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虞美人①》
來源:第一范文網(wǎng) 2009-06-25 01:51:39

春花秋月何時了,②
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fēng),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yīng)猶在,③
只是朱顏改。④
問君能有幾多愁,⑤
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作者】
937-978,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鐘隱。李璟第六子,901年嗣位,史稱南唐
后主。即位后對宋稱臣納貢,以求偏安一方。生活上則窮奢極欲。975年,宋
軍破金陵,他肉袒出降,雖封作違侯命,實已淪為階下囚。太平興國三年七月
卒。據(jù)宋人王至《默記》,蓋為宋太宗賜牽機藥所毒斃。他精于書畫,諳于音
律,工于詩文,詞尤為五代之冠。前期詞多寫宮廷享樂生活,風(fēng)格柔靡;后期
詞反映亡國之痛,題材擴大,意境深遠(yuǎn),感情真摯,語言清新,極富藝術(shù)感染
力。后人將他與李璟的作品合輯為《南唐二主詞》。
注釋:
、俅苏{(diào)原為唐教坊曲,初詠項羽寵姬虞美人,因以為名。又名《一江春水》、
《玉壺水》、《巫山十二峰》等。雙調(diào),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為兩仄
韻轉(zhuǎn)兩平韻。②了:了結(jié),完結(jié)。③砌:臺階。雕闌玉砌:指遠(yuǎn)在金陵的
南唐故宮。應(yīng)猶:一作“依然”。④朱顏改:指所懷念的人已衰老。⑤君:
作者自稱。能:或作“都”、“那”、“還”、“卻”。
賞析:
此詞大約作于李煜歸宋后的第三年。詞中流露了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據(jù)
說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絕命詞了。
全詞以問起,以答結(jié);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凄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diào)和
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藝術(shù)結(jié)構(gòu),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
心脾的美感效應(yīng)。誠然,李煜的故國之思也許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
離不開“雕欄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宮闈秘事。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
作,在藝術(shù)上確有獨到之處:“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卻殷切企盼它早
日“了”卻;小樓“東風(fēng)”帶來春天的信息,卻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
嗟嘆,因為它們都勾發(fā)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棖觸,跌襯出他的囚居異邦之愁,用
以描寫由珠圍翠繞,烹金饌玉的江南國主一變而為長歌當(dāng)哭的階下囚的作者的
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結(jié)句“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
蓄地顯示出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同它相比,劉禹錫的《竹枝調(diào)》“水
流無限似儂愁”,稍嫌直率,而秦觀《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
許多愁”,則又說得過盡,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梢哉f,李煜此詞所以能
引起廣泛的共鳴,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賴于結(jié)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
將愁思寫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沒有明確寫出其愁思的真實內(nèi)涵——
懷念昔日紙醉金迷的享樂生活,而僅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態(tài)——“恰似一江春
水向東流。這樣人們就很容易從中取得某種心靈上的呼應(yīng),并借用它來抒發(fā)自
已類似的情感。因為人們的愁思雖然內(nèi)涵各異,卻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
向東流”那樣的外部形態(tài)。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詞便能在廣泛
的范圍內(nèi)產(chǎn)生共鳴而得以千古傳誦了。
相關(guān)文章
- 小學(xué)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xué)升初中語數(shù)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xué)1-6年級數(shù)學(xué)天天練
- 小學(xué)1-6年級奧數(shù)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xué)1-6年級奧數(shù)練習(xí)題整理匯總
- 小學(xué)1-6年級奧數(shù)知識點匯總
- 小學(xué)1-6年級語數(shù)英教案匯總
- 小學(xué)語數(shù)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xué)1-6年級語數(shù)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xué)1-6年級語數(shù)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xué)1-6年語數(shù)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