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文言文閱讀練習題及答案:荀子·性惡
來源:網(wǎng)絡資源 文章作者:奧數(shù)網(wǎng)整理 2019-03-28 15:33:53

小學語文文言文閱讀練習題及答案:荀子·性惡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①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生而禮義文理②亡焉。然則從③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于爭奪,合于犯分亂理,而歸于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導,然后出于辭讓,合于文理,而歸于治。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故鉤木必將待櫽栝④蒸矯然后直,鈍金必將待礱礪然后利。今人之性惡,必將待師法然后正,得禮義然后治。今人無師法,偏險而不正;無禮義,則悖亂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惡,以為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是以為之起禮義、制法度,以矯飭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教化人之情性而導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今之人,化師法、積文學、道禮義者為君子,縱性情,安恣睢而違禮義者為小人。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孟子曰:“人之學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偽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禮義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學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是性、偽之分也。今人之性,目可以見,耳可以聽。夫可以見之明不離目,可以聽之聰不離耳。目明而耳聰,不可學明矣。
。ü(jié)選自《荀子·性惡》)
[注]
①偽:通“為”,人為努力。
、谖睦恚憾Y法。
③從:通“縱”,縱容。
、軝予椋撼C正竹木彎曲的工具。
【1】下列語句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生而有疾惡焉疾:嫉妒。
B.合于犯分亂理分:等級名分。
C.是以為之起禮義起:啟發(fā)。
D.凡性者,天之就也就:造就。
【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的詞語,意義、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 )
A.合于犯分亂理,而歸于暴然后出于辭讓
B.人之學者,其性善禮義者,圣人之所生也
C.然則人之性惡明矣曰:是不然
D.是以為之起禮義、制法度安恣睢而為禮義者為小人
【3】下列語句編為四組,全部直接表現(xiàn)荀子對“人性惡”的看法的一組是 ( )
、倭钊酥,生而有好利焉 ②順是,故生而禮義文理亡焉
、垅g金必將待礱礪然后利 ④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導
⑤以為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 ⑥令人之性,目可以見,耳可以聽
A.①③⑤B.①②④C.②④⑥D.③⑤⑥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
A.荀子認為人缺少謙讓、誠信、禮法,是因為人好利、有嫉恨、好聲色。
B.荀子依據(jù)古圣王所為認為,只有師法教化、禮義引導才能使人遠離惡。
C.荀子用駁論的方式,從“性偽之分”入手,否定孟子“性善”的觀點。
D.荀子論人性與《勸學》中所闡釋的道理相近,所用的手法卻完全不同。
【點擊下一頁查看答案】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shù)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shù)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shù)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shù)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