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塘的傳統(tǒng)生活
來源:奧數(shù)網(wǎng) 2010-06-22 16:39:08

甩田火
喔啊油,喔啊油!
甩了田火好兆頭,
隔壁田里一蚌殼,
我家田里三石六。
喔啊油,喔啊油!
甩仔田火喝老酒,
喝了老酒爬墻頭,
要采隔壁院里紅石榴……
農(nóng)歷正月十五夜,是個奇怪的時間,城里人鬧花燈、張燈、提燈、迎燈、看燈。鬧燈是假,鬧情是真。燈影里有多少笑就有多少情。鬧燈是假,燈下相會才是真。有多少情男癡女,相識相逢、相戀在燈影里。
村落里沒有燈彩張掛,只有舉著用稻草扎成的火把在田野上奔走呼喊:“喔啊油、喔啊油……”美其名曰甩田火。
其實,甩田火是假,祈盼今年好收成是真,村落里唱田歌是假,與鄰家女子偷情是真……
難道這就是中國古村落得以繁衍相傳的古俗嗎?
田埂上的腳步丫印
水田的邊界線,泥土和草,長長的隆起。或許是水田的肋骨,那么細,那么狹,那么軟,彎彎的樣子,一根連著一根。一頭連著村落前的籬笆,一頭通向遠處的小河。
軟軟的田埂上,有許多看不清楚是誰的腳丫印。有一行深深的,負重在腳丫印,是男人挑著沉甸甸的稻禾,踩下的收獲符號。看得出來,深印里還透溢出長長的喘氣聲和竹扁擔“格吱、格吱”的叫聲。還有那腳趾上如葉脈的趾紋,竟是如此清晰。
有一行纖纖柔柔的腳丫印,小心翼翼的、含著三分羞澀的,是妹子的吧!它們像詩句一樣寫得斜斜的,行書似的印在田埂上,煞是好看!生怕踩塌了田埂似的,在秋雨連綿綿的田野里,這雙腳從田間跨上來,凍得冰冷冰冷的……
還有一雙,小小的,嫩嫩的腳丫也曾在上面印走。那是前面兩雙腳丫的支生,左右兩朵小花上,長著五個可愛的小花瓣。
一年年,一歲歲,三雙腳步丫印一直不斷地在田埂上印落著;一年年,一歲歲,田埂上的小草枯了又榮,榮了又枯……
牧牛呼聲
你小時候騎過牛嗎?你有過躺在牛背上眼望藍天,讓牛自在游走,嘴里嚼著甜香的草莖的那種感覺嗎?
還有,你和放牛娃們玩耍,牛走遠了,有沒有聽到他們亮起尖尖的童聲呼唱:啊來來……
水牛是江南水鄉(xiāng)農(nóng)家耕作的依靠,駕馭它耕地是大人的事,而牧牛的任務往往落到孩子們身上,也只有孩子們牧牛才會有似歌唱的呼聲。
牧牛是非常自在的,它一般在早晨牛工作之前,或者傍晚勞作之后,從田里歸來。
啊來來、啊來來,
天上飄云彩,
牛兒吃青草,
吾儂騎牛背……
牧牛也是非常無聊的,特童的身邊是常帶著一根自制的竹笛,胡吹些小調(diào)解悶。要是在晴朗的天氣里,放松一下老牛身上勞累的肌肉,悠悠自得地踐著嫩草,把一天的辛苦忘掉。
在飄逸的牧歌里,牧童和老牛之間的心靈是相通的,或許就在這一刻,老牛了懂得生命的意義。
水車 水車
水車,水車吱紐紐,
河水翻進龍溝溝,
今天的青苗明天的穗,
歲月隨著汗水流。
綠色的童年搖落了荷葉上的水珠,紅晴蜓卸走了古老的歌,不去思戀桃花的粉色,更不是苦苦哀求,只是惦記著小樹的落葉,和鄰家缸里的女兒紅米酒。
水車、水車吱紐紐,
老牛牽著木陀走,
相思太苦相思太累,
快讓風兒都吹走。
沉默的小河倒映著野薔薇的花影,婆娘們喊吃飯一聲一抬頭。祖祖輩輩平淡的故事,只有那水車轉了很久、很久、
水車、水車轉悠悠,
唱歌的人兒已出走,
離開了古老的村落,。
離開了鄉(xiāng)情的溫柔。
如今的水車在嘆息,或許只有它的聲音還能召喚離鄉(xiāng)人回頭……
讀書的種田人
耕亦樂、讀亦樂,耕讀兼得者更樂!
