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為"小升初"煩惱的媽媽:要不要冒險跨區(qū)擇校
來源:堵力 文章作者:中國青年報 2014-09-03 11:13:04

編輯老師:
我的孩子開學上六年級,馬上面臨“小升初”了。全家人都坐臥不寧。
我家所屬學區(qū),有兩所區(qū)里名聲不錯的中學,還有一所學校據說很差。與我家相隔兩條馬路只需10分鐘路程,就有一所市重點中學,最近兩年名聲大噪,它卻不是我們區(qū)的學校。
有人說能幫我把孩子運作進市重點,要幾十萬元。也有人說能幫孩子進離我家很遠的一所好中學,花費就少很多了。但這些關系都七拐八拐,我也怕受騙。如果聽天由命等著電腦派位,又怕進了最差的學校,不知該怎么好,還是干脆就進國際學校?希望貴報能幫我指條明路。
一名為“小升初”煩惱的媽媽
今年為均衡教育資源,各地都下達了一系列禁令,擇校特別是跨區(qū)擇校幾乎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是,這一改變讓家長們心里沒底了,生怕自家孩子進入了最差的中學。而各種關系各種權力也在為此而動,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嚴格了一年,他們還能堅守第二年第三年?總希望有政策漏洞可鉆。
但今年血的教訓告訴家長,關系、權力也不是那么可靠的。很多人拍了胸脯拿了好處,最后還是沒辦成。孩子經不起耽誤。如果不能相信關系權力了,我們能否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對一所學校的研究、分析考察能力?
有一本書值得推薦,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剛剛出版的《中小學管理評價》。該書本來是寫給專家、督學看的,旨在填補學校管理評價的空白,為各級政府管好教育、社會第三方評價教育提供參照。國家總督學顧問陶西平說,“盡管我們國家已經建立了一整套教育督導制度和督學隊伍,但是,由于各督學對于學校教育管理的相關問題的認識不盡一致,對于督導依據的把握每個人的理解也不盡相同,這既影響了督導工作的水平,也影響了督導的系統(tǒng)性、整體性和科學性。”因此,提升教育評價的專業(yè)能力,統(tǒng)一評估標準,便成為一件重要而迫切的工作。
雖說是給教育界專業(yè)人士用的,但其實這些標準、體系也給家長考察學校評價學校提供了辦法和依據。
一所學校的好壞,不是外表就能反映出來的,不是有大操場塑膠跑道、豪華教學樓就是好學校,學校的軟件怎么樣往往更重要,也更需家長深入了解。
學校是否依法依規(guī)辦學,管理方式是否完善,是否堅持素質教育,教學理念是否先進、教學質量是否過關——決定了這所學校的辦學水平。這本共計30余萬字的書提供了一套科學、專業(yè),兼具指導性和操作性的教育評價體系。
值得注意的是,本書的主編是教育部部長袁貴仁。近些年以袁貴仁名義出版的書籍可謂少之又少。他9年的中學語文教師經歷,或許讓他對基礎教育評價體系的建立完善格外重視。
他鼓勵自主辦學,希望通過此書“引導學生、家長和社會公眾建立多元化學校監(jiān)督、指導、評價體系,對學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學質量進行動態(tài)監(jiān)管與評價”。不可否認,這將是一種導向,本書很有可能成為中小學辦學的指揮棒。
該書為了便于社會、家長熟悉中小學校的辦學規(guī)律,了解和掌握評價中小學教育的基本方法,更有效地發(fā)揮社會評價的作用,文章淺顯易懂,沒有晦澀的學術性語言,也沒有政策文件的簡單堆砌,而是將政策語言進行轉化,穿插了大量鮮活生動的案例,增加了內容的可讀性,提高了讀者的閱讀興趣。正因如此,《中小學校管理評價》能夠滿足不同閱讀對象在中小學教育評價工作中的實際需求,成為大家的學習指南和操作手冊。
《中小學校管理評價》涉及校務管理、學生管理、課程教學管理、教師管理、教育資源管理、安全管理六大領域。
這些看似宏觀的大條目下,都有具體解讀和鮮活案例。比如,看一個學校有沒有辦學思想,有幾條什么標準;然后還要看校長有沒有將辦學思想落到實處,又有案例。案例之后還有逐條評析。再比如,學生管理。有學校推出了“新三好”,本書就會在這個案例評析中,細談這種育人模式好在哪里,對中國傳統(tǒng)的育人觀如何傳承的具體指導。最后還在學生自我教育中,舉了上海盧灣高級中學智能機器人愛好者協(xié)會的例子。在肯定校園社團在素質教育中作用的同時,書中也針對學校如何組織和指導進行了點評。
對于大多數家長來說,教育政策和相關文件卷帙浩繁,很難做到各份文件均了然于胸。大家研究起來會感到很麻煩,而有一本匯總相關文件且能用輕松明了的文字匯聚權威評價體系的書籍,正可幫助家長整體地把握政策延續(xù)性,避免對文件和一些個案事件的片面理解。
大家知道,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是有限的,這個世界上不存在絕對的公平,但好的環(huán)境是可以慢慢營造和改變的。具體到給本版編輯寫信的這位家長,是砸錢托關系到市重點,還是就近入學到一所一般學校,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沒有人能讓你聽天由命。
這是一場成本價值比的測算,更有賭博的成分。依靠了別人,就不排除會竹籃打水一場空。
但有一點,以前的中考成績不能說明一切,教學硬件不能說明一切,有時候差一點的學校在推進教學改革的時候更有動力。校長是否有能力有方法?是不是做了表面文章?工作成效如何?通過《中小學校管理評價》的提示,逐條對照,詢問這所學校的家長學生,我們就可以粗略掌握學校的水平。
也許,遙遠的市重點,昂貴的人情禮,費盡心力的跨區(qū)擇校,不如自己就近去發(fā)現一所好學校,或者通過與老師校長的互動努力,將這所學校的環(huán)境與內涵盡可能地改變?赡,這樣來得更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