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數學教案 > 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7-24 08:21:32 下載試卷 標簽:教材 長方體 正方體 五年級
一、教學內容
1.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
2.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
3.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二、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和操作,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以及它們的展開圖。
2.通過實例,了解體積(包括容積)的意義及度量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會進行單位之間的換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實際意義。
3.結合具體情境,探索并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和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并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探索某些實物體積的測量方法。
三、編寫特點
1.注意聯(lián)系生活實際。
。1)結合學生熟悉的事物認識圖形和概念。
。2)注意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3)選取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素材。
2.更加重視對概念的理解。
先通過 “烏鴉喝水”的故事,以形象生動的方式,讓學生初步感知物體占有空間。然后通過把石頭放入有水的玻璃杯里的實驗,讓學生進一步體驗物體確實占有空間,為引出體積概念做充分的感知準備。計算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讓學生利用已建立的體積概念想到可以用排水法求得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加深對體積概念的認識。
3.加強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本單元一些概念和計算方法都是通過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索來學習的。如,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先讓學生用1cm3的正方體拼擺出不同的長方體,通過對這些長方體的相關數據的觀察、分析和歸納,自己發(fā)現(xiàn)長方體的體積與它的長、寬、高之間的內在關系,從而總結出長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
4.對一些內容進行了調整。
不再安排對體積和表面積進行對比的例題。
四、具體編排
1.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 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
長方體、正方體的關系
2.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
表面積計算
3.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體積和體積單位
體積計算公式
體積單位間的進率
容積和容積單位
1.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
教材的
變化:
。1)長方體、正方體的引出,直接從實物中抽象出相應的圖形,不再從與平面圖形的對比中引出。
。2)直觀地、直接地給出長方體的面、棱、頂點的概念。
(3)突出了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索來學習的。
主題圖:
呈現(xiàn)了一些長方體或正方體形狀的建筑物和生活用品,從中抽象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圖形,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很多物品的形狀都是長方體和正方體的。
認識長方體
教材先給出長方體的面、棱、頂點的概念。
例1:研究長方體的特征
展示了小組同學對長方體的物品觀察操作、填表交流、討論總結,逐步概括出長方體特征的學習過程。這里只是說明長方體的特征,不是下定義。
例2:研究長方體棱的特點
展示了學生小組合作制作一個長方體框架,探索長方體的12條棱之間的關系,引出長方體的長、寬、高的概念。
認識正方體
。1)教材通過讓學生觀察正方體物品,抽象概括出正方體的特征,指出正方體是由6個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圍成的立體圖形。
(2)比較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說明正方體可以看成是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并用集合圖表示它們的關系。比較時,可以按照面、棱、頂點的次序進行,教師整理后,利用集合圖說明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
練習五
第4題,是一個長方體框架直觀圖,讓學生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長方體棱之間的關系。如,各組棱相互平行;與其中一條棱垂直的幾條棱相互平行等,以加深對長方體的認識。
第9*題,答案是:A→C,D→I,E→F。
2.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
表面積:
教材加強了獨立探索、動手操作,使學生更好地建立表面積的概念。讓學生在展開后的圖形中,分別用“上”、“下”、“前”、“后”、“左”、“右”標明6個面。使學生把展開后每個面與展開前這個面的位置聯(lián)系起來,更清楚地看出長方體相對的面的面積相等,每個面的長和寬與長方體的長、寬、高之間的關系。
表面積的計算:
例1: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為了培養(yǎng)學生能夠根據具體條件和要求,確定不同的面的面積怎樣算,教材中沒有總結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公式,體現(xiàn)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和開放性。
例2:教學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啟發(fā)學生自己根據正方體的特征,想出計算方法。
練習六
第2題,判斷哪些展開圖可以折成正方體,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想像力,加深對正方體的認識。第9題,是計算組合圖形的表面積問題。注意提示學生:兩個圖形重疊部分的面積不能算在表面積里。
第10*題,把一個長方體從中間截斷,分成兩個正方體,讓學生分別計算出長方體和兩個正方體的表面積,再比較它們的表面積,看有什么變化。通過比較,學生會了解到: 截完后,增加了兩個截面,所以2個正方體的表面積和大于原來的長方體。
第11*題,主要是考察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3.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體積和體積單位
教材的變化:
。1)加強了對體積概念的認識。
。2)加強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體積:
