三十首》是他與辛愿等詩壇同仁切蹉詩藝的產(chǎn)物,多少還包含了辛愿等人的觀點。
詩中“正體無人與細論”一句似乎不合實際,因為至少有辛愿等人與他“細論正體”。它主要是針對“一時主文盟,又泛愛多可,坐受愚弄,不為裁抑”的現(xiàn)象,有感而發(fā),而當時的“主文盟者”是趙秉文、李純甫等人。趙秉文一生“以道德仁義性命禍福之學自任,沉潛于六經(jīng),從容乎百家”,其“七言長詩,筆勢縱放,不拘一律,律詩壯麗,小詩精絕,多以近體為之,至五言則沉郁頓挫似阮嗣宗,真淳古淡似陶淵明”(卷十七《閑閑公墓銘》)。在詩學觀念上,元好問宗尚雅正,與趙秉文相近,在感情關(guān)系上,這時與趙秉文已有交往,后來更成為其高足。因此,《論詩三十首》的批評矛頭不會指向趙秉文一派,而主要指向李純甫等人。李純甫(1177-1223)字之純,號屏山居士。劉祁《歸潛志》卷八有段記載,可以見出他“泛愛多可”的特點:“李屏山,雅喜獎拔后進,每得一人詩文有可稱,必延譽于人。然頗輕許可,趙閑閑嘗云:‘被之純壞卻后進,只獎譽,教為狂’。”對此,元好問也有同感,只是措辭要委婉一些,說他“好賢樂善,雖新進少年游其門,亦與之爾汝交,其不自貴重如此”(《中州集》卷四)。李純甫作為南渡后詩壇領(lǐng)袖之一,不但不能主持風雅正道,辨別正偽,反而推波助瀾,致使詩壇更加迷亂,這自然要為重視風雅正體的元好問所不滿。所以,他創(chuàng)作《論詩三十首》,要“暫教涇渭各清渾”,在第一首序論性質(zhì)的詩中,就暗暗歸咎于李純甫這樣的詩壇領(lǐng)袖沒有發(fā)揮應(yīng)有的正本清源、辨別正偽的作用,這正是整個《論詩三十首》的重要議題之一,也是其現(xiàn)實意義的關(guān)鍵所在。
【作者小傳】: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鮮卑族拓跋氏,唐詩使人元結(jié)合裔。高祖元誼,北宋宣和年間官忻州神武軍使,定居秀容。好問出生七月,過繼叔父元格。格歷任掖縣、陵川令,衛(wèi)紹王大安二年(1210)卒于隴城 。好問七歲能詩 ,有神童之目。十四歲從學郝天挺 ,六載而業(yè)成。興定五年(1221)進士,不就選。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學宏詞科,授儒林郎,充國史院編修 ,歷鎮(zhèn)平、南陽、內(nèi)鄉(xiāng)縣令。八年(1231)秋,受詔入都,除尚書省掾、左司都事,轉(zhuǎn)員外郎。金亡不仕 ,以著述存史自任 。采摭金源君臣遺言往行,至百余萬言,元人編修《金史》多本其著。纂成《中州集》十卷 ,附《中州樂府》,有金一代詩詞多賴以存。元憲宗七年卒于獲鹿(今屬河北)寓舍,年六十八!督鹗贰肪硪欢絺髟旅鳌?娿X謂:“金自大定 、明昌以還,文風蔚起,遂于末造篤生遺山,卓為一代宗匠。其詩嗣響子美,方軌放翁,古文渾雅,樂府疏快,國亡以文獻自任。所著《壬辰雜編》雖失傳 ,而元人纂修《金史 》,多本其書,故獨稱雅正。詩文史學,萃于一身,非第元明之后無與頡頏,兩漢以來 ,固不數(shù)數(shù)覯也 。”著有《遺山文集》四十卷,《遺山樂府》五卷,《續(xù)夷堅志》四卷!度鹪~》收錄三百八十馀首,最為完備。
相關(guān)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shù)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shù)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shù)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shù)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