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綁孩子入學年齡只是無解命題
來源:光明網(wǎng)-光明觀察 文章作者:李妍 2009-12-24 11:28:39

教育,歷來都是讓中國父母揪心的問題。中國的孩子在教育上難得輕松,父母更是概莫能外,從幼兒入學、小升初、擇校、高考,沒有能閑得下來的時候。倒不是說中國父母天生就比外國父母更有教育責任心,道理很簡單,當你的午餐只有一塊面包,而等著吃它的人卻有十個之多時,你難道不會加強訓練自己得
到這塊面包的能力?
中國的教育現(xiàn)狀大體如此。在有限的教育資源面前,無數(shù)渴求優(yōu)質教育的家長擠破了頭都想獲得更優(yōu)的教育,“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這是家長們的教育信條,在幼兒入學時間上尤為如此。針對家長們普遍反映的因入學年齡限制,導致的“幼兒園復讀”現(xiàn)象,教育部日前在網(wǎng)上回復:學校在優(yōu)先保障年滿6周歲的兒童入學的前提下,可考慮接收將滿6周歲的兒童入學。
這一度被媒體解讀為“教育部考慮接收將滿6周歲兒童入小學”,引來家長奔走相告。只是,除了這句模棱兩可的婉轉答復,人們也實在難以從相關答復中找到,教育部落實這一“最新政策”的蛛絲馬跡。果不其然,未及一日,教育部網(wǎng)站就撤下了該條回復——據(jù)有關人士分析,未滿6周歲就入學涉嫌違反《義務教育法》—— 而尚未有相關新政出臺的教育部,貿(mào)然發(fā)布這樣的回復則顯然不妥。
盡管在是否接收非適齡兒童入學上,教育部的態(tài)度有些曖昧不清。但其激發(fā)的輿論熱情卻依舊不減,從高達八成的網(wǎng)友都支持“接收未滿6周歲兒童入學”可以看出,更多的人關注到了一刀切的年齡硬杠問題:只有在8月31日前滿6歲的孩子才能入學,而只差幾月甚至幾天的孩子,卻要為此白白“復讀”一年,教育制度是否太死板、太不公?甚至還有人借鑒外國經(jīng)驗,想出了一個彈性年齡段的入學時間,比如差半年滿6歲的孩子均可入學。但這實際上卻又陷入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窠臼——差幾個月或幾天滿5歲半的孩子,會否也覺得不能入學是一種不公呢?
其實,教育部門之所以在入學年齡上切下如此剛性的切口,抑或教育部在是否接收非適齡兒童入學上,呈現(xiàn)出前后搖擺的態(tài)度,歸根結底還是當下教育資源的問題。在教育資源非常有限的語境下,教育部門就必須先保障適齡兒童入學,然后才能談非適齡、具備入學條件的孩子的入學問題,這是最簡單的方法。同理,教育部門也不敢貿(mào)然開出一條松綁年齡的口子,類似高考加分、校長推薦制等多元化教育制度創(chuàng)新,所引發(fā)的質疑權力尋租的輿論熱潮,也一再告誡教育部門,原地不動也許往往比開口求變更為簡單可靠。
當然,簡單不一定代表有效,以年齡作為是否入學的標準,對教育本身是否合適,似乎也值得商榷。就像一位教育學者所說的,不是說孩子超過了6歲就一定適合上學,而不滿6歲的孩子就一定不適合讀書。這其實是一個需要科學考量的準入問題,遺憾的是,在實際操作中,這種需要系統(tǒng)化考量的入學資格,往往只是進行了簡化處理,年齡這條硬杠或許就是教育部門評判入學資格的簡單化選擇。
從這個角度來說,是否松綁年齡其實并不是教育的本質問題。關鍵在于,在有限的教育資源面前,我們如何設計一套科學的評判體系,界定是否入學的標準;我們如何在確保多元化的教育創(chuàng)新機制下,搭建一個多維的監(jiān)督框架,保證教育的公平,防止尋租之手肆意掠奪有限的教育資源。倘若不能在教育體制內,通過多元思維制定一些全方位的框架評判體系,單純依靠簡單單向思維制定的硬杠教育制度,恐怕只能讓“是否松綁孩子入學年齡”永遠成為無解的命題。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shù)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shù)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shù)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shù)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