村落的繁衍,商賈的萌生,使村落變成了村鎮(zhèn)。然而它的運轉模式、文化的守制、淳樸的風情依然如舊。這里的人信奉“種田耕地萬萬年”的祖訓。
耕者,為稻糧謀,為衣食之始祖,立人之最根本也!滴下汗水換取大地的收獲天經(jīng)地義,社會之基礎也!但是種田不讀書,同耕作之牛又有何區(qū)別?種田人不讀書,就不會領會其耕作之樂!三國時期諸葛亮的詩文通曉天下,但他常懷念青年時的耕讀生活,回憶躬耕之樂。
耕田的人讀書,天下可安矣!
讀書能明其做人之理,安達于社會。讀書明理之樂乃人生之一極!
村落里以耕讀者受人尊敬,為人效模。
天下種田人之多幾乎布及每個角落,耕之余而讀書,讀之隙而耕作,相得益彰,兩樂并一樂。
躬耕之勞,運行于身,適于自然環(huán)境,乃生存這根本。讀書之勤,遂明事理于心,使人處事豁達袒然。
村落里的種田人都能讀書,其境界之高可想而知也!
搶轎
廟會的香火在古廟的誦禱聲中繚繞,受供奉的神垂目安坐,養(yǎng)足精神準備行街出巡。
神位出巡稱出會,是廟會的高潮,村落沿襲了不知多少代的風俗,村落里的寺廟供奉的只是地方上的神,每逢神的生日或村鎮(zhèn)上鬧病荒的時候總要請神出巡以驅(qū)邪惡習之氣。
神位是八人抬的大轎,出巡行街時有時會飛奔,這就是搶轎,旨在搶出神的威風和神氣,把鎮(zhèn)村上的邪氣斬除驅(qū)盡。
搶轎人個個都是力大無比,奔跑飛速。在八個大漢肩扛轎子奔跑搶轎的同時,還有第九個人更是身手不凡,他擎舉黃羅蓋大傘腳踩在轎椅上,急轉黃傘,口中大聲呼喊,更是威武無比。夾著十六只大腳急迫的著地聲,竟有排山倒海之勢。
搶轎人在抬神出巡之前,會喝一種上一年配制的米酒。在地下埋了一年的陳酒就在搶轎前挖起,一觸摸酒壇,涼得透骨!那是用冬天里的冰雪夾著鹽埋在它的周圍,再蓋上濕漉漉的稻草,埋進深深的泥潭。
搶轎人在抬轎前總是要喝一大碗搶轎酒的,酒的溫度很低,酒勁發(fā)作慢。酒一下肚子會冷靜下來,而奔跑時酒勁頓起,先抑后揚,發(fā)力于身體手足,根本不覺疲乏。
今人的冰塊加酒是遠遠不能相比的……
春臺戲
魯迅先生所描述過的社戲,道出了浙江紹興農(nóng)村對戲劇的偏好。
在這里的古村落里,人們把它叫做春臺戲。望文生義應是春天里搭建臺演戲。其實,演戲不僅在春天,一年四季都有。春臺,即是眺望遠處之所,杜子美先生有詩云:
楚岸收新雨,春臺引細風。
站有高處看戲,俗稱看春臺戲。
村落里看春臺戲是不要錢的,它在露天觀看。古時的戲臺搭在廟宇之中,戲臺面對殿上神座,在樂神的同時,百姓同樂看戲。
村里有廟會,或逢大戶人家喜事,即出錢請戲班子演戲,普通人家看戲是不須付錢的,古俗看戲前還要看戲子。自有一些好色之人在開演前早早來到戲班子化妝之地,打聽演員姓名。如有紅角來村,更要興師動眾,出錢的東家更要宴請角兒。
原來,追星之風自古有之。
斗歌
用藍底的花頭巾裹住的,在田野里飄落了數(shù)百年的田歌,唱盡了村落里的風流軼事。生活是個萬花筒,也永遠是田歌所唱的內(nèi)容。
村落里的歌手們個個都是銀鈴嗓,清清亮亮的聲音在田野上飛來,猶如給大自然抹上一筆人性的風采。
好事的大人先生們對民間的風情俚曲情有獨鐘,而且有遠近的相比試的喜好,從中取樂。于是,就鼓動附近村落相互對歌,斗歌。
