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皮影戲
來源:網(wǎng)絡 2009-12-14 14:46:09

唐山皮影又稱灤州影、樂亭影、驢皮影,是中國皮影戲中影響最大的種類之一。通常認為灤州影戲初創(chuàng)于明代末期,盛行于清末民國初年,迄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唐山皮影戲的主要操縱演員有兩個人,即“上線”和“下線”。支配影人動作的桿子有3根,分別叫“主桿”和“手桿”。唐山皮影戲演出通常有拿、貼、打、拉、唱五種分工,有“七忙八閑”之說。
唐山皮影戲的劇本又稱“影卷”,現(xiàn)存至少500多部。其中“連臺本”有130多部,單本劇也很多。劇目有《五鋒會》《二度梅》《青云劍》等。皮影傳統(tǒng)劇本的文學結構為人物出場有上場“詩”,下場“對”。其格律常用“七字句”、“十字錦”、“三趕七”、“五字賦”、“硬散”、“大金邊”、“小金邊”等。這些唱詞結構都是以對偶的上下句為其結構的基本單位,每段唱詞一般都是由若干對聲韻相同的上下句組成。唐山皮影以樂亭方言為基礎,以唱功見長,風格獨特,為板腔體;景迨接写蟀、二性板、三性板、散板以及平唱、花腔、凄涼調、悲調、游陰調、還陽調以及因特殊句式而得名的三趕七等各種腔調。
皮影的雕刻要經(jīng)過刮皮漿皮、拓樣雕刻、著色涂油、拼釘裝桿幾個步驟。刀口和上色是最能體現(xiàn)雕刻藝人水平的地方。人物造型分為生、小、大、鬢、丑等。
唐山皮影的劇目內容是深層剖析當?shù)厣鐣袼酌耧L、宗教心理的重要材料。歷代唐山皮影藝人對唱腔表演、舞臺道具的材料和技藝的改良與創(chuàng)新從未間斷過,這些經(jīng)驗是今人和后人的寶貴財富。唐山皮影的傳承延續(xù)著口傳心授的方式,為文化傳承的方式方法提供了重要借鑒價值。唐山皮影的唱腔、音樂、表演、造型有著本地域特有的風格,受到國內外同行和觀眾的贊譽,具有很高的欣賞與研究價值。
現(xiàn)在,能夠進行皮影戲劇本創(chuàng)作的人不足10人,皮影藝人年齡偏大,找不到徒弟傳承,欣賞皮影藝術的人也越來越少。唐山皮影面臨著失傳的困境。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shù)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shù)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shù)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shù)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