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7-15 09:34:59 下載試卷 標簽:三年級 培訓 教案
怎樣理解詞語?這是有很多方法的。
大量的書面語匯應該隨課文學習。教材中提供了聯(lián)系上下文、聯(lián)想熟悉
的事物、想象、查詞典等學習詞語的方法,學習生字要和學習詞語結合起來。課文中不少書面詞語,比如“鄙視”“洗劫”,學習時應該“字不離詞,詞不離句”,不要孤立地認字、寫字,也不要孤立地考查生字的學習情況。
學習詞語可以利用詞典來了解詞義,但又不能過于依賴注解,尤其不要讓學生背注解。因為許多詞語無論怎樣注釋,都無法準確表達它們的意思。所以我們反對讓學生抄寫辭典上的詞的概念,為了考試去死記硬背那些概念。但有的詞,尤其是一些成語,就要先把詞的本義弄明白,再結合上下文去理解。
我們應繼續(xù)強調在語境中學習詞語,理解詞語。
學習詞語要聯(lián)系上下文來理解,通過對詞語所在的句子的理解,依靠語境提供的信息來認知詞語,體會詞語的意思。有的詞聯(lián)系上下文很容易明白,就不必多加解釋。例如《這個規(guī)矩不能有》(第77頁)警衛(wèi)員見彭總發(fā)怒,他想辯解一下,就說:“牌子上不是寫著休息嗎?”聯(lián)系彭總發(fā)怒的情況和警衛(wèi)員話的內容,就可以知道,他是在解釋事情的原因。由此可知,“辯解”就是分辯、解釋、說明情況的意思。
學習詞語要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驗,調動自己的知識積累,進行聯(lián)想和想像。例如“浩瀚”,(第23頁《小小的書櫥》)詩中說:“我面對--廣闊的世界,浩瀚的海洋。”如果查字典,詞義是:“廣大,繁多”,不但感覺抽象生硬,而且和詩句中的海洋相聯(lián)系,又似乎不夠貼切。不如直接調動學生的知識積累,想象海洋的無邊無際,再聯(lián)系前面的“廣闊的世界”,就可以體會“浩瀚”的詞義了
學習詞語還可以根據漢字表意的特點推知詞義,也可以根據字義合成詞義。理解詞語的幾種方法比較,最直接的應是看上下文理解,其次是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理解詞義或者合成字義等其他方法,最后再考慮查詞典。值得強調的是,理解詞語的方法不是單一的,而應是綜合的。例如“滋潤”(第2頁)“正如春雨綿綿,不斷地滋潤著我幼小的心田。”“滋潤”兩個字都有三點水,表示和水有關,聯(lián)系前文的春雨,就可明白詞義了。
學習詞語,無論是誰都有一個從認識到理解、從理解到會運用的過程。人們對一個新詞的認識,開始總是朦朧的,不確定的,隨著語言活動的進行,認識逐步達到清晰明確。因此不能把解詞、背注釋作為教學重點,要盡可能地在語境中檢驗學生掌握詞語的情況。
學生是否理解了某個詞語,可以通過舉例子、用自己的話解釋、表演、打手勢、找同義詞替代、說反義詞、畫畫等方式考查。例如朗讀、造句、詞語搭配都能夠反映學生掌握詞語的水平。也可以采用游戲形式進行用詞不當的糾錯。
總之,要尊重學生的差異,允許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詞語,鼓勵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表達對詞語的理解;允許學生掌握詞語的數量、進度不一致,鼓勵多積累,在實踐活動中多使用;要引導學生在各種語境中留心學習語言,逐步形成較豐富的語言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
3.關于閱讀教學
學生升入三年級時,已經能夠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并在閱讀中初步理解文章內容,向往美好的情境,懂得文章蘊涵的淺顯的道理。要指導學生進一步通過對關鍵詞句的理解,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習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1)整體把握文章
一篇文章是一個整體,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具有一定的語言美、思想美、情感美。就像一朵花,整體觀賞十分美麗,一旦把花瓣、花蕊、花托都拽開、分解了,就會失去花朵的美麗了。同樣一篇文章,只有從整體上把握,才能體現出文章的思想感情和美感。讀一篇文章的目的,從理解講,就是要理解全篇的思想內涵,理解字、詞、句的目的也是為了能讀懂全篇。從運用講,學了語言就是要學會表達,學會說話、作文,學習遣詞造句,也是為了能作文成章。所以,我們的閱讀教學必須著眼于整篇,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要從文章的整體入手,經過必要的字、詞、句、段的理解和感悟,最后落實在篇章上去理解、去感悟,去欣賞、去運用。
人的認識是由感知--理解--應用構成的過程。理解是將事物內在的聯(lián)系和關系揭示出來,認識事物的本質,是人的認知過程中的一個中心環(huán)節(jié)。人認識一件事物、一個定理、一個概念......都要達到理解水平。歌德說:“凡是你未理解的,均不屬于你所有。”學習任何知識,只有理解之后才能掌握。讀書不理解是毫無意義的,只有在理解語言的基礎上,才能進行語言的感悟、欣賞和運用。語文教學中的理解,就是要通過語言來認識事物之間、人物之間、人與事之間的關系。要理解一段話的意思,就要把一段話中的句子讀通;要讀懂一句話的意思,就要先理解句中的一些關鍵詞語。
