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shù)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12-13 21:48:07 下載試卷 標簽:閱讀 哲理故事 自我介紹 閱讀材料
這一單元,共選編4篇課文,都是寫人的文章。有的是寫當代的將軍,有的是寫古代的將軍;有的是寫我國古代的詩人,有的是寫外國的文學家。每個人物的形象非常鮮明,而且都具有很強的時代氣息。
《菩薩兵》
這是一篇寫人的文章。課文寫的是在長征途中,朱德總司令帶領紅軍戰(zhàn)士幫助藏族同胞春耕、打掃院子,使藏族同胞返回了自己的家園,并夸贊紅軍是菩薩兵。充分反映了朱總司令關心群眾、善于做群眾工作的特點。
全文共9個自然段,是按照事情發(fā)展的順序?qū)懙,分為四段?/p>
第一段(第1節(jié)):藏族同胞躲進了深山,急壞了朱總司令。共3句話。第1句,講紅軍為什么要到藏民居住地區(qū)來。第2句,講藏族同胞為什么躲進了深山。第3句,朱總司令急壞了。3句話之間是因果關系。
第二段(第2—5節(jié)):朱總司令請翻譯帶著紅軍戰(zhàn)士進山,動員藏胞回來。2、3兩節(jié),講朱總司令請翻譯動員藏胞回來。4、5兩節(jié),講朱總司令分析藏胞不愿回來的原因。這一段,主要是寫朱總司令與翻譯的對話,可看出朱總司令很關心藏胞,說話很和氣。
第三段(第6—7節(jié)):朱總司令帶領紅軍戰(zhàn)士幫助藏胞春耕。主要寫了朱總司令在動員會上的講話;怎么幫助藏胞春耕的,一句話就帶過了。
第四段(第8、9節(jié)):藏胞悄悄返回了家園,全都流下了感激的淚水。第8節(jié),寫了兩句話。第1句,講他們是在怎么樣的情況下,返回家園的;第2句,講他們怎么會流下感激的淚水的。第9節(jié),用藏胞的話,充分地表達了他們的感激之情,點明了中心。
練習提示:
第1題,要求復述故事。在上一冊課本中安排了1次復述(《蒲公英》)和3次講講故事的練習。復述,不是背誦;但要求差不多。
復述和講講故事,都只要把故事的主要內(nèi)容講出來,也就是把故事的主要情節(jié)講出來。但是要注意講述的語氣和語調(diào),要努力再現(xiàn)故事的情景。三年級,還只要求學生按課文的原順序,進行講述;允許學生增添與故事有關的內(nèi)容。
第4題,理解帶點語句的意思。練習中的3句話,都引用了暗喻的修辭手法,句子的意思不很明顯,學生很難理解。第1句中的“烏云”是指反動軍隊的糟蹋。全句的意思是指他們吃盡了反動軍隊的苦頭,不知道紅軍戰(zhàn)士是自己的人。第2句中的“紅軍播下的種子”一語雙關,既指當時播下的種子,又指紅軍戰(zhàn)士愛護、關心、幫助藏族同胞的精神。“發(fā)芽、生根、開花、結(jié)果……”是指發(fā)揚光大。第3句中的“菩薩”是指有善心的人。訓練時,先讓學生把句子讀好,再討論帶點語句的意思(不要說術語——暗喻),然后有感情地朗讀。[
教學建議:
