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shù)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6-09 12:06:38 下載試卷 標簽:一年級 經(jīng)驗交流 教師 高分經(jīng)驗
在對話中埋下法制的種子——教《“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有感
新課接近尾聲。)
師:你們喜歡這樣的爸爸嗎?為什么?
生1:喜歡。因為這個爸爸很誠實。
生2:喜歡。因為這個爸爸很懂規(guī)矩。
師:懂規(guī)矩雖好,可就是因為他吃不到又大又肥的鱸魚了,這樣的爸爸有什么好?
生2:但是他讓湯姆將一個道理銘刻在記憶里,知道了應該如何做人,這個更重要。
生3:我也喜歡,而且我還很敬佩這個爸爸,因為,他用自己的行動告訴兒子應該遵守規(guī)定。(掌聲)
生4:我?guī)蜕?補充: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爸爸媽媽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我們,有什么樣的爸爸媽媽就會有什么樣的我們。(又是一陣掌聲)
師:(非常激動)你說的真有道理,難怪有人說: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停頓)那對這樣的規(guī)矩你們贊賞嗎?也請你們說說自己的理由。
生1:贊賞。因為這樣可以保護魚類,保護動物,它們是我們的朋友。
師:你真有愛心,那你以后可不能吃魚哦。(生笑,生1不知該如何回答)
生2:我知道生1的意思,我?guī)退a充。他是說不能在不允許釣魚的時間里釣魚,這樣釣到的你吃起來也不香。(又是一陣笑聲)
師:哦!我明白了?梢(guī)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反正又沒人看見,怕什么?
生3:雖然沒人看見,可是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雙眼睛,當你做了壞事,你心中的眼睛會看到,你的心里就會不安的。(掌聲)
生4:不做虧心事,不怕鬼竅門,當你做了虧心事,你會做噩夢的。(生笑)
生5:我知道一句話: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如果我們都不遵守規(guī)定,那我們的社會不就亂套了嗎?
師:你說的很有道理,能舉些例子嗎?
生5:就比如說現(xiàn)在上課吧:如果我們上課不守紀律,隨便講話,那老師的課還怎么上下去呢?
生6:如果我們過馬路時闖紅燈,就很危險,很容易出車禍。
生7:如果我們從小就養(yǎng)成了隨便拿別人東西的習慣,長大后改不了,說不定就會走上犯罪道路。
…………
[反思]
聽著孩子們那一句句稚嫩而又深刻的話語,看著孩子們那一次次發(fā)自內(nèi)心的鼓掌,我欣慰地笑了,因為此前我和他們進行了一次“艱難”的對話:初讀課文,學生紛紛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么要再過兩個小時才可以釣鱸魚?”對此疑問,我在備課時已曾想到,于是就對學生說:“這是當?shù)氐囊?guī)定。在一些國家有專門關于釣魚的法律,比方說釣魚要有‘上崗證’;釣到的魚必須超過一定的長度和重量才可以拿走,不然必須要放回到水中等等。”面對這樣我自以為完美的解釋,學生一臉狐疑,一雙雙亮晶晶的眼睛中充滿了對這“新鮮事”的疑惑與不解。“還是我們這里好,想什么時候釣就什么時候釣。”一位同學的“不滿情緒”引起了大家的共鳴,紛紛附和道:“釣魚還要有法律,真奇怪。”“又沒有人看著我,我想怎么釣就怎么釣。”更有一生激動地說道:“我一年級的時候,還和爸爸到我家旁邊的魚塘偷釣過魚呢!釣了好多好多!”……面對孩子們這些突如其來的“指責”,我一時語塞,真想“斥責”一番,然后告訴他們:這是不文明的行為,以后不允許這樣。但理智戰(zhàn)勝了沖動,因為這童言無忌帶給我沉重的思考:在我們這個法制意識淡薄的國家,孩子們的“真情告白”是可以“理解”的,我們怎么能片面地要求孩子們在這樣的社會中“出淤泥而不染”呢?來自與學生內(nèi)心深處,根深蒂固的無視法律尊嚴的思想能僅僅*一番說教就能改變?當然不是!那么,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到底還應該讓孩子們收獲什么?是鸚鵡學舌般地告訴我們:不管有沒有別人看見,我們都應該遵守規(guī)定?是學生昧著“良心”指責湯姆,然后信誓旦旦地說:老師,我一定要做個守規(guī)矩、講法律的好孩子?顯然也不是!
當一個個想法被我一次次否定,我的思路也漸漸清晰:應積極面對生成,利用認知沖突,將對話牢牢植根于學生內(nèi)心需要。在孩子的心中埋下法制的種子!
于是,我引領學生深入研讀文本。此間,我們借助文本,和爸爸、湯姆對話,體會爸爸的良苦用心,感受湯姆心情的一次次變化,通過一個“銘刻”體會到其實湯姆并不后悔,而是將這個做人的道理深深地印在腦海里。于此,我沒有將對話結(jié)束,把對話僅僅停留在文本中,而是在此基礎上通過“喜歡這樣的爸爸嗎?”、“對這樣的規(guī)矩你們贊賞嗎?”引導學生超越文本,進行深層次的對話,看似簡單的“喜不喜歡”、“贊不贊賞”,卻蘊藏著思辨的火花,這是是與非的判斷,是善與惡的鑒別,是對如何做人的一次考驗,并且我還故意“刁難”學生,將學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在這樣一種立體的、多元的、思辨的對話中,學生的“智慧獲得了開發(fā),經(jīng)驗獲得了共享,認識獲得了提升,語言獲得了發(fā)展,情感獲得了陶冶。”留在學生心中的將是一顆法制的種子。
從兩次截然不同的對話中,我目睹了學生的思考漸漸豐厚的全過程,深深感受到:當文本與學生已有認知發(fā)生沖突,產(chǎn)生強烈的“抵觸”,應著眼于孩子的內(nèi)心需要,引導他們借助文本,感知文本內(nèi)容;依托文本,理解文本內(nèi)涵;超越文本,發(fā)掘文本的現(xiàn)實意義,一步一步將學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在這種層層剝筍的對話中,建構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shù)網(wǎng)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wǎng)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