對語文的理解是有不同水平的。一般有:⑴對字面的理解。初步理解字詞義,使重點詞句的內涵具體化為一種情景,能初步理解文章寫的是什么。⑵對文章內涵的理解。通過分析、綜合、概括、推理,能理解字里行間的比喻之意、引申之意、含蓄之意,理清文章的脈絡。通過深入讀書,不但能分析、概括全篇內容的要點,還要能綜合地感受思想內涵,創(chuàng)造性地表述課文內容。⑶對作者情感的理解。通過文章的語言所表達的情感,理解作者的情感,達到作者之情、教師之情、學生之情的共鳴。由此不難看出理解的過程也就是思維的過程,理解也是和情感分不開的。
感悟是以理解為基礎的,理解達到第三種水平,情感上有所感動,同時在理性上有所醒悟或領悟到一定的道理。
語文教學中的理解很重要,但是不能只停留在理解階段,還要引導學生有所感悟。要觸動學生的感情,使之動情,才能有所悟。學生的感悟具有個性特點,同一件事情,每個學生的感悟不同,所以感悟可以促進學生語文學習個性化發(fā)展。
(2)朗讀和默讀結合使用
一般來說,低年級多用朗讀,中高年級多用默讀。尤其是默讀能力的培養(yǎng)更為重要。通過默讀許連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速讀能力,學生能夠很快地將閱讀內容要點概括出來,才能獲得大量信息,吸收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營養(yǎng)。
在朗讀教學中,我們往往會誤解讀書僅僅是重復課文的內容,這是錯誤的。朗讀是一個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不亞于演員對角色的再創(chuàng)造。它是通過讀者朗讀重塑人物形象、再現人物情感、展示人物精神品質的過程;也是呈現景觀、抒發(fā)作者情懷的過程;同時還凝聚了朗讀者對文章內含的深刻認識。它是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的體現。
由于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不同,處理朗讀的語氣基調也會截然不同,再現原形的特點也各有千秋。
對于適合朗讀的課文,要通過多種方式的朗讀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創(chuàng)設一種輕松的、和諧的、向上的學習氣氛。以讀激趣--以讀促講--以讀引思--以讀助學
在朗讀的過程中體會感情,在評議朗讀中尋求答案,讀中質疑,評中解惑,用讀來引發(fā)學生對文章內容的進一步理解和認識。
葉圣陶先生說:“學語文要靠學生自己讀書,自己領悟。”
要想使學生通過朗讀達到有效的感悟,調動學生的情感參與至關重要。語文課標實驗教材所選入的是充滿童真童趣、情感充沛真摯、富于人情味的好文章,教學時只有將學生的情感完全調動起來,與作者和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產生強烈的共鳴,形成“心理相融”,他們的朗讀才能真正到位,感悟才能更加深透。由此,調動情感參與是閱讀教學的催化劑。
要調動學生的情感參與,首先,教師必須先“動情”,要用自己的激情來感染學生,調動學生,要善于通過自身豐富的富于變化的表情和情真意切的語言等,將自己的內心真情向每一個學生進行“輻射”,以情激情。
要調動學生的情感參與,還必須千方百計地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很自然地進入情境。除了利用情態(tài)語言等“煽情”之外,還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圖片、錄象等)、講激情故事、設置懸念、安排表演等,盡快讓學生入文入畫,入情入境。
調動情感參與最關鍵的還是學生的角色移位。即采用多種方式和手段,激活學生的思維,引發(fā)學生的想象,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將自己當成課文中的主人公或課文所描述的對象去感受事物,提物情感,體驗生活。
三年級后課文明顯加長,一節(jié)課40分鐘讀不過來,所以需要學習略讀。應指導學生抓住課文精彩的段落,重點的部分分析、朗讀,不必面面俱到,條分縷析;不必每課都朗讀全文。默讀、略讀的部分可允許有不認識的字,不檢查識字,只考查對文章基本內容和情感基調的把握。
在課堂教學中,學什么,怎樣學,都要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尊重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和獨特體驗。從學生產生的問題出發(fā),從學生的學習需求出發(fā),經過教師有意引導,分清主次,抓住重點,進行探究性學習。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貫穿以學為主的思想,不搞過細的講解,而由學生從文章整體入手,自主閱讀,整體感知;然后抓住關鍵部分(可以是一個自然段,可以是一句話,也可以是一個詞語)前后聯(lián)系,上下貫通,理解內容;最后再回到全文,認真品味,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學會閱讀。
學生自讀這個環(huán)節(jié)不可超越。閱讀的過程是學生潛心讀書、獲得個人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教師的語文能力不能直接傳授給學生。因此要給學生充分的讀書的時間,讓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在學習新知的過程中,優(yōu)化、調整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提高閱讀能力。
。3)學會質疑
要鼓勵學生質疑,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要教給學生質疑探究的方法:
