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shù)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數(shù)學教案 > 六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7-27 10:26:04 下載試卷 標簽:圖形 六年級 蘇教版 數(shù)學
教材分析:本課教學內(nèi)容是課程標準蘇教版六年級(下)教科書第38—39頁“圖形的放大和縮小”。這部分內(nèi)容是在學生認識了比的意義以及有關平面圖形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習圖形的放大和縮小要利用比例的知識,同時圖形的放大和縮小又是教學比例的現(xiàn)實素材。教材在這部分的編寫,將“空間與圖形”領域的《圖形放大和縮小》與“數(shù)與代數(shù)”領域的《比例》知識相融合,數(shù)形結合,有助于學生的理解與掌握。
學生情況:1、學生已認識了比的意義以及相關平面圖形的知識。具有學習《圖形的放大和縮小》的基本知識。
2、學生具有生活中的放大、縮小的感性認識,認為圖形由小到大視作放大,由大變小視為縮小,但與數(shù)學里圖形的放大和縮小要求每條對應邊按相等的比來變化有很大的差距。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初步理解圖形的放大和縮小,能利用方格紙按指定的比將簡單圖形放大或縮小,初步體會圖形的相似。
2、使學生在觀察、比較、思考和交流等活動中,感受圖形放大、縮小在生活中的應用,初步體會圖形的相似,進一步發(fā)展空間觀念和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初步理解圖形的放大與縮小,能利用方格紙按一定比例將簡單圖形放大或縮小。
教具、學具準備:課件
教學流程:
流程1:談話導入
流程2:教學例1a
流程3:教學例1b
流程4:教學例1c
流程5:教學例1d
流程6:完成練習九第1題a
流程7:完成練習九第1題b
流程8:完成練習九第1題c
流程9:教學例2a
流程10:教學例2b
流程11:教學例2c
流程12:教學“試一試”a
流程13:教學“試一試”b
流程14:完成“練一練”a
流程15:完成“練一練”b
流程16:課堂總結
流程17:布置作業(yè)
流程1:談話導入
教師:同學們喜歡玩電腦嗎?以前上過電腦課嗎?老師電腦里有一張照片,大家都認識,誰能將它放大嗎?
出示W(wǎng)ORD中圖片指名學生上臺拖動鼠標。
教師:真厲害![如果學生不會,可說你們有點兒保守,有點兒謙虛。然后教師示范]
提問:把放大前后的兩幅畫相比,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
學生可能回答:長方形畫的長變長了,寬也變長了;整個畫面比原來大了;雖然長與寬都變了,但形狀沒變等等。
教師:同學們眼力不錯。
教師:像剛才把一幅長方形畫放大或縮小,放大后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原來相比,其中變化有沒有規(guī)律?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nèi)容。
板書課題:圖形的放大和縮小
[使用計算機把放大和縮小的過程直接呈現(xiàn)給學生,使學生直觀感受到長方形照片各部分按比例放大的現(xiàn)象。同時呈現(xiàn)的素材選用學生熟悉的照片,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讓學生感受到新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從而產(chǎn)生對知識的渴求心理。有助于學生對數(shù)學意義上圖形的放大和縮小的理解。]
流程2:教學例1a
課件出示剛才放大前后的兩幅畫
教師:吳老師也在電腦里把這張照片放大了,請大家仔細觀察,第二幅畫與第一幅畫相比,長有什么關系?寬又有什么關系?自己有想法后和同桌交流一下。
流程3:教學例1b
生1:第二幅畫的長是第一幅畫的2倍,寬也是第一幅畫的2倍;
教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出示課件
教師:這位同學能用“倍”字說清它們的關系。其他同學呢?
生2:第二幅畫和第一幅畫長的比是2:1,寬的比也是2:1;
教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出示課件
教師:也可以說把長方形的每條邊放大到原來的2倍。
教師:長與長的比是2:1、寬與寬的比也是2:1,也就是對應邊長的比都是2:1。
教師:以后,像這樣把長方形的每條邊放大到原來的2倍,放大后的長方形與原來長方形對應邊的長度的比是2:1,我們就可以說成:是把原來的長方形按2:1的比放大(帶領學生說一遍)。
課件出示:把長方形的每條邊放大到原來的2倍,放大后的長方形與原來長方形對應邊的比是2:1,就是把原來的長方形按2:1的比放大。
教師:想一想,這個2:1表示的是誰和誰的比?
生1:既是放大后的長與原來長的比,也是放大后的寬與原來寬的比。
教師:所以,我們可以說是:放大后邊的長度:放大前邊的長度是2:1
教師板書: 放大后邊的長度:放大前邊的長度 2:1
教師:放大前邊的長度看作幾份?放大后邊的長度呢?所以是放大(板書)
[讓學生經(jīng)歷觀察、比較、思考和交流等活動中,感受圖形放大在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發(fā)展空間觀念和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
流程4:教學例1c
教師:看大屏幕
出示課件:
大家先把題目看完整
教師:把第一幅畫按1:2的比縮小是什么意思?
