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shù)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數(shù)學教案 > 四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8-11 19:36:12
現(xiàn)代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活動是由教師與學生所組成的"共同體"完成的,其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按照學生的思維模式,促進學生有意義的發(fā)現(xiàn)。在數(shù)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具有主導作用的主導性主體,學生具有發(fā)展作用的發(fā)展性主體,課堂教學就是要通過師生雙方主體互動,開展一系列學教活動,在探索過程中學生象科學家一樣發(fā)現(xiàn)知識,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并將數(shù)學知識結構轉(zhuǎn)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提高學生的數(shù)學素養(yǎng)的一條重要標準。
我們都知道,數(shù)學教材編排都有由一個個的知識點按一定的知識結構編排的,但對于這一編排,學生能否建構完整的認知結構呢?這已引起許多教師的關注。注重對一個個知識點的理解運用,而忽視對完整知識結構的建立,殊不知幫助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有助于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意識。因此現(xiàn)代教育理念的主導下,教師必須重視學生認知結構的建構。如五年級第二學期梯形的認識,教材的安排是先認識梯形的概念,再學習梯形的各部分名稱,最后學習梯形的分類。如何針對這些知識,幫助學生建構認知結構呢?新舊教育理念指導下的教學行為會達到怎樣不同的教學效果呢?下面就以梯形的認識為例兩種教法的對比進行反思。
一、 模塊組合,聯(lián)想建構
當前我們的教學中以"一問一答式"的打乒乓球式的提問居多,整個教學過程呈線型狀態(tài),學生被教師的問牽著走,學生的思維狹窄,毫無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可言。而采用模塊組合,即將幾個知識點組成一個模塊,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學生在這個空間內(nèi)充分的、自由的思維。不同的學生由于知識基礎、思維方式等的不同,形成百花齊放的狀態(tài),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各自的水平上有所發(fā)展。 數(shù)學片斷一:梯形的認識 師先出示一個平行四邊形,問:這是什么圖形,什么叫平行四邊形。再出示一個梯形,問:這是一個平行四邊形嗎?為什么? 教學片斷二:梯形的認識
討論題:(1)這些分別是什么圖形?有什么特征。
。2)如果要給它們分類,你分幾類?為什么?
教學片斷一屬于線型教學模式,在教師的提問中,學生能通過觀察比較,明確只有一只對邊平行的四邊形是梯形,僅此而已。而教學片斷二采用了模塊組合,學生通過觀察、辨析,不僅可以獲得梯形的概念,而且可以建立一個完整的知識結構,即:
皮亞杰認為,認知的發(fā)展不是一種數(shù)量的簡單積累過程,而是認知結構不斷重新建構的過程。學生在這一模塊的討論辨析中,對原有的四邊形的認知結構進行的重新建構,而不僅僅是只增加了知識的量。同時,由于模塊組合擴大了思維空間和容量,使各種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得到了發(fā)展。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注重挖掘梳理知識的生長點,并據(jù)此組織材料,提供給學生,引導學生有效的溝通知道間的聯(lián)系,使學生的認知結構不斷擴大、豐富,更加科學化。
二、 合作交流、拓展創(chuàng)新
合作學習是為了完成共同任務,通過有效的溝通、交流,使大家在比較中反省自己的不足,吸收別人的長處,獲得深入的啟發(fā),發(fā)揮自己的潛能,共同完成任務。在這個過程中,每個都要為此作出貢獻,從這個意義上,個體學習是合作有效開展的前提。石本無光,相擊而發(fā)出光,對于一個個體來說,個人的思維是有局限的,但是在獨立基礎上合作交流,通過思維的碰撞,相互啟發(fā),啟迪智慧,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據(jù)國外對各種教學方法進行長期跟蹤調(diào)查,結果得到:通過講授法教學,若干年后還保留的知識占5%,而通過合作交流學習獲得的知識,若干年后還保留50%。與講授法相比,整整提高了10倍,這是一個驚人的數(shù)據(jù),在上面的兩個案例的對比教學中,我們看到,合作交流的優(yōu)勢不僅僅停留在知識量的保留上。
教學片斷一:梯形的分類 師:請同學們跟著老師一起操作(將長方形紙對折,并剪一刀,剪出什么圖形?這個圖形有什么特征?
學生通過操作、觀察,很容易得到,軸對稱圖形,腰相等等特征,從而獲得等腰圖形的概念。
師:如果沿著對稱軸把梯形剪開,又是什么圖形,有什么特征?
生操作后認識直角梯形。
教學片斷二:梯形的分類
師:出示一組梯形 先判斷上面圖形是不是梯形,再分類,并說說你為什么這樣分類。
生先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交流,在交流中,在說理中逐步建立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概念,并完成建構。
師:給你2張長方形的紙,請分別剪出直角梯形、等腰梯形(先獨立操作,再小組交流)。
學生很容易剪出一個直角梯形,在剪等腰梯形時,每人方法各不相同,很多先量再剪,有的在思考……一個動作快的學生拿著剪好的等腰梯形看,自言自語:"這好像還是個對稱圖形。"另一個學生靈機一動"對稱圖形?!"突然一拍大腿,"是對稱圖形就好辦了,看我的。"他把紙對折,沿一條邊剪一刀,就形成了一個等腰梯形了。
從這兩個數(shù)學片斷中看到,教學片斷一中,老師結合教材知識結構開展教學,條理清楚,學生能掌握各種知識點,增加什么叫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等知識,但不能有條理地將它歸納到梯形分類這一結構中,需要老師去完成板書。
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見解,再通過團體成員間交流,表達自己的意見,達到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的目的,其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大綱中指出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依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設計探索性的開放題,給學生提供探索契機,這里教學片斷二,教師就設計了一道操作題,讓學生剪一個等腰梯形,將操作和思維聯(lián)系起來,使學生在外部操作過程中,對知識加以內(nèi)化,由動作思維過渡到具體思維。同時又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啟發(fā),在share idea中突法靈感,產(chǎn)生創(chuàng)新,這就出現(xiàn)了對折剪一刀的"壯舉"。雖然教法一也讓學生進行了操作,但學生是無意識的操作,增加的只是技能。而教法二讓學生在主動探究中,體驗發(fā)現(xiàn)的樂趣這種體驗來自個體探究對好奇心的滿足,操作對動手欲的滿足,發(fā)現(xiàn)對求知欲的滿足。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shù)網(wǎng)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wǎng)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