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先生
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2010-01-19 15:58:59

在清代,一提起讀書做學問的事,文人學者們總是要說到明末清初的三位著名人物--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大家稱道他們的民族氣節(jié),更佩服他們在學術上超過一般人的高明見解,不約而同地稱他們是"三先生"。"三先生"都有著不平凡的動人經歷。這里主要講一講顧炎武的故事。
顧炎武,明萬歷四十一年(公元一六一三年)出生在江蘇昆山。學者們都叫他亭林先生,他的家族是江蘇有名的四大富戶之一,又是世代相傳的書香門第。從他的高祖到他父輩,祖孫五代都做過明朝的大官。顧炎武的養(yǎng)母王氏也出生在官宦人家,是一位有學識的婦女。她還沒結婚,丈夫就死了,后來抱養(yǎng)顧炎武為子,一心一意要把他培養(yǎng)成人。
顧炎武小的時候患過天花,病好以后,左眼略微有點斜視,相貌有點怪?墒撬麑W習非常勤奮。三歲的時候,王氏就親自教他讀《小學》。還給他講古代英雄的故事。十歲的時候,他開始跟隨祖父學孫子、吳子的兵法菱和《左傳》《國語》《戰(zhàn)國策》《史記》《資治通鑒》等書,十四歲就考中了秀才。
后來,他參加了明末有名的文學團體"復社"。從此,他的視野開闊了,開始關心國計民生的大事。明朝大政治家的文集和奏章文冊,他都仔細閱讀,切中要害的地方就立即摘錄下來。明朝滅亡以后,顧炎武接受了福王的招聘,到南京擔任兵部司務?墒,還不到一年,福王政權也滅亡了。顧炎武滿懷亡國之恨,回到家鄉(xiāng)組織義軍抗清。不久,清兵攻占昆山,顧炎武率義軍奮戰(zhàn)了四個晝夜,因為力量懸殊終于失敗了。王氏為國擔憂,粒米不進,絕食而死。她臨死前囑咐顧炎武說:"我雖是個婦人,也要以身殉國,你千萬不要當異族的臣子,不要忘記先祖的遺訓。那樣我死也瞑目了。"顧炎武牢記母訓,決心抗清到底。他又去和唐王政權聯(lián)系。這件事讓人告發(fā)了,顧炎武被清朝政府關進監(jiān)獄。多虧他的好朋友設法把他搭救出來。顧炎武在家里沒法呆,只好背井離鄉(xiāng),開始了旅居生涯。
當時,大多數(shù)知識分子參加抗清斗爭失敗以后,都躲到書齋里去了。顧炎武卻與眾不同。他雖然從小就愛讀書,養(yǎng)成了勤讀勤記的好習慣,但他更注意實際應用。他從明朝滅亡的慘痛教訓中,理解到必須要找出社會興亡的夫律。于是,他走上了一條別人未曾走過的深入社會調查研究的道路。
從四十五歲開始,顧炎武在北方各地來往奔波。他帶著兩匹馬,換著騎坐,還有兩匹騾子馱著必備的圖書。他先后游歷了山東、河北、山西、陜西。凡是名山大川,天險要塞,他都要親自登攀,詳細考察。到了像山海關、居庸關、古北口、薊州、昌黎這樣的戰(zhàn)略要地。他都請出當?shù)氐睦限r和退伍的老兵,向他們詳細詢問地形、地勢和風土人情。遇到和書本記載不一致的地方,他都反復勘對、校正書本上的錯誤。遇到古碑遺跡,他從來不肯放過,總是設法越過荊棘和野草,甚至手足并用,爬到碑前,擦去碑上的斑蘚青苔,仔細辨認誦讀。
經過長期的調查研究,顧炎武不但了解了歷史,更體會到了人民的疾苦,他提出,國家在注意邊防的同時,還要設法使邊境居民生活富裕,做到"務農積谷"、"守邊備塞"。
最可貴的是,顧炎武不是"紙上談兵",而是身體力行。他每到一處考察,凡是能辦到的?偸亲∠聛碛H自開墾荒地,種植五谷。然后,把地交給朋友或者學生們經營,自己又去別處考察。他看到北方豐富的水利資源被白白浪費,十分惋惜,就計劃把南方的水車、水碾、水磨引過來,還寫信邀請南方的朋友來邊塞一同實現(xiàn)這些計劃。
顧炎武性情耿直又謙虛好學,所以他每到一處,周圍人都喜歡和他在一起,互相請教,切磋琢磨。他的學問也更加廣博精深,很快成了聞名全國的學者。他在漂泊不定的旅居生涯中,完成了從青年時代起就開始的對治國安邦方略的研究,寫成了《天下郡國利病書》和《肇域志》。這兩部書不但是研究民生利弊的專著,而且是清初地志學上的重要著作。《肇域志》一百卷,專門論述地理形勢和山川要塞。《天下郡國利病書》一百二十卷,二百萬字,專門論述地方利弊和經濟的發(fā)展。凡是有關河流水道、農田水利、工礦資源、交通運輸、戶口田賦、兵防徭役等情況,他都做了詳細的記述。
顧炎武還是一個唯物主義的思想家。他認為宇宙是物質構成的,強調要從具體的事物中探求真理,反對主觀空想。他積極主張改革政治經濟。除此以外,顧炎武在音韻學、考據(jù)學、訓詁學(研究古代詞義的學科)、歷史學、文學等方面,都有獨到的見解和豐富的著述。
到了顧炎武晚年,清朝對待漢族知識分子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變化,年輕的康熙皇帝為了把漢族地主中的學者名流籠絡起來,下令讓各地薦舉著名學者。那時候,顧炎武已經是學術界的領袖人物了,薦舉他的人當然很多,可是都被他拒絕了。
不久之后,大學士熊賜履主修明主修明史,又寫信給顧炎武。顧炎武派他在北京的學生去對熊賜履說:"刀和繩都在這里,難道你非要逼死我不行嗎?"從此,再也沒有人敢打顧炎武的主意了。
顧炎武四十五歲離家出走,在外面整整漂泊了二十五年。到了晚年,他定居在陜西華陰縣,但仍然經常來往于河南、山西、陜西一帶講學。到了康熙二十一年(公元一六八二年),顧炎武旅經山西曲活時不幸患病,又吐又瀉。不久就與世長辭了,那時他已經年愈七十。
"三先生"中的另外兩位,黃宗羲和王夫之。和顧炎武一樣,都是進步的思想家和學者。都親身參加了抗擊清軍的斗爭。
黃宗羲是浙江余姚人。他最突出的貢獻是批判了封建君主專制。他大膽地直接批評皇帝專制造成了天下不安,使百姓遭殃,指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這在當時,是多么大膽和尖銳的批判!王夫之是湖南衡陽人。他是我國古代唯物主義思想的最大繼承者。他認為世界萬物都在不停地運動著,社會、自然也要不斷發(fā)展。這種充滿辯證法的思想,使他的成就大大超過了古人。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shù)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shù)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shù)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shù)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