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古典詩文名篇詩意賞析:《絕句》(5)
來源:網(wǎng)絡資源 文章作者:奧數(shù)網(wǎng)整理 2019-11-21 21:31:45

末句更進一步寫出了杜甫當時的復雜心情。一說船來自“東吳”,此句表戰(zhàn)亂平定,交通恢復,詩人睹物生情,想念故鄉(xiāng)。此解也似不夠妥帖。著一“泊”字,實有深意。泊“有停留不開”義,杜甫用的應正是此義。杜甫的多年飄泊無著。雖然他心中始終還有那么一點希冀,但那畢竟已大大消去了。他對自己一展抱負的信心,他自己應該知道自己“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在當時實難實現(xiàn),而且在嚴武向朝廷推薦他之前,他剛因成都少尹徐的叛亂而在梓州、閬州一帶歷了一番流亡生活而歸,連偏于一隅的草堂也不能安居,杜甫當時心情可知,懷著這樣強烈迷惘不定的心緒,又有著這樣無著無依和對朝廷雖有所望但卻又極感希望渺茫的人生體驗,杜甫對嚴武的推薦是否成功,而即使成功后自己是否真可一展抱負,著實百抱望不大的,“泊”,正好寫出此種處于希望與失望之間的復雜心情。而“萬里”則暗示了目的達到的遠難,這與三句中千秋并舉,一從時間上,一從空間上,同寫出那種達到目的之難,以示希望之不大。此其一。其二,這只停泊門前的東吳船并非自東吳來,而是到東吳去的。東吳,正是杜甫心中那點希冀的象征。不直言長安而云東吳,原因何在?一則如上述,以成都、東吳間相距之遠,路徑之難暗示詩人抱負得展之不易;二則,三國孫權善任賢能,西聯(lián)蜀漢,北抗曹魏,使世成三分局面,自古為不少士人譽之為明主,借東吳代孫仲謀,一則暗示杜甫對當朝帝皇的希望,同時也更應是他那“致君堯舜上”志向的寄寓之所。而以“泊”、“萬里”、“東吳船”合而為一句,正是寫出那“難”字。而以這種情緒作結,則又可引人再去細品寓于輕快春景之內的余味。
這首絕句一句一景,但又融而為一,其中起聯(lián)結作用的正是詩人內心的心緒。在表面看來是一切生機,歡快明亮的景象內,卻寄托著詩人對時光流逝,孤獨而無聊的失落之意,更寫出了詩人在重有一線希望之時的復雜心緒,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詩人對失望的感傷,對希望可否成真的無著、彷徨。以清新輕快之景寄托自己內心這般復雜的心情,正是詩人此詩的主意之所在。
點擊查看更多:國學文化
奧數(shù)網(wǎng)提醒:
小學數(shù)學試題、知識點、學習方法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微信公眾號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shù)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shù)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shù)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shù)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