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寓言故事及意義《墻上的洞》
來源:網(wǎng)絡資源 文章作者:奧數(shù)網(wǎng)整理 2018-03-19 13:37:51

《墻上的洞》是美國哈佛大學名譽教授程介明先生講的一個故事。
故事發(fā)生在印度新德里的一條窮人街上。窮人街的孩子沒有錢,不能進學校讀書,整天在街上游逛。試驗者為了探明窮人孩子是否有學習欲望和學習能力,便在墻上開了一個小洞,洞的大小正好能嵌進一臺電腦,洞的高度和孩子的身高差不多。孩子只有觸摸,就可以上網(wǎng),但必須用英文。這一裝置給孩子帶來了極大的新奇感,大家圍攏在一起討論起來,有的還動起了手。一個星期過去了,有少數(shù)幾個人觸摸到了門道。兩個星期過去了,不少孩子初步學會了用英文上網(wǎng)。三個星期過去了,窮人街上的孩子,你幫我,我?guī)湍悖瑤缀醵紩糜⑽纳暇W(wǎng)了。
故事后面有三個問題:他們在學校嗎?回答當然是否定的。他們在接受教育嗎?回答是“不知道”。他們在學習嗎?回答:“是的,他們在學習。”
故事簡單、淺近、普通,但含義深刻。故事生動地告訴我們:孩子有學習的天性,他們渴望學習,關鍵是激發(fā)和保持他們學習的欲望和熱情;學習是自己的一種建構,建構的基礎是已有的經驗,建構需要支持性的環(huán)境和條件,建構的特征是發(fā)生變化;有教師在旁邊可能是一種學習,也可能不是一種學習,教師不在旁邊,倒可能是一種學習。“墻上的洞”就是要幫助孩子找到高速公路的入口。
對于課堂教學,美國哈佛大學有一個絕妙的隱喻:“到哈佛學習,就像是很快幫助我找到了高速公路的入口處。”其實,這個故事也是一個隱喻。它和“高速公路的入口處”一起,揭示了教學的幾個基本要義。第一,學生的學習就是在路上行走,但只有在高速公路上才能走得順暢,也才會很快到達目的地;第二,要走上高速公路,必須先找到入口處,而找到入口處是學生在教師幫助下的結果;第三,尋找高速公路入口處是一種探究、發(fā)現(xiàn)、辨別方向和選擇的過程,需要能力和合適的方式;第四,學習終究是學生自己的事,教師的任務在于和學生找到入口處,及幫助學生打好基礎,讓學生有“帶得走的東西”,如此等等?傊,概括起來,這一隱喻揭示了教學的核心問題,即是學生主動學習和學會學習。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shù)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shù)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shù)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shù)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