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伊戰(zhàn)爭(1979年12月27日至1989年2月15日)
來源:網絡 2009-06-17 14:37:41

持續(xù)8年之久的伊朗棗伊拉克戰(zhàn)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交戰(zhàn)時間較長、損失消耗最大的一場局部戰(zhàn)爭。導致兩伊戰(zhàn)爭的主要原因,一是阿拉伯河邊界劃分問題,二是波斯灣入口處3個島嶼的主權歸屬問題。戰(zhàn)前,兩伊都為戰(zhàn)爭作了準備,相比之下,伊拉克戰(zhàn)爭準備較為充分。伊拉克軍隊擁有19萬人的陸軍和3萬余人的?哲,500架各型飛機和40余艘艦艇,另有50萬后備役部隊。伊朗軍隊經過霍梅尼大清洗,實力大為下降,總兵力由原來的41萬人降到24萬人,其中陸軍15萬人,?哲娂s9萬人。由于美國對伊朗實行“武器禁運”,伊朗軍隊武器供應和零配件困難。伊拉克企圖利用伊朗軍隊上述弱點,以突襲打敗或重創(chuàng)伊朗軍隊,動搖霍梅尼統(tǒng)治,實現改變阿拉伯河水分界的目的。為抵抗伊拉克可能的進攻,伊朗釋放了大批曾被關押的前軍官和飛行員,突擊購買武器,秘密向國內縱深機場轉移飛機,緊急修復了一批巴列維時代購買的美制先進戰(zhàn)斗機。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空軍出動大批飛機轟炸了包括首都德黑蘭在內的15個伊朗城市和7個空軍基地。23日,5萬伊拉克軍隊在1200輛坦克支援下,大舉進攻伊朗。經一周激戰(zhàn),伊拉克占領了伊朗約400平方公里土地,控制了阿拉伯河東岸長600公里、寬20公里的狹長地帶,侵入伊境縱深10?/FONT>30公里,占領赫拉姆沙赫爾,包圍石油中心阿巴丹,最大入侵縱深達90公里。面對伊拉克強大攻勢,伊朗軍隊倉促應戰(zhàn)。為抗擊伊拉克軍隊的推進,伊朗向邊界緊急調動了8個師的陸軍和大批“革命衛(wèi)隊”參戰(zhàn),伊朗軍隊依其兵力優(yōu)勢在北線扼守要道,遲滯伊拉克進攻,逐漸奪取了戰(zhàn)場主動權。從81年9月至82年4月,伊朗先后解除了伊拉克對阿巴丹等地的包圍。在“勝利攻勢”行動中,伊朗全殲伊拉克2個旅,重創(chuàng)2個師,俘虜伊拉克軍隊萬余人,擊毀360輛坦克,收復2000平方公里失地,伊拉克軍隊被迫撤30?/FONT>60公里,戰(zhàn)爭初期的優(yōu)勢喪失殆盡。4月,伊朗發(fā)起“圣城”攻勢,經25天激戰(zhàn),突破伊拉克防線,殲滅敵軍3000人,收復重要港口城市霍拉姆沙赫爾。6月,伊拉克宣布單方面;,6月底,伊拉克將軍隊大部撤出伊朗國境。
1982年7月,伊朗軍隊在60公里正面上,兵分三路對伊拉克南部城市巴士拉發(fā)動代號為“齋月”的進攻戰(zhàn)役,攻入伊拉克境內20公里。伊拉克利用國土作戰(zhàn)的有利條件,調動10萬兵力圍殲越境伊朗軍隊,挫敗了伊朗攻勢。此后,雙方攻防頻繁轉換,但因戰(zhàn)術陳舊均未取得進展,戰(zhàn)爭進入僵持狀態(tài)。為迫使伊朗罷兵言和,伊拉克采取“以戰(zhàn)迫和”的方針,以生物化學武器襲擊伊朗,并引發(fā)了震驚世界的“襲船戰(zhàn)”。1986年,兩伊戰(zhàn)爭再度激烈。伊朗一反過去打消耗戰(zhàn)的方針,出動9萬余人,在付出巨大傷亡后,攻克伊拉克南部港口城市法奧。聯合國雖多次呼吁并做出停戰(zhàn)決議,但兩伊雙方均不執(zhí)行。
1988年年初,兩伊戰(zhàn)爭出現重大轉折。兩伊雙方動用數百枚“飛毛腿”導彈襲擊對方城鎮(zhèn),掀起“襲城戰(zhàn)”。此后,伊拉克在對襲中漸占上風。4月,伊拉克對防守法奧的伊朗軍隊發(fā)動反攻。經兩天激戰(zhàn),奪回了被伊朗占領兩年的法奧城。7月,伊朗在欲戰(zhàn)不能、欲罷不忍的境況下,被迫宣布同意聯大598號決議,長達8年的兩伊戰(zhàn)爭終于結束。兩伊戰(zhàn)爭中,雙方共死傷人員100萬人以上,消耗直接戰(zhàn)費2000億美元,戰(zhàn)爭使兩國經濟均遭嚴重破壞。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