生1:把原來的邊長縮小2倍;
生2:1:2是指縮小后邊的長度與縮小前的長度的比。
生3:縮小后長與長、寬與寬的比都是1:2
生4:縮小前是2份,縮小后是1份
教師板書: 縮小后邊的長度:縮小前邊的長度 1:2
教師:長和寬是原來的幾分之幾呢?是多少厘米怎么計算呢?
生1:長是原來的二分之一,8*1/2=4厘米
寬也是原來的二分之一,5*1/2=2.5厘米
出示課件:圖片和結果
[學生在經(jīng)歷前面放大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學生知識的遷移能力,通過推理、交流等活動探索縮小的問題。]
流程5:教學例1d
教師:同學們,剛才我們初步認識了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想一想,不管是放大還是縮小,這個比表示的都是誰和誰的比?
生1:變化后邊的長度與變化前對應邊的長度的比
教師板書:變化后 :變化前
流程6:完成練習九第1題a
教師:下面我們練習一下,看看剛才的知識你學得怎么樣。
課件出示練習九第1題
教師:我們先看第一個問題,請大家在課本41頁上填一填。
流程7:完成練習九第1題b
課件出示問題(1)的答案
學生作業(yè)在視屏轉換臺上展示,先錯題,再正確題。
教師:是幾號圖形?是幾比幾?你是怎樣想的?
生1:5號圖的長是9格,1號圖的長是6格,9:6化簡后3:2; 5號圖的寬是3格,1號圖的寬是2格,也是3:2;所以是按3:2放大的。
教師:我剛才看到一個同學選的是4號對嗎?2、3號能選嗎?
流程8:完成練習九第1題c
教師:請大家繼續(xù)完成問題(2),也在書上填一填。
課件出示答案
教師:請看屏幕,做對的同學請舉手。這個1:2你又是怎么得到的?與你的同桌互相說一說。
流程9:教學例2a
教師:接著我們再來學習一個例題。請大家打開課本39頁,找到例2
教師:請同學們先輕聲地讀一讀題目。
教師:想一想按3:1的比放大后,長方形的長、寬各是幾格怎么算呢?在書上把放大后的圖形畫出來。
流程10:教學例2b
課件出示放大后的長方形
教師:老師這兒也畫了一個,怎樣知道畫的對不對呢?
生1:把放大后邊的長與原來對應邊的長比一下,看是不是3:1。
教師:請大家觀察這兩個長方形,你有什么想說呢?
教師:那縮小后圖形的邊又該怎樣算?怎樣畫?請同學們在方格紙上完成。
流程11:教學例2
課件出示縮小后的長方形
教師:同桌相互檢查一下。相互說一下,你是怎樣想的?
教師:下面請同學們觀察一下這上面三個圖形,你有發(fā)現(xiàn)嗎?
引導:大小、形狀,比
生1:大小變了,形狀沒有改變;各條邊都按相等的比變化。
教師:通過例2的學習,我們發(fā)現(xiàn):放大或縮小后的圖形與原來的圖形比較,
都是大小變了,形狀不變;而且各條邊都按相等的比變化
[學生進行一系列操作活動后,引導他們進行反思,讓學生在思考變與不變的過程中感受圖形的相似,同時對學生進行辯證思維的訓練]
出示課件
流程12:教學“試一試”a
教師:剛才我們又學習了怎樣按一定的比畫出放大或縮小后的圖形,你們會畫嗎?我們來試一試。
教師:大家先讀一讀題目,然后獨立在課本39頁試一試中的方格紙上畫出這個三角形。
流程13:教學“試一試”b
展示學生作業(yè)
教師:你是怎樣想的?
生1:先算出一條直角邊是6格,另一條直角邊是2格,再畫出這兩條線段,再連接兩點。
教師:三角形有三條邊,剛才只確定了兩條邊,大家有疑問嗎?
放大后斜邊的長度與原來邊的長度的比也是2:1嗎?怎樣驗證呢?
生1:量出長度比一比。
教師:好的大家量一量,比一比。
教師:看來把一個圖形放大后,所有對應邊的長度比都相等。
流程14:完成“練一練”a
教師:請同學們繼續(xù)在課本上完成練一練
流程15:完成“練一練”b
課件出示縮小后的圖形
教師:同桌相互檢查一下。舉手了解情況。
[用不同形式的練習讓學生再次經(jīng)歷把一個簡單圖形放大、縮小的操作過程,借助圖形的直觀變化,幫助學生初步感知比例的內(nèi)涵]
流程16:課堂總結
教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圖形的放大和縮小。通過一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疑問?除了今天出現(xiàn)的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還學過哪些平面圖形?課后大家可以選擇一個圖形作為主題,研究一下放大和縮小情況。
流程17:布置作業(yè)
教師:今天的作業(yè)是課本41頁練習九中的第2題。請大家做在書上。
板書:
圖形的放大和縮小
放大后邊的長度:放大前邊的長度 2:1 放大
縮小后邊的長度:縮小前邊的長度 1:2 縮小
變化后邊的長度 :變化前邊的長度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shù)網(wǎng)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wǎng)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