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萬花筒:晚清軍銜制
來源:奧數(shù)網(wǎng) 2017-08-17 08:48:22

軍事萬花筒:晚清軍銜制
軍銜制度在中國已有近百年歷史。20世紀初,晚清軍隊引入世界通用的軍銜制度。以后,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北洋政府和國民黨政府幾個時期實行的軍銜制度,基本上都是在清末軍銜制度基礎上的發(fā)展和沿革。
清朝在滅亡前,用了六年的時間才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軍銜體系。
當時,清王朝的腐敗無能和清軍戰(zhàn)斗力的脆弱,在面對列強的戰(zhàn)爭中已暴露無遺。一些大臣、督撫紛紛上書,條陳時務,要求清廷迅速建立一支新式武裝。清朝皇室也痛感中國兵制過于陳舊,已不合時宜。為了維持自己搖搖欲墜的統(tǒng)治,必須改革兵制。于是采納眾議,決定效法西洋,訓練一支新式陸軍,以取代舊式綠營軍隊。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清政府任命袁世凱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負責編練新軍。
清朝的新軍,在編制、裝備和操法上,完全仿效西方,而在人事制度上,基本上還是采用過去綠營制的一套老辦法。在編練新軍過程中,遇到許多矛盾,對推行新制障礙重重。因此,清政府進一步采取改革措施,繼續(xù)在所有方面進行改革,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移植西歐式軍銜制,試圖通過軍銜制度來改變當時“重文輕武”的流弊,振奮士氣,提高軍隊的社會地位,改變官職與官銜之間嚴重失調的狀況;改革官兵制服與識別標志,既整肅軍容,亦適應操戰(zhàn);實行國際上大體統(tǒng)一的銜級制度,以利于國際交往。
清政府從1904年開始,通過頒布實施一系列的章程制度,逐步推行西歐式軍銜制。1904年12月,清政府練兵處會同兵部向朝廷奏準《另定新軍官制事宜》,建議“參仿八旗官員之秩序,旁采各國軍營之規(guī)章”,按照西方軍官軍銜的三等九級制,取代舊的官階制度,建立新軍的階位品級體制,軍官“區(qū)為三等,析為九級”。
1905年3月,練兵處、兵部設計出軍官軍服和軍銜標志的第一個圖案式樣。8月,練兵處提出軍官授銜的標準、條件、程序和要求。12月經(jīng)清政府批準,陸軍軍官開始按新官制評定等級,從而形成了我國最早的軍銜等級:
上等第一級,正都統(tǒng);
上等第二級,副都統(tǒng);
上等第三級,協(xié)都統(tǒng);
中等第一級,正參領;
中等第二級,副參領;
中等第三級,協(xié)參領;
次等第一級,正軍校;
次等第二級,副軍校;
次等第三級,協(xié)軍校;
1909年11月,軍咨處又奏請朝廷在軍階第一等第一級內正都統(tǒng)之上增設“大將軍”、“將軍”兩銜,與正都統(tǒng)同為上等第一級;設立軍士銜三級,即上士、中士、下士;在軍官和軍士之間增設“額外軍官”銜一級。
1910年12月,陸軍部對軍銜授予及晉升年限、軍官職務任免、最高服役年齡、軍官考績辦法等,都作了詳盡規(guī)定。如規(guī)定各級官佐的最高服役年齡為:正都統(tǒng),65歲;副都統(tǒng),62歲;協(xié)都統(tǒng),58歲;正參領,55歲;副參領,52歲;協(xié)參領,50歲;正軍校,48歲;副軍校45歲;協(xié)軍校45歲。又規(guī)定,凡正都統(tǒng)榮獲大將軍、將軍稱號者,不受上述年齡限制。這一章程可視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軍官服役條例。
不難看出,如按現(xiàn)在的軍銜稱謂,晚清的“都統(tǒng)”對應將官,“參領”對應校官,“軍校”對應尉官;“正”、“副”、“協(xié)”分別對應上、中、少各級。從“正都統(tǒng)”至“協(xié)軍校”這九級,分別對應上將、中將、少將、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大將軍”、“將軍”和“正都統(tǒng)”同為一級,是榮譽軍銜,相當于有些國家的元帥。“額外軍官”就是準尉。士兵軍銜稱謂與現(xiàn)在基本相同。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shù)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shù)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shù)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shù)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