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shù)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五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 正文
2018-08-09 10:48:41 下載試卷 標簽:五年級語文 語文教案
語文S版五年級語文上冊《梅蘭芳》教案
教學目標:
。1)認讀10個生字,學會本課17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通過學習、理解課文,體會文中重點詞句、句子的含義。
讓學生了解梅蘭芳的愛國之情,并激發(fā)學生對梅蘭芳的尊敬以及熱愛中華民族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理解梅蘭芳其人以及他強烈的愛國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教學難點:
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理解重點句子所表達的深刻含義和思想感情。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情引趣,引導探究。
導語:今天我們來繼續(xù)學習第24課《梅蘭芳》,感受他的愛國情懷,領略他令人感動的一幕幕往事。(板書課題)
二、整體回顧,設境質(zhì)疑。
1、回顧導入: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你知道了什么?(學生回答:梅蘭芳五次拒演的具體內(nèi)容。教師板書。)
2、交代任務:研讀課文5—14自然節(jié),感受梅蘭芳在避港拒演、蓄須拒演、自傷身體這幾件事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愛國情懷。
三、品讀感悟,個性解讀。
1、自讀自悟,理解內(nèi)容。
教師出示“自學要求”。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學,勾畫圈點、批注,加深自己的感悟。
2、匯報交流
。1)學生研讀之后就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匯報。學生在匯報梅蘭芳避港拒演中的表現(xiàn)時,首先讓學生說出從哪件事可以感受到梅蘭芳的愛國情懷,在結(jié)合具體的句子,談談自己的理解,然后帶著體會去讀。
(2)抓住重點句子理解:“他寧愿每頓只有一碗飯、一點點罐頭食品或者一小塊咸魚,寧愿時刻提心吊膽地面對頭上呼嘯而過的炸彈,也不愿失去作為一個真正的中國人所應當具備的民族氣節(jié)。”
教師提問:這句話你讀出了什么?學生談出自己的體會。
(3)句式練習,加深, 理解
教師引導學生想象:梅蘭芳還會遇到哪些困難?隨著問題的提出教師出示句式練習。
他寧愿 ,寧愿 ,也不愿失去作為一個正直中國人應具備的民族氣節(jié)。
。4)指名回答,齊讀“也不愿失去作為一個正直中國人應具備的民族氣節(jié)。”
學生順勢體會到“盡管他視藝術為生命,但在民族存亡關頭,他毫不猶豫地將藝術讓位于民族氣節(jié)。”
。5)學生匯報自己讀出的感受。學生將自己的感受朗讀出來。
3、學習梅蘭芳在蓄須拒演中愛國情懷的體現(xiàn)。
。1)圖文結(jié)合,深入理解。
教師出示蓄須前后的圖片,進行對比理解。
學生回報:“一旦他蓄須,便是宣告不再登臺了。”教師提問:為什么蓄須之后梅蘭芳就不能登臺了?學生回答。
。2)讀句理解,深刻感悟。
教師引導學生讀出有關的句子,理解體會。
。3)再讀文本,體會人物。
學生自然體會出一個人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丟掉祖國的尊嚴,民族氣節(jié)比生命更重要。
教師引導學生讀文10、11自然節(jié)深入理解。
教師引讀課文11自然節(jié),達到師生共鳴。
4、學習梅蘭芳在自傷身體中愛國情懷的表現(xiàn)。
(1)細讀課文,理解內(nèi)容。
學生默讀13自然節(jié)找到重點詞語“斬釘截鐵”、“良苦用心”進行理解。
教師抓住“良苦用心”提出:他的良苦用心指的是什么?
學生匯報自己的理解。
。2)再讀課文,加深理解。
教師指導朗讀(讀出人物的斬釘截鐵,讀出人物的良苦用心)
學生練習朗讀,教師指名朗讀。
5、學習最后一個自然節(jié)。
教師激情導語:是啊,憑著滿腔的愛國情懷,憑著高尚的民族大義,梅蘭芳承受著無盡的痛苦終于擊碎了侵略者的癡心夢想,使國人不能不為之慨嘆!
。1)學生齊讀課文,談自己的理解。
(2)教師講解,學生體會。
四、通讀全文,整體感悟。
(1)學生自由練讀
。2)指名讀文。學生匯報出全文的主要內(nèi)容,及所表達的情感。
五、超越文本,拓展延伸。
六、情感升華,激情總結(jié)。
茫茫青史寫春秋,為了民族大義,為了中華的尊嚴,一代大師挺直了脊梁,他高尚的情操照耀著萬代千秋。老師即興做了一首小詩,就讓我們以這首小詩來結(jié)束全課。(齊讀:一代大師梅蘭芳,蓄須明志表衷腸。拒演舉債八年整, 梅蘭芬芳四海揚。)
板書設計 :
梅蘭芳
拒絕播音
拒絕演出 愛國情懷
避港拒演
蓄須拒演 捍衛(wèi)尊嚴
自傷身體
教學反思:
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抓住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展開精讀學習。先讓學生自讀課文,畫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在一旁進行批注,寫下自己的感受;然后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引導學生透過重點的句子、詞語反復體會,談出自己的獨特感受;再隨機引導學生進行感情朗讀,讀出自己的感受、體會。學生通過讀書感受到了梅蘭芳大師高尚的人格和愛國情懷。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shù)網(wǎng)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wǎng)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