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shù)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7-12 09:03:28 下載試卷 標簽:推理與證明 名人名言 學習方法 教師 哲理故事
設計理念:以字詞教學為抓手,以讀通順讀正確為手段,以初步讀懂課文為方向。
教學過程和策略:
一、創(chuàng)設交際情境,揭示課題。
1、和3位同學進行簡單交流。
師用語禮貌,與學生握手。
2、引出“禮貌”一詞。
你們覺得彭老師剛才的表現(xiàn)怎么樣?
3、教學“貌”
認讀。
教學生寫,師寫“貌”,邊寫邊提醒學生注意“彎鉤”的寫法和左窄右寬的結構特點。
4、揭題。
今天,我們就來(板書:談)——生齊讀課題。
那么,今天要學的這篇《談禮貌》提出了哪些看法呢?又是怎么證明這些看法的呢?
二、落實字詞,指導朗讀。
1、請同學生們帶著這兩個問題讀讀課文。要想讓人聽了你的朗讀覺得舒服,最起碼的就是將課文讀得——(生說:正確、通順)
2、指名逐段朗讀,相機教學生字。
。1)第一自然段。
A讀
B找出類似句子,師再總結古訓的意思。
。2)第二自然段。
A 讀
B 教學“鬼”的寫法,雙引號的用處是什么?
C “嫌”的寫法,再組詞。
引號的作用
D 小結(導讀)這個故事,正如俗話所說“禮到人心暖,無禮討人嫌。”
。3)第三自然段
A 指名讀
B 想像與課文相反的情境并進行即興表演,理解“糾紛”、“矛盾”。
C 導讀,看來……
(4)第4自然段
A 讀
B 教學“咳嗽”的“嗽”的寫法。學生只看師寫不要描紅。
C 導讀——讀好對話。
D 導讀最后一句。
(5)第5自然段
指名讀——齊讀——再讀
三、再讀課文,理清層次。
1、默讀,看課文寫了幾個故事?
2、將你最喜歡的故事讀一讀。
3、指名三人讀故事。
4、這三個生動故事,告訴了我們有關禮貌的一些看法,請你很快地找出來讀一讀。
。1)學生交流。
。2)重點講第5自然段。
四、總結。
1、導讀,這篇課文用了 證明談禮貌的好處,這篇課文就是這樣(導讀課題)——談禮貌。其實像《談禮貌》這種說明一種道理的文章,我們上學期曾學過一篇說理的文章叫——《說勤奮》,像這樣提出并證明自己看法的文章就叫議論文。
五、布置作業(yè)。
1、描紅。
2、送書法作品(寫的是名人名言),并建議課后能搜集一些關于禮貌的格言或名人名言。
我上了“談禮貌”的第一課時(教學設計見上面),現(xiàn)將我的收獲和疑惑寫下,請各位批判哦。
一、我的收獲
1、我這樣導入。這是我第一次借班上課,又面對著三位專家,心里多少有些緊張。在請同學坐下后,我請一位同學站起來,微笑著問:“請問您尊姓大名?”學生笑著回答了我。我又與他握手。這下學生更起勁了。真是小手林立哦。于是我又和兩位同學相互認識了,還與所有的同學說了一句“初次見面,請多關照哦”,說完我話題一轉,問學生:“彭老師剛才表現(xiàn)怎么樣?”一個說我幽默(我沒想到),我謝謝他的夸獎,又一個說我很有禮貌,我就把“禮貌”寫在了黑板上,就這樣開始了這節(jié)課。
2、我這樣教學詞語。
(1)“古訓”的教學。首先我請學生說說像“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的話,結果沒有人會說,我就拿出兩句,一句是“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還有一句是“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rdquo;,請同學讀后稍解釋,再作如下小結:“像這樣由古代流下來的用來教導人們的話就叫——?”學生馬上答到“是古訓”,學生是有悟性的。
。2)“糾紛”和“矛盾”的教學。我首先請學生想象如果小朋友不向女青年道歉的話,會發(fā)生什么情況,然后我與學生表演,有一位小女孩演得很好,她一上來就瞪著我說:“你怎么這樣?你知不知道?我這條裙子一千多塊的呀,你把我的裙子踩成這樣,你說怎么辦?”學生們偷偷地笑了,因為她演得太好了,我呢,進一步“激怒”她,兩個人都要吵架了,甚至要動手了呢!我們演完了,我指著那位女孩問同學:“我和這位小阿姨之間發(fā)生了——?”“糾紛”“產生了——?”“矛盾”就這樣,學生們理解了這兩個詞語的意思。
3、我這樣理清文章的層次。
我請同學瀏覽全文,看看有幾個故事,接著請他們將自己最喜歡的那個故事讀一讀,等指名讀了故事后,我又請他們在課文中找找故事告訴我們關于禮貌的看法有哪些?再一一讀來,最后總結:“像這樣,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證明自己的看法的文章叫——議論文,其實我們曾學過這樣的議論文,還記得嗎?”值得高興的是同學們都記得是“說勤奮”那篇文章。
二、我的疑惑。
我這樣教學,沒出什么亂子,可以說很順利,學生也活躍,學得很好,下課后,那位和我一起表演的女孩問我她今天的表現(xiàn)好不好,所有同學戀戀不舍,還要我以后一定要再來上課,看得出,這些孩子喜歡我。真的讓我感動。但是,對于課,我還是覺得少了什么?
細細想來,指導學生朗讀方面我還是欠火候,還有就是在這節(jié)課中,給學生的空間不大,因為怕學生引出一些讓我措手不及的情況來,所以課堂不夠開放,不夠自由(我指的是自己為學生的服務很少)。這正是我以后努力的方向。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shù)網(wǎng)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wǎng)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