1、背景的介紹。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一般不要介紹時代背景。但是,在學習這一篇課文時,要適當介紹兩萬五千里長征的有關情況,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中的有關詞語(“休整”)和句子,懂得當時與藏胞搞好關系的重要性。
2、人物的理解。這篇課文主要寫的是朱總司令,要充分地理解描寫他的語言和行動。但也要引導學生初步懂得課文也寫了一個群體——紅軍部隊。關心、幫助群眾,是我們軍隊的光榮傳統(tǒng)。
《李廣射虎》
這是一篇寫人的文章。課文寫的是西漢時期的一位將軍李廣,在一個月色朦朧的夜晚,聽到樹木中野草發(fā)出“沙沙”的聲音,看到草叢中有一只老虎,連忙拈弓搭箭,運足氣力,把箭射了出去。第二天,發(fā)現(xiàn)箭尾的白羽也扎進了石頭。贊頌了李廣將軍神勇無比的氣概。
這是編輯獨創(chuàng)的一種文章體裁——“文包詩”。通過講述詩人創(chuàng)作一首詩的原因和經(jīng)過,幫助學生理解詩的意思;同時也滲透文學創(chuàng)作的教育——生活是創(chuàng)作的源泉。
這篇“文包詩”,共4個自然段,分為兩段。
第一段(第1—2節(jié)):盧倫《塞下曲》中寫的“飛將軍”李廣,是西漢一位神勇無比的將軍。第1節(jié),講盧倫寫過一組詩,題目是《塞下曲》,其中一首非常有名。組詩,就是圍繞一個內(nèi)容所寫的詩!度虑,都是描寫古代將士邊疆生活的詩。第2節(jié),講詩中“飛將軍”,指的是誰。詩中所寫的內(nèi)容,就是他守衛(wèi)邊境時發(fā)生的事情。
第二段(第3—4節(jié)):月色朦朧,李廣發(fā)現(xiàn)草叢中蹲著一只老虎,連忙拈弓搭箭,運足氣力,把箭射了出去。第二天,發(fā)現(xiàn)箭尾的白羽扎進了石頭。這一段,詳細地敘述了故事的內(nèi)容,寫得很真切。
練習提示:
第1題,背誦文中的詩《塞下曲》,建議提高為“默寫”。
第4題,說說文中詩的意思。只要求說說字面的意思,不要求講述或復述整個故事。晚上,樹林里昏暗的,一陣風吹來,野草發(fā)出沙沙的聲音。李廣將軍以為有什么了,立即拉弓將箭射去。等到第二天去尋那白羽,看見白羽從石頭棱上射進了石頭。(文中沒講到箭是石頭棱上射到石頭里去的,“棱”是石頭兩面相交的地方,更可看出將軍的神力。)[
教學建議:
1、課文的變序。李廣將軍,是一個歷史人物。司馬遷的《史記》中有記載。可以想象詩人盧倫是在看了這段記載后,才寫下這首詩的。因此,可以啟發(fā)學生先說故事,再說盧倫的詩。課文是采用倒敘的方法寫的,引導學生進行變序的敘述,可以培養(yǎng)他們思維的靈活性。
2、詩意的引伸。詩人盧倫寫這首詩的目的,不僅贊頌李廣將軍的神勇無比的氣概,而且還表達希望有李廣一樣的將士來守衛(wèi)邊疆的思想感情。
《少年王勃》
這是一篇寫人的文章。課文寫的是少年王勃在滕王閣宴會時,寫下了千古傳誦的《滕王閣序》,反映了他的才氣和文思;同時也說明王勃所寫名句的來歷。
文章是按照事情的發(fā)展順序?qū)懙,分為三段?/p>
第一段(第1節(jié)):滕王閣舉行宴會,都督邀請王勃參加。1、2句,講了兩個意思:(1)王勃探望父親,剛巧路過南昌;(2)為什么要舉行宴會——“滕王閣剛剛整修一新”。第3句,講都督為什么要邀請王勃參加宴會?