對歌為友誼賽,以情為重,有男女間通過歌唱來傾訴、或調(diào)情,甚至罵人和數(shù)落人的無奇不有,結果是智者為上。
斗歌就不同了,它有勝負,有德高望重的人做裁判,勝者榮耀,負都民不是沒有光彩。
有這樣的一個故事:兩個村落里各出了一個田歌高手,能看到什么樣唱什么,兩人又同時愛 了一位漂亮姑娘。經(jīng)人協(xié)調(diào),定在名為扁擔圩的地方斗歌,敗者自動退出情場角逐。
不料那姑娘更是個高手,在他們斗歌前,一連唱幾首歌就難倒了他們。兩人即含羞造退,自慚不如。
這種一對一的文化的較量,智慧的較量,應是人們以及社會前進的動力,為什么會消逝呢?
手龍舞
正月正,調(diào)龍燈,
小街小弄鬧盈盈,
鑼鼓聲聲敲,
秧歌滿街行,
龍燈龍燈上下舞,
年年歲歲風調(diào)雨順……
右手執(zhí)龍頭,左手擎龍尾,身穿功夫報,黑靴腳上蹬。調(diào)龍的阿哥多神氣,多英俊,色去了路邊看燈的姑娘、小媳婦的魂。
上下翻騰,左右打旋,十多條小龍在古老的石板路上此起彼伏鬧猛異常,引來了一片片喝彩聲。
京城里的皇帝穿龍袍坐龍亭,
村落中的老百姓看龍燈舞手龍。
龍,為子虛烏有的動物,為人們的意想所拼湊起來的動物,為何能成為中國人所崇拜的圖騰?這只是說明中國人歷來是理想主義者。
龍,嚴肅的、令人生畏的形象讓人不敢接近。
龍,又是浪漫的,手龍舞僅是許多龍舞中的一種。龍又是管水的神,又讓才能百姓感覺親切。古村落里,如果遇到大旱,就要把龍王爺抬出來暴曬,還要進行龍舞表演、競賽。
手龍舞是古代祭祀悅于神的巫舞,后來又發(fā)展為龍燈,再發(fā)展成為群舞……
灶與灶王爺
里鑊燒飯,外鑊炒菜,中間小小的軋鑊燒水。江南村落里每家的灶大多為此樣子。
灶身連著煙囪,一直升出屋頂。灶身上畫的萬年青十分顯眼,灶邊畫著一朵朵月季花。
灶的地方稱灶間,就是廚房沒,是一家最熱氣騰騰的地方。民以食為天的中國人,在這樣的生活重地,一定得有請神靈守護,這就有了灶王爺。灶王爺又稱灶君或灶君菩薩。人們對灶王爺是十分敬重的,但灶君是位君子,他非常體恤子民。
農(nóng)歷的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獻灶日。往日的灶間是兼洗澡的地方,在灶君面前常赤裸身體,對他有所不恭,因此要獻赤裸灶。要給灶君菩薩吃湯圓,讓他不吱聲。
灶君菩薩的行頭極簡單,一張彩印他像的紙包一塊木頭,就可以放在灶上的專座位置,稍微講究一點的用一座小小的木轎讓他上座。每到年底,他要上天向玉帝匯報一年的工作。家家戶戶在頻頻行禮中將灶君焚燒,稱為送灶。再在年初請進新的灶君。
賴學狗,躲灶口,
一躲躲到年夜頭,
只得吃塊糖糕頭。
——兒歌
土地廟
奇古奇,奇古奇,
燒香賣土地,
土地公公跌落牛屎里,
三日三夜爬不起……
——村落里的童謠
信仰是由選擇的,而寄托只是希望神或什么冥冥中的力量來幫助。
村落里的村民,現(xiàn)實得讓你吃驚,他們靠天靠地。自古就是齋天之舉,對土地的崇敬那更是出于內(nèi)心。土地神的名字就直呼為土地,小孩子們稱“土地公公”。村落里外,乃至田間的小廟,只有一平方米的類似神龕的廟屋到處可見,都是土地廟。土地神的級別雖低,但他管轄的范圍可大著哩!
