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shù)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12-06 15:29:48 下載試卷 標簽:教師 三年級 高中生活
《石榴》這篇課文記敘了石榴樹長葉、開花、結(jié)果的過程,重點寫了果(即石榴)的色、形、味,語言生動形象、情感真摯。今天聽了朱麗華老師上的第二課時,不禁思考起兩個問題。
一、關(guān)于直觀教具(多媒體、實物)使用度的問題。
這堂課上,老師為學生準備了一個多媒體課件,四個不同顏色的石榴圖片,一個大大的石榴。在教學的過程中,這些教具都充分發(fā)揮了作用,但需要思考和把握好一個“度”,把握好了,能化難為易,錦上添花。如果這個“度”把握不好,課堂成為媒體與實物作“秀”,久而久之會淡化學生對語言的的感悟能力。在這堂課中直觀教具用的恰到好處的,我認為有以下幾處:
1、貼圖的妙處用把對詞句的理解落到實處。引導學生閱讀第三自然描寫石榴果成熟過程的語句,老師先讓學生自由讀句,畫出表示顏色的詞語,接著拿出四張與文本所用色彩一致的石榴果圖片,讓學生上黑板按順序貼(可惜那些圖片的大小是一樣的,其實石榴的顏色在變,大小也在變);然后,老師出示了“先、接著、然后”這幾個承接關(guān)系的詞語,把石榴果顏色變化的過程說一說。最后讓學生辨別“黃中帶紅”與“一半黃一半紅”兩個詞語的不同。
這幾張貼圖老師用的很巧妙。首先圖片一出示,幫助學生認識了那幾個寫顏色的詞語,尤其為區(qū)分“黃中帶紅”與“一半黃一半紅”提供了直觀形象參照,無須多講學生即明白,還可留下深刻的印象。其次,要求學生按順序排圖,“序”是石榴成熟的過程,“排”的過程是對學生閱讀的檢驗,讓學生用上老師提供的關(guān)連詞說一說,則是加深印象的過程。學生看圖片掌握詞語,記住了石榴果變化的過程。
2、用圖片彌補知識背景上的缺陷。
在引導學生學習第四自然段中,寫“石榴籽,像瑪瑙”一句時,老師用多媒體出示了一張掰開露出紅紅籽的石榴與用瑪瑙做成的首飾圖。
瑪瑙在日常生活中很罕見,學生沒有見過,但作者卻把石榴籽比作瑪瑙,在學生的心中肯定會問瑪瑙為何物?是什么形狀的?可以做什么?圖片的出示再加上老師的解釋,學生既明白什么是瑪瑙,同時也認識到石榴籽之所以像瑪瑙是因為它的顏色,紅得發(fā)光、透亮,美極了。
此外利用圖片展示一直春天里石榴樹長葉,夏日里開花的情竟,這對于長期生活在南方城市里的孩子是十分必要的,但什么時候出示(因為課堂上,老師都是一講到那句馬上就出示相應(yīng)的圖片)我覺得值得推敲。[
想提出來跟朱老師商討的一點是,當老師引導學生理解石榴籽的味時,老師不時地給三位同學嘗了一下,然后讓同學談感受,讀好最后一句。老師是想給學生以真切的體驗,然后加深對詞語理解,但是我認為在課堂上只讓幾位學生嘗的做法欠妥了,這一細節(jié),忽視了大多數(shù)同學,但會把大多數(shù)同學的注意到嘗石榴籽的味道上來,小朋友可能還在想回家我一定得買個嘗嘗,課堂上三年級的學生注意一旦轉(zhuǎn)移,很難馬上轉(zhuǎn)過來,所以當老師提出“你用什么方法能讓更多人想把石榴帶回家時”,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的思維明顯沒有以前的活躍。老師要把每個學生的感受裝在心里,關(guān)鍵是落在行動上。要么不嘗,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體驗理解,因為孩子對石榴不陌生,吃過的回憶一下,沒吃過的想聯(lián)系一下吃過的另外的水果,如桔子、楊梅等;如果要嘗,就給每位小朋友分一點,陽光普照一下,也不是難事。
二、課內(nèi)與課外相結(jié)合的問題。
老師在課堂引導學生讀懂每個詞、每個句,做得很實、很到位。這是三年級教學的重點。但是這篇課文的整篇都很美,可以說是狀物類文章的典范。老師在引導學生學習以后,留下的不該是零碎的詞、語,而應(yīng)對篇有整體的印象。老師注意到了,體現(xiàn)在課后的兩個作業(yè)的設(shè)計:⑴回去把石榴成長的過程講給父母聽。⑵回去嘗一種水果,開個交流會。第一題,復(fù)述課文,第二題說寫遷移練習。
實踐經(jīng)驗告訴我們,第一項作業(yè)可能容易完成些,因為只要多讀,憑記憶是能講的,但第二題對大部分學生會存在困難,當然去嘗水果是很容易的,但要說好就顯得困難了。我想,學生要說也只會是零碎的,因為,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不可能一下子領(lǐng)悟,只要像想上那樣講就行了。怎么辦呢?我認為課堂上老師組織教學應(yīng)兼顧課后的活動。
1、用好板書提示。(不好意思畫不好)
形
石榴有的……有的……有的……
籽緊偎像樣酸——甜
2、教師的總結(jié)性過渡語,幫學生學生歸納、梳理,提高認識,加深印象。如讀完第三自然段后,老師可以講述一段過渡語:石榴寶寶真可愛,在成熟的過程中,顏色會不斷的變化,成熟以后又是各色各樣的,還躲在葉叢里張望,仿佛在喊小朋友去摘呢?那石榴寶寶的肚子里有什么,我們趕緊去看看吧!
再者,讀完全文之后,老師引著學生再回憶原文的內(nèi)容也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寫石榴果的兩自然段,導讀相關(guān)的語句,既是加深印象,同時也是在潛意識引導學生寫好一種水果的方法滲透。[
為學生遷移應(yīng)用找個支點,即課文是怎樣寫石榴這種水果的,我們不必明確地告訴學生,但教師應(yīng)用巧妙的方式加以滲透。不要一下子就松開所有繩,如果一下子松手,風箏是飛不起來的,因為這是一群三年級的孩子。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guān)注奧數(shù)網(wǎng)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guān)注中考網(wǎng)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