體積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新概念。由認識平面圖形到認識立體圖形,是學生空間觀念的一次發(fā)展。教材加強了對體積概念的認識。教材通過學生更熟悉、更直觀的“烏鴉喝水”的故事、石頭放入盛水的杯子里的實驗等,以生動形象的方式,為學生體會物體占有空間,理解體積概念提供豐富的感性經驗。然后,引導學生觀察比較電視機、影碟機和手機的大小,說明不同的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不同,從而引入體積概念。
體積單位:
通過提出問題“怎樣比較兩個長方體體積的大小呢?”啟發(fā)學生通過回顧舊知、遷移類推出:要比較長方體的體積大小也需要用統(tǒng)一的體積單位來測量。接著教材指出計量物體的體積要用體積單位,給出常用的體積單位,并讓學生觀察相應的教具和模型,對這些體積單位的實際大小形成明確的表象。在“做一做”中,教材安排了區(qū)別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的練習。認識用1cm3的小正方體拼成的各種圖形的體積是多少,以加深學生對體積單位和怎樣用體積單位計量物體的體積的認識,為下面教學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做準備。
長方體的體積計算:
教材先教學長方體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再通過例1計算長方體的體積。
正方體的體積計算:
與長方體的體積計算編排類似,教材先教學正方體體積計算公式,再通過例2計算正方體的體積。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的統(tǒng)一:
教材在說明了什么是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底面積后,引導學生將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統(tǒng)一成“底面積×高”,讓學生看到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之間的聯(lián)系。
練習七
第3題,無論怎么擺,新組成的長方體都是由9個棱長為1cm的小正方體組成的,那么它的體積都是9cm3。
第5題,這是一道實際應用的問題。題中給出一個在生產生活中計算土、沙、石時常用的體積單位“方”,學生只要知道1方=1m3即可。
體積單位間的進率
教材通過圖示,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推出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接著,教材把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及其相鄰單位間的進率列成表格,讓學生填寫并對比,以加深印象。
再通過例3教學體積單位名數的變換,為以后計算實際問題時靈活處理體積單位做準備。例4是在解答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行體積單位名數的變換。
練習八
第7題,根據長方體和正方體棱長總和相等,可以通過觀察或計算得出正方體的棱長是(6+5+4)÷3=5(dm),體積是5×5×5=125(dm3);長方體的體積是6×5×4=120(dm3)。
容積和容積單位
教材首先直接給出了容積的概念,并說明計量容積,一般就用體積單位。然后通過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常見的藥水瓶、飲料瓶上的容積單位,發(fā)現(xiàn)L和ml這兩個容積單位,然后介紹了計量液體的體積常用容積單位升和毫升,以及它們與體積單位之間的關系。
接下來教材設計了一個小組活動,讓學生在具體實踐操作與觀察對比中,利用瓶裝礦泉水和量杯來感知L和ml這兩個容積單位的實際大小。然后再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上標有毫升和升,目的是使學生將新知與生活體驗聯(lián)系起來,有利于學生更加深刻地感知容積單位的實際意義,培養(yǎng)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以及細心觀察的良好習慣。
在容積概念的教學中應注意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實際例證,讓學生在具體情景中,感知和理解容積所表示的具體含義。明確:只有能夠裝東西的物體,才能計量它的容積,計量的時候要從容器的里面量長、寬、高,才能更準確地算出它的容積是多少。
例5:長方體和正方體容器容積的計算方法
特別強調要從容器里面量長、寬、高,并復習了體積單位與容積單位之間的關系。
例6:用排水法來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方法
利用有刻度的量杯記錄下放入物體前后水位的刻度,水面上升的那部分水的體積就是該物體的體積。
練習九
第1題,主要是區(qū)分體積和容積的不同。體積相同的盒子,由于盒子的壁厚度不同,容積也就不同。
第12題, 是一道開放題,可以根據不同的實物選擇不同的測量方法。如果是柔軟可變形的物體,可以捏成長方體或正方體,然后用尺子測出需要的數據,即可算出體積。如果是不能變形的物體,可以利用例6的排水法來測量。比較兩個物體體積大小時,也可以利用排水法,看哪個物體使水面上升的高,那個物體的體積就大。
第16*題,這是一道思考題,可供學有余力的學生選做。根據第二、三幅圖可知:一個大圓球加一個小圓球排出的水是12ml,一個大圓球加4個小圓球排出的水是24ml,這樣可知3個小圓球排出的水是24ml-12ml=12ml,3個小圓球的體積是12 cm3,則 1個小圓球的體積為4cm3,由此可以得出大圓球的體積為12-4=8(cm3)。
整理和復習
對這一單元進行全面系統(tǒng)地整理和復習。
教學時可注意:(1)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形成知識網絡。(2)通過遷移比較,促進學生掌握易混知識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3)重視抽象和概括,抓住本質特征。
練習十
第3題,這道題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比較表面積和體積,避免發(fā)生混淆,分清這兩個概念和各自的計算方法,而且還使學生在計算填表中發(fā)現(xiàn)變化規(guī)律。
第4*題,圖中畫的兩個長方體,都有一部分被遮擋住,要求學生從未被遮擋的部分看出它們的長、寬、高各是多少,并算出體積。這可以提高學生看圖的能力,發(fā)展空間想像能力。
五、教學建議
1.注意所學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應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引導學生探索圖形的特征,豐富空間與圖形的經驗。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可以從現(xiàn)實生活情景引入,通過對一些建筑物、生活用品形狀的觀察,抽象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圖形,使學生了解到生活中很多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或正方體的,學習用數學的眼光來觀察生活中物體的形狀。表面積、體積和容積這些知識在日常生活中也會經常接觸到,教學中應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解決這些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培養(yǎng)解決問題的意識。
2.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中,培養(yǎng)空間觀念,建構新知。
空間觀念的培養(yǎng)應通過多種感官協(xié)同作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通過對長方體實物或模型進行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動,引導學生認識長方體的面、棱、頂點和空間位置關系,從而對長方體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在體積的教學中,要讓學生親自動手去做實驗,感受到物體占空間,不同物體所占空間有大有小,從而深刻地理解體積的含義。通過用小正方體來擺不同形狀的長方體,來觀察、猜測、歸納、推理出長方體的計算公式。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