城里城隍廟,城外土地廟。
其實,城隍也是管土地的神,只是范圍小多了,只管城墻以內(nèi)的土地。
人們對土地神由崇拜到寄托,是一種心理上的自慰,使苦難生活中的希望。農(nóng)民,誰能真正幫得了他們呢?誰能使他們的依靠呢?只有與土地同名的土地神了。然而,原本虛無的土地神他有用嗎?聽聽村落的童謠就知道了。
哭嫁
或許是數(shù)千年的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轉換階段的遺風!是女性在母系社會對特權失落的一種悲歌!
在娘家的自在任性將要被丈夫的支配管束所代替,在娘家的地位將以侍候丈夫而下降,確實有可悲之處。
或許是女性天生的對家的依戀,對父母的貼心,一旦離開,且要與不熟識的男人相伴終身,一種未知苦樂的茫然,也確實有可悲之處。
女人的眼淚女人的歌。
水鄉(xiāng)人娶親不用轎子要坐船。由南方搖著迎親船吹吹打打到女家,然后女方把新娘及嫁妝送上船,搖回男方。只要新娘踏上船,就算男家的人了。
在出娘家門、上親船時,新娘必須哭。不哭為不孝?蘼晭е胤揭粽{(diào),如同歌唱,而哭唱歌詞的內(nèi)容很豐富。
哭嫁時許多人圍著,從哭詞中品味新娘對娘家父母的感情,可以品味新娘的聰穎與否……
魚鷹
人在水中是抓不到魚的,因為人的身體與魚相比太龐大了,太笨拙了。
魚鷹,其實它不是鷹,鷹式在天空中展翅的飛禽,魚鷹只是能在水中游泳而已。
養(yǎng)雞魚鷹的人當然把魚鷹看作生計的來源靠山,用它們最喜歡的食料喂它們。然而又把它們看作自己的奴隸。
每只魚鷹的項頸上都系有一根繩子,魚鷹抓到了大魚就吞不下去,只有微細的小蝦可以咽下,但它們從來不抓小魚小蝦。
只有在畫家的筆下,魚鷹才是水墨淋漓的英雄。
它們在水中潛行抓魚時,會發(fā)出咕咕的歡叫聲,興奮地追逐它們的獵物。
一斤以上的魚抓住了,奴隸主或許會給點什么,但魚鷹是不屑一顧的。它們只是把抓魚當成了一種取樂的過程,吃到吃不到魚反而是在其次了。
傍晚時分,魚鷹船靠岸,村落里的女人們圍了上來,一下子買走了所有的魚。
當主人在數(shù)錢的時候,魚鷹們在船上展開雙翅,讓羽毛上的水分趕快蒸發(fā)。
小船在夕陽的波光里滑行,它們縮著脖子,等待著回家的晚餐……
漁家女
劃著破舊的漁船,風里浪里總是向前。
補了再補的漁網(wǎng),打撈的盡是無限惆悵。
命運注定她的父母,還有生在漁船上的她,畢生離開土地,整日整夜在波浪里生活,在波浪里成長,在波浪里懂得了人生的苦難和不能言語的辛酸。
魚兒太小沒,不忍起網(wǎng)又放回水去,兩手空空又如何面對漸漸老去的爹娘。打漁人家的女兒,漂泊的命,游蕩的魂,長得再美,村落的男人也看不上。
打魚人家的女兒,卻如水一樣的溫柔,如魚一樣的善良;如水一樣的明凈,如菩薩一樣的好心腸。
月亮從烏去里鉆出來,圓圓的臉蛋照映在水面,漁船停泊村落里的港灣。
突然,悠悠忽忽的漁歌聲飛呀,只有月亮在傾心聽唱。
月亮下的河水泛銀光,漁家女的歌聲好凄涼,此生只有一個心愿:哪一位小伙子愿上船做女婿,伺候他一輩子也心甘。
