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古錢幣之謎
來源:網(wǎng)絡 2009-07-07 07:42:57

我們久已知道2000年前的羅馬人步亞歷山大大帝后塵,到過印度。在當時交通既不便利也不快捷,做這么遠的旅行可算是一項壯舉。羅馬人不畏千里迢迢,甘冒種種艱苦到東方來,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行動,因為任何一個歐洲商人只要經(jīng)營東方奢侈品貿易,多有厚利可圖。但羅馬人面對那些文化迥異、似乎亦無所求于羅馬商賈的印度人,有什么可以提供呢?原來在印度南部曾有羅馬錢幣出土,一般人一聽自然以為是零星出土的,但事實上錢幣多半是大量埋藏在一起的。
那么,是否有少數(shù)魄力過人的印度人壟斷了與西方的貿易。而迅速取得大量在印度不能用的錢財?或者,這些窖藏錢幣,對印度收集者具有某種特殊意義?歷史家細心將東西方貿易的證據(jù)集合起來,詳加研究,終于對印度寶藏之謎提出別具匠心的答案。
當時羅馬帝國國泰民安,商業(yè)貿易興旺發(fā)達,羅馬富有公民渴求各大洲、各文明地區(qū)的奢侈品,多能滿足所欲。商賈從未開化的北方人那里輸入琥珀和皮毛,從非洲運來象牙、黃金、香料及競技用的野獸,從印度次大陸則運來充滿東方色彩的奇貨。
奧古斯都在位期間(公元前27年至公元14年),羅馬與印度貿易興盛。遠自亞歷山大大帝時期到東方發(fā)財?shù)墓适卤疽讶巳藰返,到這時許多印度商旅來到羅馬帝國,更激發(fā)羅馬入做貿易的興趣。有一隊印度商人帶來了許多奇珍或異物,諸如天生無手臂的人、大河龜、蛇,還有“大如禿鷹”的鷓鴣;其他商旅則帶來珍珠和寶石,這些才是羅馬市面洋洋大觀、更有代表性的進口貨。當時每年總有120艘船,由受羅馬控制的埃及乘著季風駛往印度,去裝運這些珍貴貨物。
在這種貿易中最活躍的代理商就是羅馬帝國的批發(fā)商人,他們是以亞歷山大港為根據(jù)地的希臘人。亞歷山大港在地中海海岸,是西方主要港口,東方的貨物和原料即經(jīng)此集散和轉運。在印度,商人首先沿馬拉巴海岸建立貿易站,在這些貿易站采購得大批香料,特別是胡椒,還有平紋細布、香水和象牙。公元一世紀末期,羅馬商人從今日稱為斯里蘭卡的地方,借以物易物方式采購到珍珠和寶石,并且向印度商人購到遠東地方的產(chǎn)品,最著名的當然是中國絲綢。
要購買所有這些商品必須有一種方法付款。但是當時印度這個國家的人民多不知有貨幣,對于羅馬商人慣用的錢幣,他們并無多大需求,所以免不了產(chǎn)生買賣時如何付款的難題。不過,這種麻煩最后以很巧妙的方法解決了。
1775年.首次有一大批羅馬錢幣在印度出土。當時的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都假定這些窖藏錢幣,是印度商人的積蓄,由于某種不幸遭遇或意外事故,致使錢幣長久埋沒了。但現(xiàn)代歷史終于了解,印度人有興趣收藏這許多錢幣,并非因為羅馬錢幣可用于購貨流通,當時印度人完全沒有貨幣概念,而僅是把錢幣作金錢或銀錠看待。
因此每一批窖藏錢幣都已稱過重量然后印上證明戳記。代表的是某一定量的金子或銀子.要購買某種整批的貨物時,拿出這樣的一批錢幣作貨款便行,就像現(xiàn)在印度市集上,有時也稱出銀首飾重量以確定可交換多少貨物。由于羅馬的金子和銀子已經(jīng)分鑄為一個個有統(tǒng)一標準的金圓或銀圓,這樣印度人收集和應用起來就很方便,從而大大提高羅馬人的商譽。羅馬學者普利尼說過,因為羅馬錢幣質量不變,盡管上面所鑄為歷代不同帝王的頭像,但所有錢幣重量相同,其金或銀含量也始終如一,所以斯里蘭卡國王有了好感,對誠實的羅馬商人頗為優(yōu)待。
當時的印度人為免這些錢幣重新用作貨幣,所以在錢幣帝王頭像上鑿上一道刻痕。很多在印度出土的羅馬錢幣是這樣毀損的。盡管印度人不用這些錢幣作小額交易,他們并不漠視錢幣上的精美可愛圖案,印度人更以這些圖案為藍本,用赤陶仿錢幣制成穿孔或帶環(huán)孔的首飾,可能還鍍金然后佩戴。這樣仿制確實是捧足了場。
但從羅馬人的觀點看來,錢幣不斷流往東方,而且一去不回,顯然并非健全的營商之道,因此很快便實施了錢幣出口限制。后來暴君尼祿降低了羅馬銀幣的成色,印度人對羅馬錢幣的實在價值喪失了信心,于是拒絕再接受任何羅馬錢幣。商人不得不另謀易貨的代用品,因而開始以商品互換,通用商品包括精美餐具、玻璃、亞麻布、珊瑚、燈飾、加工的寶石和酒等。1940年代,印度的阿里卡梅杜發(fā)掘出一個羅馬人主要的貿易站,發(fā)現(xiàn)了大量地中海地區(qū)所制陶器的碎片,表明羅馬商人運用這種新貿易策略十分成功。阿里卡梅杜的倉庫貯藏意大利陶罐、碟、美酒和餐具,在作坊里可以把珠寶加工和織染平紋細布。
但羅馬軍團要維持強大戰(zhàn)斗力、羅馬人民要安居樂業(yè),并不仰仗與印度的貿易。公元3世紀羅馬內部危機重重,引致商業(yè)和貿易衰退,商人信心不足,與印度的直接貿易便停頓下來。從前充任中間人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把貿易接過來做。亞歷山大港的商人不再順季風揚帆渡海做買賣。從此,西方心目中的印度再次成為充滿神秘和難以接觸的傳說之邦。
亞歷山大大帝在位期間(公元前336至前323年)東征西討,首開地中海地區(qū)居民與印度互相交往風氣。但由于波斯地方強大的帕提亞帝國興起,古代橫貫亞洲內陸的路線遭阻截,從地中海至次大陸即不能經(jīng)陸路往來。于是商人轉而向海上謀求安全的商路。
公元前…世紀,一位叫希帕洛斯的希臘商人發(fā)現(xiàn)可以利用西南季風來往印度次大陸。他并且提供了準確地理資料。于是,其他商人迅即利用希帕洛斯所說的風與東方做著史無前例的大規(guī)模貿易。在7、8月間,善于利用季風的商人有40 天時間可從阿拉伯港口直航印度南海岸的馬拉巴。12月至1 月完成交易后,則經(jīng)紅海.或波斯灣及陸路回到地中海。到公元1世紀,西方商船隊已繞過印度南端到達次大陸東岸的貿易站(此前則經(jīng)陸路),從此也建立地中海與斯里蘭卡的直接貿易,有的船只更遠航至緬甸、馬來、越南,甚至中國。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shù)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shù)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shù)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shù)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