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漫談:“禮”之傳統(tǒng)應在家風中承襲
來源:網(wǎng)絡資源 文章作者:奧數(shù)網(wǎng)整理 2018-05-24 13:35:38

中華民族尚“禮”。“禮”,是先賢們提倡的觀念經(jīng)兩千多年的被選擇、被認同后,鑄成的民族性格。
孔子提出“克己復禮”,認為禮是人類社會走向文明進步的必由之路!抖Y記》中有這樣幾段話:“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是以圣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于禽獸。”“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意即為,人之所以為人,區(qū)別于鳥獸,是因為懂得“禮義”。
“禮”,對于個人而言,是規(guī)定品德修養(yǎng)、行為舉止的具體要求;對于社會而言,是規(guī)范社會秩序、人際關系的具體約束。“克己復禮”,就是要人克制自己的私欲,用公認的道德規(guī)范來要求自己,回到禮義的規(guī)范中去。東方儒學講求“吾日三省吾身”“知恥近乎勇”。馬克·吐溫說,只有人是知道臉紅的動物。諸如羞恥、尷尬之情,是“克己復禮”的心理基礎。法律可以讓人不敢越矩,制度可以讓人不能越矩,只有“文化”,可以讓人不愿越矩。
家風與家教,無形中培育著下一代的意志和品格。“禮”與“義”之內(nèi)涵,諸如“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是傳統(tǒng)家庭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在千年的傳襲與繼承中,具體化為“忠厚傳家遠,詩書濟世長”等銘文。
良好家風傳承,非通過訓詁等口頭方式傳承,更重要的是長輩的“身體力行”。西漢初年學者韓嬰《韓詩外傳》中記載有孟母“斷織”的故事:孟子小時不知努力學習,時常中斷自己的學業(yè)。孟母為教育他,有一次竟用刀將自己織機上將要織成的布割斷,從而使孟子感悟到“半途而廢”的道理。劉向《列女傳》亦有著名的“孟母三遷”故事。范仲淹之所以志在“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因為幼時母親告訴他,“不為良相,即為良醫(yī)”——良相可以治國安邦,良醫(yī)可以治病救人,一個人想要自己快樂,就必須讓別人先快樂。家教之重要性,還可以馬為喻。馬是一種社會性動物,但若把一匹幼馬從小單獨飼養(yǎng),長大之后才讓它進入馬群,由于它的社會性本能從未被后天誘導過,它就不懂得遵守規(guī)則,容易成為“害群之馬”。人同樣如此,兒童若是從小缺乏道德的啟蒙,他的善良本能就無法激發(fā),自私與冷漠的性格便難以抑制。
文化傳統(tǒng),是一個民族衍生的精神支柱。雖在時刻變動,但任何民族都不可能拋棄它的傳統(tǒng)而重新開始。中華傳統(tǒng)“禮”“義”之文化中所包含的人倫觀、自然觀、生命觀,都應當成為醞釀當下“家風”的珍貴的思想資源。(李庚其 作者系國學教育家、歷史學家)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shù)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shù)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shù)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shù)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