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shù)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 正文
2016-11-10 11:34:16 下載試卷 標簽:三年級 語文教案
【名言啟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中國)清代學者陳憲章【理念陳述】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他在2500多年前就揭示出“學而不思則罔”的道理。我國著名數(shù)學家華羅庚也說:“獨立思考能力是科學研究和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一項必備才能。在歷史上任何一個較重要的科學上的創(chuàng)造和發(fā)明,都是和創(chuàng)造發(fā)明者的獨立地深入地看問題的方法分不開的。”可見,學會思考,善于思考才是真正的學習,學習不僅是接受,更在于思索。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思想啟迪。同時,《新課標》還指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明代理學家朱熹也說過:“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教師要有膽識地引導學生,“不唯書”,“不唯師”,大膽質(zhì)疑,尋求真正的理解?梢赃@樣說,質(zhì)疑是激發(fā)學生內(nèi)驅(qū)力、挖掘潛在智能、增長知識的良方。
【片段呈現(xiàn)】
在學習《找駱駝》這篇課文時,當我講到“至于駱駝到底往哪里去了,應該順著它的腳印去找”時,學生提出了疑問:“為什么一定要沿著駱駝的腳印去找?還可以根據(jù)駱駝啃過的牙齒印或駱駝留下的米和蜜去找?”話剛一說完,馬上就有學生附和著說:“是呀,是呀,為什么一定要沿著駱駝的腳印去找呢?”面對學生的提問,我首先肯定了他的愛思考,也并不急著去解答,而是順著他的話尾說:“是呀,我也覺得奇怪呀,為什么不按其他的特征去找,而要沿著腳印去找呢?”要不,我們來討論一下吧,把你的高見說出來,交流一下,看看誰的思維更嚴密一些,好嗎?
學生們勁頭很足,摩拳擦掌的,四人一組熱烈地討論起來。通過大家的討論,得出了如下結(jié)論:
生1:根據(jù)牙齒印去找是不行的。因為沙漠里的樹本身就不是很多,時有時無的,很快會迷失方向,再說,就算一路上能有樹,等到駱駝吃飽了,它就不會再吃樹葉了,所以這個辦法是行不通的。
生2:假如是根據(jù)米和蜜去找也是不行的。因為這個口袋已經(jīng)破了,這么一直流的話,很快里面的米和蜜就會流光了,那樣駱駝也找不到的,另外沙漠里還會有大風吹來,說不定還會把米和蜜吹走的,或者把它們遮住了,還有還會引來天上的小鳥把米和蜜吃掉,所以也是不行的。
生3:沿著駱駝的腳印去找就一定能找到了,因為沙漠里都是沙子,只要人或動物經(jīng)過那里,那里就會留下腳印的,那么駱駝走道哪腳印就會到哪,所以沿著腳印找就一定能找到的。
聽著學生們的高見,我由衷地為他們高興,為他們的聰明,更為他們的細心。他們是那樣的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同時又善于解決問題,因為期間我沒有作很多的引導,這一結(jié)果的得出完全依靠他們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以及課外收集到的資料和豐富的課外知識。
【案例分析】
《找駱駝》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有趣的故事,一位老人雖然沒有見過商人丟失的那只駱駝,卻根據(jù)觀察到的現(xiàn)象準確判斷出駱駝的特征,指點商人找回了駱駝。課文以“找駱駝”為線索進行敘述,采用了懸念手法。選編這篇課文的主要意圖是,引導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chǔ)上,體會到在學習和生活中既要仔細觀察,又要善于思考。
勒內(nèi)·笛卡爾(著名的法國科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我思故我在。”“思維永遠是由問題開始的。”學習也是這樣,“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只要我們轉(zhuǎn)變教育觀念,給學生留下時間、空間和機會,放手讓學生大膽地去想、去看、去說、去懷疑……既教給學習方法,又教給獲取知識的途徑,就能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意識。
我想我們要把課堂還給學生,也許讓學生自己來解決問題也是一種不錯的嘗試。通過這樣的推理、猜測,使學生的思維更為發(fā)散,思考問題更加全面,這時再次向?qū)W生提出:在生活中我們不僅要做個有心人,善于發(fā)現(xiàn)、觀察,更要勤于動腦,會思考的人才是真正的聰明人。就像美國著名畫家諾曼·洛克威爾說的那樣:“真知灼見,首先來自多思善疑。”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guān)注奧數(shù)網(wǎng)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guān)注中考網(wǎng)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