蠶花娘娘
春風吹醒了田野,
桑芽綴出新綠,
蠶子里的春液在萌動,
生命,在春意里蘊釀。
在桑田的盡頭,小河的岸邊,有一座蠶花娘娘廟。廟中的蠶花娘娘又被恭稱為蠶王菩薩。一張圓圓的鵝蛋臉,白凈的臉上有一雙慈祥的眼睛,長年注視著向她供奉的養(yǎng)蠶女,注視著門外一望無際的桑田。
人們把去年的蠶絲染上顏色,做成多多蠶云,放在蠶花娘娘前的恭桌上。前來祈求蠶王菩薩保佑,預禱蠶繭豐收的人,會把一朵朵蠶花帶到家。
這蠶花就是娘娘的眼睛和她的神威。養(yǎng)蠶女們把蠶花插在蠶房,娘娘就能看著寶寶,從蠶子中破殼而出,看著寶寶們吃桑葉,一天天長大、失眠、二眠、三眠,直至上山結繭。
在養(yǎng)蠶女困乏的時候,只要娘娘的蠶花在,什么事情都不會發(fā)生,平平安安。
平時關著的蠶花娘娘廟香火很少,這是因為在養(yǎng)蠶時節(jié)太操勞,暫時休息,準備來年再被打擾……
繡女
紅線短,綠線長,紅紅綠綠繡春光晶晶亮。
繡架圓,繡架長,千針萬針繡出百花爭艷。
姑娘從小學繡花,一根絲線劈成十八瓣。傳統(tǒng)的手藝一代代相傳,為人繡袍、繡巾、繡衣衫,熬白了頭發(fā),熬枯了雙眼。
小繡女今年十八歲,心中只有一個小心愿:為自己繡個荷包送給心上人,希望他能珍藏,能喜歡。不要見了面說好,轉過身去就把荷包扔一邊。
繡花就得一針針實打?qū)崳C女盼的也是實心實意的男子漢。盡管他在外忙又累,回家有熱菜熱飯還有繡女的熱心腸。
上針短,下針長,長長短短繡出了深藏的心思,短短長長把他的魂兒牽。
嗨,就繡一出戲文孔雀東南飛。
軋蠶花
春蠶子喲黑黝黝,密密麻麻的一圈圈。姑娘媳婦們把它們揣在胸襟里。
在明媚的陽光里,踏著綴青的田岸,一路嬉笑來到村落的鬧市小街上。
今日軋蠶花,一年只有一天,阿天與五姑娘約在小街見面。
只有這一天,村落里的女人最開放,挑逗著男人來摸胸懷里的蠶子。只有男人的手碰到了乳胸前的蠶子,蠶子的春溢萌動,蠶寶寶才會壯實。這就是祖宗留下的風流之俗,讓后人也從中領悟人生的美麗……
五姑娘和大家一起唱起了歌:
年年歲歲養(yǎng)寶寶,
歲歲年年都祈禱,
吃了蠶花糕,
唱起蠶花謠,
知心的人兒快過來,
碰一碰,靠一靠,
明年再養(yǎng)好寶寶……
徐阿天心花怒放,把手伸向五姑娘……
然而這一切給她的嫂子看見了……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shù)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shù)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shù)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shù)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