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shù)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 正文
2009-11-09 12:58:59 下載試卷 標簽:一年級 教案 語文
現(xiàn)代教學理念正在促進基礎教育同生活和實踐的有機結合,把書本知識和社會生活融為一體,使學生能從書本中了解社會,在生活中加深對書本知識的理解,在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運用,即活學活用。《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課題由此而提出。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培養(yǎng)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服務、學會與人合作的能力等等,為進一步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兩個月來,我們圍繞課題開展如下的實踐活動,對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激發(fā)學習語文的興趣,活學活用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致力于將生活中形成的認知基礎和生活經(jīng)驗轉化為學習新知識的基礎。
案例一:編兒歌。例教聲母g,老教材我們在教學時,直接告訴學生小白鴿ggg,學生不用自己動腦。新課程,我們先告訴孩子它的讀音和小白鴿的鴿一樣,那你能不能看圖或聯(lián)系生活自己編兒歌記住g的讀音?孩子們閃著明亮的大眼睛,有各中各樣的答案。“鴿子的鴿。”“和平鴿的鴿。”“哥哥的哥。”“割草的割。”“割破的割。”“……”老師再引導,看g的字形,能不能編一首兒歌。“9字加彎ggg。”“q加彎鉤ggg。”“o加豎彎鉤ggg。”p字反寫加鉤ggg。”“……”。孩子們通過自己編兒歌,思維的火花不斷地迸發(fā)出來,讓孩子緊密結合生活,自己學懂了g的讀音和寫法。
案例二:找朋友。即組詞。如整體認讀音節(jié)yuan ,對孩子來說是個難點,但是讓孩子隨便加上四聲的哪一聲,組個詞,就不難了。有的說,我選第三聲,望遠的遠;有的說,我選第四聲,過生日時,許愿的愿;我選第一聲,冤枉的冤;我選第二聲,圓圈的圓。這樣孩子們對yuan這個“冰塊”,馬上“溶化”了。生字教學也一樣,如“河”,組“小河、河流、江河”等等。400個只要求認,不用寫的字,不寫印象不深,但孩子們通過聯(lián)系生活組詞也能化解難點,加深印象,幫助記憶。
案例三:畫一畫。有一首兒歌,用三個圓、三條直線拼出小鴨、小兔、小雞。教學前,先讓孩子們自己畫,你用三個圓、三條直線可以畫出什么?結果讓老師吃驚,有食物、有人物、有生活用品、有體育用品等等,最多的拼出了49種。孩子們的潛力得到充分發(fā)揮。又如:讓孩子們先畫下自己的手形,再把手形添畫成一幅漂亮的圖畫,有帆船,有大樹……用畫一畫的方式來鼓勵孩子聯(lián)系生活,重組、創(chuàng)新。
案例分析:遷移規(guī)律是教育心理學揭示的一條重要的規(guī)律。它是指“一種活動經(jīng)驗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也就是已有經(jīng)驗的具體化與新知識的類化過程或新、舊經(jīng)驗的協(xié)調(diào)過程”。遷移有三種類型:同化遷移、順應性遷移、結構重組性遷移。上面三個案例既有同化遷移,同化遷移就是新知識內(nèi)化到已有認知結構中去。如g的讀音與已知的“小白鴿”、“哥哥”“割破”等字一樣,孩子們在頭腦里進行了知識的類化,馬上記住了。也有順應性遷移。順應性遷移也叫協(xié)調(diào)性遷移。