抓難點、重點質疑探究,抓住矛盾處、異常處質疑探究,抓住文題質疑探究,抓住文章首尾質疑探究,抓住文章中反復出現的詞句質疑探究,還可抓住插圖、標點、修辭等等進行質疑探究。
尊重學生質疑時表現出來的差異,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通過比較鑒別,學會質疑,學會帶著問題閱讀。
(自讀質疑-再讀解疑-精讀再生疑-不斷探究,向課外延伸)
(自讀質疑-確定探究主題-定向解疑-回顧全文-升華延伸)
4.關于語文綜合實踐活動
新課標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地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tǒng)和完整。”六冊教材注意了語文的實踐性,設計了一系列綜合實踐活動,指導學生在問題情境中學習有目的地搜集資料,共同討論,嘗試運用語文知識和能力解決簡單的問題。
辦展覽(2單元),記錄閱讀情況(3單元),智慧人的故事會(5單元P56),奇石展(6單元),了解家鄉(xiāng)特產(7單元),互評優(yōu)點(8單元),找諺語、查資料了解科學根據(9單元),設計采訪提綱了解一些職業(yè)的工作情況、邀請家長介紹職業(yè)(10單元),調查信的旅程(11單元),在地圖上查找我國的森林和荒漠、查資料,了解當地森林覆蓋率和植樹造林情況、了解家鄉(xiāng)的老樹(12單元)。
語文能力不是某一方面的能力,而是多方面能力的綜合。而且在不同的發(fā)展階段,學生能力訓練的重點是有差異的。例如收集信息,三年級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收集,并搜集到相關資料就可以了。教師要在帶領學生進行整理的過程中,使學生逐步明白搜集到的資料還應進行篩選,還要學會運用。所有的綜合活動都要自然引入,盡量使學生情趣盎然地參與其中。
三、評價方式
1.關注過程
語文課程的總目標是“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要靠日積月累,熏陶漸染,要靠循環(huán)往復,長期培養(yǎng),因此,我們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
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學生的成長過程,關注他們在語文學習中的情感體驗,關注他們如何學會讀書、思考、質疑,如何查詢資料、探究討論、表達交流,如何與人合作,如何運用學到的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教師還要關注學生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創(chuàng)新意識的樹立。從關注過程的角度出發(fā),就會容許學生在學習中出現錯誤,會給孩子寬松和諧的足以成長進步的空間,會給孩子更多的方法的指導、思維的啟發(fā)。
2.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
要發(fā)揮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結合當地情況和自身條件,對教材內容進行有益、合理的組合、調適。
3.正確把握教材編排意圖和特點
以寫日記為例。教材在三冊13單元的“金鑰匙”中由丁丁提出:“我有一個小本子,我經常在上面記下我看見的、想到的事。時間長了翻一翻,覺得很有意思。”引起學生對記事本的注意。接著,16單元學習了《松鼠日記》后,在“金鑰匙”中丁丁又一次提出:“你會寫日記了嗎?寒假里寫幾篇日記。”正式提出寫日記的要求,而且由課文給出了具體的格式。到了四冊,2單元的“金鑰匙”中,丁丁、冬冬用對話的形式提示了日記的內容:“可以寫自己的事,也可以寫周圍人的事。”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到教材的這個特點:所有的學習內容及要求是自然引出,不做指令性的安排,以使學生感到進行的活動是順理成章、水到渠成的,而不是教材或是教師布置下來的。這種編排就要求教師要整體把握教材,整體進行設計。
4.關于“金鑰匙”
本冊教材又針對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和學習方法的指導安排了若干個“金鑰匙”。例如“抄寫什么樣的句子”(第11頁),對怎樣摘錄做了引導;為理解《撈鐵!返恼n文內容,建議用畫圖的方法幫助了解打撈的過程(第56頁);再如“復述時應先記下重點詞語及先后順序”(第85頁);還有“結合課文區(qū)別詞義”(第106頁);觀察書信格式(第119頁)等等,都是啟發(fā)學生對學習方法進行嘗試和總結。
“金鑰匙”注意了引導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注意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隨時學習語文。例如在6單元(第69頁)就提示:“自己找的資料總是有限的,要注意聽同學交流。”再如“在街上留心觀察也能了解特產”(第71頁);還有關于買書、借書的有關指導:書店的圖書分類(第35頁),到圖書館找書的方法(第96頁)等等。
大家都知道,我們的教材設計了“金鑰匙”,目的是從學生的視角引出話題,以丁丁、冬冬對話的形式來指導、提示關于學習中的問題。所有的內容都不要像學習課文那樣,要求學生來讀來背,也不要在結束了本單元后單獨進行。應該根據本單元學習的內容,自然引出,要設計一些比較自然的,貌似隨意的環(huán)節(jié),使學生關注到:“丁丁、冬冬又有了什么新發(fā)現?”“丁丁、冬冬又在討論什么?”讓學生自然地投入探討。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