第二段(第2節(jié)):都督要求客人寫一篇慶賀文章,誰也不敢答應。第1句,講了宴會舉行的時間和參加慶賀的人很多。第2句中,“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寫出當時客人們不敢寫的情景。
第三段(第3—5節(jié)):王勃文思如飛,寫了《滕王閣序》,成了千古傳誦的名文。第3節(jié),講王勃站在窗前,凝望江上迷人的秋景。是怎樣的景色呢?作者作了具體的描寫,對下文的兩句名句作了解釋。所用省略號,有一定的含義。第4節(jié),講王勃一會兒就寫成了序文,都督特別稱贊其中的兩句。“邊看邊想”、“胸有成竹”,說明王勃已認真作了思考,很有把握了。“讓我來試試吧!”顯得很謙虛,很有禮貌。第2句,講他寫得很快。第3句,講都督的稱贊。“拍案叫絕”,是拍著桌子叫好。都督一聽到好句,就拍案叫絕,說明他也是很有才氣的,是懂得文學的。第5節(jié),講了序文的影響。
練習提示:
第1題,朗讀,背誦。這篇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是很明顯的,適合進行朗讀的訓練。訓練時,要注意朗讀的語氣、速度、聲音的高低,要讀出人物的特點來。課文的內(nèi)容在文學史上也很有名,課文的篇幅也不長,可以全文背誦。
第4題,理解詩句的意思。訓練時,可以先讓學生順著詩句的順序,說說字面的意思;再根據(jù)課文的第3節(jié)的內(nèi)容,自己說說;要引導學生進行比較,找出不同來。也可以再提高要求,引導學生欣賞詩句的對仗。[
教學建議:
1、課題的揭示。巧妙地揭示課題,能激發(fā)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也能幫助學生抓住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這篇課文揭題的思路和方法,是值得研究和探討的?梢韵冉榻B王勃是初唐四杰,在引入課文;也可以從介紹滕王閣入手……
2、閱讀的拓展。這篇課文的拓展性閱讀,也很有研究。可以引導學生去閱讀王勃的詩,可以了解性閱讀《滕王閣序》,還可以收集有關滕王閣的資料……
--作者:黃杰
--發(fā)布時間:2005-3-2914:45:00
--
《大作家的小老師》
這篇文章,蘇教版教材第一次選用。課文講的是英國著名的作家蕭伯納同一位小姑娘玩了好久。臨別時,蕭伯納要小姑娘告訴她的媽媽,今天是同世界有名的大作家玩的;不料,小姑娘竟也要蕭伯納告訴他的媽媽,今天是陪蘇聯(lián)小姑娘玩的。
全文共5個自然段,是按照事情發(fā)展的順序?qū)懙,分為三段?/p>
第一段(第1節(jié)):蕭伯納在莫斯科遇到了一位小姑娘,同她玩了好久。共4句話。第1句,交代蕭伯納是一個怎樣的人。第2句,交代他是在什么地方遇到小姑娘的。第3句,講小姑娘可愛極了;4個分句,是分總的關系。第4句,講他同小姑娘玩了好久;兩個分句之間是因果關系。
第二段(第2—4節(jié)):蕭伯納聽了小姑娘的話,意識到自己太自夸了。三個自然段之間是因果關系,可以用“果”來作大意。這一段,主要是寫蕭伯納與小姑娘在臨別時的對話。
第2節(jié),寫蕭伯納對小姑娘說的話。蕭伯納要小姑娘回去后,告訴媽媽今天是同大作家玩的。他是用命令的口氣說的,顯得很自夸。特別是他的猜想,更顯得自夸。第3節(jié),寫小姑娘對蕭伯納說的話。小姑娘也要蕭伯納回去后告訴自己的媽媽。這使蕭伯納感到非常驚訝,“可是”、“出乎意料”、“竟”等詞語,充分表達了他當時的心情。小姑娘是請求的語氣說的,顯得非常自信、天真,非常有禮貌。第4節(jié),寫蕭伯納當時的感受。
作者在這一段話中,不僅寫了蕭伯納的語言,而且寫了他的心理。
第三段(最后1節(jié)):事后,蕭伯納深有感觸。第1句話,既是提示語,又是總起?偲鹁,可作段落大意。蕭伯納共說了4句話,一句話一個意思。第3句與前兩句話之間可以看為分總的關系。最后1句與前面1句話之間是因果關系。
練習提示:
第4題,比較兩句話的語氣。這兩句話,都是要別人做什么。這樣的句子,叫祈使句。祈使句,有兩種語氣,一種是命令(第1句),另一種是請求(第2句)。使用的對象是不同的,效果也會不一樣?梢栽趯W生正確朗讀的基礎上,作適當?shù)奶崾。[
第5題,提示不夠清楚,建議改為:蕭伯納為什么會這樣說?
教學建議:
1、段落的訓練。課文每段前都有一個表示時間的詞語,段落很清楚。在講讀課文時要注意停頓,還可以在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引導他們找出表示時間的詞語,概括大意,以滲透邏輯段的訓練。
2、人物的理解。文章中寫到的兩個人——大作家蕭伯納和小姑娘,都是值得學生學習的。蕭伯納平易近人、知錯就改、善于思考;小姑娘天真、自信、有膽量。課文的題目,偏重于小姑娘;文章的敘述又偏重于蕭伯納。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分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shù)網(wǎng)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wǎng)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