指在已有認知結構不能把新知識吸收(即同化)到自身中去,但新舊知識間存在共同要素的情況下,已有認知結構發(fā)生順應新知識的變化,即建立一種新的上位結構,以包容已有的下位知識,這就是順應性遷移過程。如g的字形,與字母“o、P、q”、數(shù)字“9”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孩子們通過比較,抽象、概括,能夠用兒歌的形式聯(lián)系這些已熟悉的字形編出幫助記憶g的字形。還有結構重組性遷移,重組性遷移就是將已有的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知識成分,按照新的需要重新組合,建立起一種新的認知結構,這里,結構重組指的是習得的知識的組成成分在新的組合中,僅僅在結合關系上進行調(diào)整或重新組合,而經(jīng)驗的構成成分不變。如三個圓、三條直線,孩子們通過聯(lián)系生活中的實物,能夠畫出小雞、汽車、枇杷等等。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孩子們將生活中學的知識向語文新知識遷移,學得輕松、有趣。
二、致力于使學生在真實的生活中鞏固知識,強化學生對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
案例一:拼名字。等拼音學完以后,請孩子們把自己的名字拼出來,把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等家里人所有的名字拼出來,還可以把全班同學的名字用拼音拼出來。既鞏固了拼音,又讓孩子體驗了成功。孩子們看到自己的名字、家里人的名字能用拼音拼出來時,體驗到了學拼音的成就感。
案例二:猜猜看。比如今天學完了ao 、ou、 iu,請幾個孩子到前邊來,拿出今天學的這三個韻母的卡片,放在孩子的腦后,讓孩子猜是今天學習的這三個當中的哪一個字母?在猜之前,下面的孩子把今天學的三個字母念一遍做為提示。如果他說對了呢,下面的孩子就沖他豎大拇指,他就可以繼續(xù)留在前面,如果猜錯了呢,就豎小拇指,猜錯的孩子要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孩子們都非常喜歡,下課后還經(jīng)常拿著自制的卡片做著玩,在不知不覺中就鞏固了所學。
案例三:唱兒歌。新教材每課都安排了融知識性、趣味性強的兒歌。教學時,在已經(jīng)會讀的基礎上,引導孩子變化節(jié)奏讀,或用熟悉的歌曲旋律套進去,編成歌曲唱一唱。每個孩子可以不一樣,用自己喜歡的形式讀、唱。孩子們非常樂意。因為他們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地尊重。更重要的是在自己喜歡的學習形式中鞏固了兒歌。
案例分析:教育心理學指出,可以運用記憶規(guī)律提高知識鞏固的效果。這些規(guī)律有目的律、特征律、理解律、態(tài)度律、聯(lián)想律、遺忘律、操作律、相關律。其中操作律就是讓記憶的材料成為學習者活動、操作的直接對象,記憶效果就好。相關律就是指凡是對個體具有重大意義、符合需要、能引起興趣和強烈情緒體驗的材料,記憶效果就好。應用知識的形式多種多樣,基本形式有兩類;口頭或書面解答課題、實際操作。上面三個案例就是遵循了這些教育心理學規(guī)律,把知識轉化為孩子們喜歡的,能引起強烈情緒體驗的操作形式,唱歌、猜一猜、拼自己的名字等,在生活中鞏固知識、應用知識。
三、致力于開發(fā)、應用生活中的課程資源。
案例一:擺字母。請孩子們用手、用鉛筆、用短繩、用廢銅絲擺出各種各樣的字母。如手可擺出c、o、l、x、q、p、g、b、f等等。用三支鉛筆可擺出h等等。收集廢銅絲也可擺出各種字母,更重要的是滲透了一種廢物利用的環(huán)保意識,“哦,原來廢銅絲也能幫助我學習!”以后孩子們對某中廢物也許舍不得扔,他會運用于學習當中,如把柚子的皮對半開,作成一個帽子,畫上眼睛、眉毛、鼻子等等,這是多么柚童趣的作品呀!
