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精品一区,蜜桃六月天综合网,欧美99,草草影院ccyycom

奧數(shù)網(wǎng)
全國站
您現(xiàn)在的位置:奧數(shù) > 趣味樂園 > 國學(xué)文化 > 正文

國學(xué)漫談:法家眼中的以人為本

來源:網(wǎng)絡(luò)資源 文章作者:奧數(shù)網(wǎng)整理 2018-05-02 10:57:29

智能內(nèi)容

  “以人為本”四個字家喻戶曉。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儒家論述這種思想的文章比較多,而法家的相關(guān)論述似乎很少。其實,法家思想中也有以人為本的內(nèi)容。

  《管子·霸言》篇曰:“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治則國固,本亂則國危”。這表明,“王”“霸”“霸王”等概念,在春秋時期就提出來了。戰(zhàn)國時期,“霸王”作為褒義詞使用得很普遍。孔、墨對“霸”基本上是肯定的?鬃诱f:“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在孔子眼里,“王”與“霸”沒有明顯的對立,但“霸”指諸侯扮演了“王”的角色,比“王”稍遜一等。其后,“王”與“霸”分化為不同的政治路線。商鞅游說秦孝公,就明確分出帝道、王道與霸道,王道行禮,霸道行法。孟子把“王”與“霸”視為對立的政治路線,認為“霸”是對“王”的破壞與否定;“以力假仁者霸”,即行霸道者將講仁義作為招牌和旗幟,實質(zhì)上是用武力說話。在董仲舒以后,“王”與“霸”對立成為儒家的主流觀念。

  法家則在很大程度上認為“王”與“霸”相通,霸王之道的目的是“爭人”!豆茏·正世》中說:“夫爭天下者,必先爭人。明大數(shù)者得人,審小計者失人。得天下之眾者王,得其半者霸。”這里雖區(qū)分了“王”與“霸”,但兩者不是對立的,而是等次關(guān)系。“爭人”需要以利為紐帶,讓百姓獲得切實利益;反之,不考慮民利,一味盤剝,只會引起百姓的逆反。說到利,最重要的是賦役問題。法家明確提出“度量”概念,并用“度量”關(guān)系去分析和說明政治的治亂。韓非子提出“論其稅賦以均貧富”!墩馈菲晚n非子都把“度”“度量”稱為“齊”。所謂“齊”,就是既不能“急”,也不能“緩”,要適中。這與孔子所說的“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意思基本相同。

  愛民、利民、惠民、富民,這是儒家和法家都認可的主張。法家主張凡事要依法行事、一斷于法,把法作為察言、觀行、考功、任事的準(zhǔn)繩;并從不同方面說明法是固定化的程序,是從個別事物中抽象出來的關(guān)于事物的一般、普遍的規(guī)定,因此又將法稱為事之“常”。同時,法家有很多關(guān)于君主高于法的論述!豆茏·君臣上》說:“主畫之,相守之;相畫之,官守之;官畫之,民役之。”所以從根本上說,法家所謂法治其實是人治;法家所認定的是等級法,沒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義。

  法家論述以人為本,根本目的是“用民”。《管子·法法》中說:“計上之所以愛民者,為用之愛之也。”《商君書·算地》說得更直白:“夫治國者,能盡地力而致民死者,名與利交至。”也就是說,治國者講愛民、利民等不過是手段,目的在于用民。法家是“力”的謳歌者,當(dāng)時是拼“力”的時代。一個國家進不能攻、退不能守,即使有賢明君主,也不能不屈服于強國。力量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藏于民間。君主用賞罰的目的就在于利用民力。其實孔子倡言道德,也是為了使民,正如他所說的:“惠則足以使人。”在使人這點上,儒法有相通之處。我們今天講以人為本,可以批判吸收法家愛民、利民的思想,但一定要摒棄其中包含的使民、用民的功利思想。(劉澤華 作者為南開大學(xué)榮譽教授)

廣告合作請加微信:17310823356

京ICP備09042963號-15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802027854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6762110 舉報郵箱:wzjubao@tal.com

奧數(shù)版權(quán)所有Copyright2005-2021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