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動西安事變的張學良
來源:網(wǎng)絡 2009-06-17 16:20:45

1956年11月16日,在中共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召開的紀念西安事變20周年 座談會上,周恩來稱贊“張楊兩將軍是千古功臣”’“千古不朽的人 物”。又說,張學良在被扣后,“多年來表現(xiàn)很好,始終如一,是值 得使人懷念和尊敬的”。愛國將領張學良,字漢卿,1901年生,遼寧 海城人,奉系軍閥張作霖之長子。1919年 7月在東三省陸軍講武堂畢 業(yè),授上校。1920年升奉軍旅長、少將。1922年,在第一次直奉戰(zhàn)爭 中,奉軍大部潰敗,但張學良部卻獲小勝,受到張作霖的器重。隨后 他協(xié)助張作霖整軍,對奉軍作了較大改革。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zhàn)爭中, 任第三軍軍長,在山海關一帶作戰(zhàn)。
1925年春,率部駐天津,升陸軍 上將。1927年 5月,他率部在河南同北伐軍作戰(zhàn),北退時保留下鄭州 的軍火庫,并留書信一封,以示對北伐軍并無惡意。1928年 6月,張 作霖被日本關東軍炸死后,他被奉系元老推舉為首領,任東三省保安 總司令。他不顧元老們的疑慮和反對,頂住日本的壓力,于12月決定 易幟,將原來北京政府的五色旗改為南京國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宣 布服從南京國民政府,被任命為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和東北政務委員 會主席。1930年,任全國陸海空軍副司令。9月通電反對閻錫山、馮 玉祥,并派東北軍入關,支持蔣介石取得蔣閻馮中原大戰(zhàn)的勝利。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執(zhí)行蔣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使東北三省很 快被日本侵略軍占領,因此被人嘲罵為“不抵抗將軍”。11月,任國 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1933年 3月,熱河省(今河北、內(nèi)蒙古、 遼寧各一部)淪陷,蔣介石和他受輿論譴責。他代蔣受過,被迫辭職, 赴意大利考察。1934年 2月回國,被任命為鄂豫皖三省“剿總”副總 司令,“圍剿”紅軍。1935年10月,隨著紅軍向西北轉移,被蔣介石 任命為西北“剿總”副總司令,率東北軍在陜西“剿共”,11月,其 部隊一○九師全部和一○六師一個團相繼被殲。此時,日本對中國的 侵略日益猖狂, 而蔣介石卻一面對日本一再退讓, 一面加緊“圍剿” 紅軍,引起全國人民的不滿。面對人民風起云涌的抗日運動,張學良 在參加“剿共”屢遭失敗而打回老家又無希望的形勢下,逐漸覺察蔣 介石“攘外必先安內(nèi)”政策的錯誤,認識到只有聯(lián)共抗日才是惟一的 出路。
1936年 4月,他同共產(chǎn)黨代表周恩來在膚施(今陜西延安)會晤, 接受停止內(nèi)戰(zhàn)、一致抗日的主張。但認為蔣介石在歧路上,主張由他 在里面勸,由中共在外面逼,迫使蔣改變“攘外必先安內(nèi)”的錯誤政 策。1936年12月 4日,蔣介石至西安,逼張學良出兵“剿共”,否則 即將東北軍調(diào)往福建,將西安綏靖主任、第十七路軍總指揮楊虎城統(tǒng) 率的西北軍調(diào)往安徽。張、楊對蔣多次苦勸,要求蔣停止內(nèi)戰(zhàn),均遭 拒絕。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共同發(fā)動西安事變,扣留蔣介石及 其軍政要員,通電全國,提出抗日救國八項主張,并致電中共中央, 要求派代表團來西安共商抗日救亡大計。
17日,以周恩來為首的代表 團到達西安,同張、楊協(xié)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并同蔣介石的代表宋 美齡、宋子文談判,于24日達成改組南京政府、容納各黨各派共同抗 日救國、停止“剿共”政策、聯(lián)合紅軍抗日等六項協(xié)議,為實現(xiàn)第二 次國共合作、走向全國抗戰(zhàn)打下了基礎。蔣介石表示接受六項協(xié)議, 并愿以人格擔保。25日,張學良未同周恩來、楊虎城商量就陪同蔣介 石回南京,被蔣介石扣留,長期軟禁,先后關押在浙江、江西、湖南、 貴州、臺灣。1960年,周恩來曾托友人送去紙條,寫道:“善自珍攝, 修身養(yǎng)性,前途有望,后會有期。”1961年,在關押25年后,蔣介 石宣布解除對張的“管束”。張隨后移居臺北。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shù)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shù)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shù)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