案例二:說一件事。每天留意我覺得今天最開心、最傷心或最驚奇的一件事。回家說給家長聽,請家長在聯(lián)系本幫助記下來。等拼音學完后,孩子們可以自己用拼音來寫。慢慢學字了,有些字可以自己寫。這樣培養(yǎng)了孩子仔細觀察生活的能力,創(chuàng)設了親子交流的機會,讓孩子們學的拼音、學的字運用于生活,描寫生活。為寫作打下基礎。這個聯(lián)系本,記錄著孩子們每天的生活,記錄著孩子的成長歷程,學期結束,把它放在孩子的成長檔案袋中。
案例三:查資料。如兒歌《歡迎臺灣小朋友》教學前,請孩子們?nèi)ブ袊貓D上找一找,香港、澳門、臺灣分別在哪兒?再請教家長或翻書、上網(wǎng)查資料,查香港、澳門是什么時候回到祖國媽媽的懷抱的?現(xiàn)在臺灣的形式怎么樣?目的是了解臺獨,激發(fā)從小好好讀書,滲透利用生活中的一切資源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意識。第二天教學時,把了解的情況穿插進去,讓孩子知道,臺灣是祖國媽媽的孩子,它遲早都要回到祖國媽媽的懷抱。
案例四:剪貼字。請孩子們多看報紙,散步時注意看門牌、橫幅等等?梢园颜J識的字從廢報紙上剪下來,貼起來。教室里搞展覽,比一比,誰認的字多。下課時,同學們還可以找朋友認認大家剪貼的字,又擴大了認字量。
案例分析:傳統(tǒng)的理解,課程資源指形成課程的直接因素來源,如:教科書、教師、粉筆、黑板等。而《新課標》指出:課程資源的建設問題是我國基礎改革所面臨的一個嶄新課題。要開發(fā)和利用課程資源。并指出,廣義的課程資源指有利于實現(xiàn)課程目標的各種因素,如:學生自身的知識、技能、經(jīng)驗、活動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直接決定課程實施范圍和水平的人力、物力、財力、時間、場地、媒介、設備、設施,圖書館、博物館、實驗室、互聯(lián)網(wǎng)、社會環(huán)境等校內(nèi)課程資源和校外課程資源兩大方面。上面四個案例生活中的廢物,孩子們生活中的所見、所聞、親身經(jīng)歷的事,家長、書籍、互聯(lián)網(wǎng),報紙、馬路上空掛著的橫幅、單位門牌等等都成了孩子們學習的資源。讓孩子們覺得生活就是學習、學習就是生活。
四、致力于尊重孩子的天性,在玩中學。
案例一:唱歌。就是把學的音節(jié),編成孩子們非常喜歡的曲調(diào),可以是音樂課上學的歌,也可以是孩子們生活中熟唱的歌,比如d t n l ,教過這課的老師大都會說順口溜,孩子們也會編出許多不同的來,我們不妨利用這個順口溜唱個歌
1 3 5 5 |6 6 5 0|1 3 5 5 |4 4 2 0|1 3 5 5 |i .i 6 56 |5 3 22 1|1- - -||
小熊敲鼓 d d d, 小魚跳舞 t t t, 小羊鉆門 n n n 小猴拿棍l l l。
案例二:摘果子。把整冊書的生字打印出來。一個一張卡片,塑封好,貼在墻壁上。旁邊布置一個“果園”,讓孩子們課間,挑選認識的字,摘下來,組成詞語或句子,貼好。另外的同學如果要用這些字,可以隨意摘,重新組成新的詞語或新的句子。
案例三:編游戲。如闖關:老師在操場上畫一個羅旋型,外不封口,圓心為城堡中心,攻城的人以占領中心為贏。這個游戲適合學幾課后做一個小結鞏固復習。具體玩法,也是分成兩組,一組攻城,一組守城。攻城向圓心進發(fā),途中和對方相遇,對方出示一組拼音卡片請您讀,讀得正確者通行,繼續(xù)前行,不正確者返回,再派另一名同學來,直到占領圓心為止就算取得了勝利。
案例分析:“玩是孩子的天性。”但兒童心理學指出,學齡初期兒童游戲的發(fā)展以創(chuàng)造性游戲、教學游戲、活動性游戲為主。對游戲的結果感興趣,有更大的組織性和目的性,喜歡題材來源于真實的生活。在低年級利用游戲的形式來幫助教學,對兒童學習積極性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顒有杂螒蚣w性更加發(fā)展,喜歡采用更多的競賽形式。上面三個案例遵循兒童心理學的規(guī)律,充分利用學齡期兒童喜歡的游戲及組織方式幫助教學,孩子們學得輕松。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shù)網(wǎng)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wǎng)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