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精品一区,蜜桃六月天综合网,欧美99,草草影院ccyycom

奧數網
全國站
您現在的位置:奧數 > 趣味樂園 > 名人故事 > 正文

名人故事:蔣介石

來源:網絡資源 文章作者:奧數網整理 2018-08-13 21:07:32

智能內容

名人故事:蔣介石

  蔣介石(1887-1975)是近代中國著名政治人物及軍事家,名中正字介石,幼名瑞元、譜名周泰、學名志清。祖籍江蘇宜興,生於浙江奉化,逝世於臺北士林官邸。歷任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中華民國特級上將、中國國民黨總裁、三民主義青年團團長、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同盟國中國戰(zhàn)區(qū)最高統(tǒng)帥、中華民國總統(tǒng)等職。

  蔣中正受孫中山賞識而崛起於民國政壇,在孫去世后長期領導中國國民黨達半世紀;其於國民政府時代一直居於軍政核心,領導中國渡過對日抗戰(zhàn)與二次大戰(zhàn),行憲后又連續(xù)擔任第一至五任中華民國總統(tǒng)長達27年,但其政治手腕與獨裁統(tǒng)治亦遭受批評。其從政生涯橫跨北伐、訓政、國共內戰(zhàn)、對日抗戰(zhàn)、行憲、民國政府退守臺灣及東西方冷戰(zhàn),在中國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

  生平重大事件

  1908年赴日本并加入同盟會,1924年擔任黃埔軍校校長;1926年先后制造“中山艦事件”、“整理黨務案”“4.12事件”,打擊共產黨和革命勢力。

  后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主席,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主席。

  1928年任南京國民政府主席,繼續(xù)進行新軍閥混戰(zhàn)。1931年“9·18”事變后,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推行“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圍攻紅軍革命根據地。1936年“西安事變”后,被迫接受抗日主張,實行第二次國共合作;1938年任中國國民黨總裁,三民主義青年團團長。

  抗日戰(zhàn)爭期間,任國防最高委員會,同盟國中國戰(zhàn)區(qū)最高統(tǒng)帥,“皖南事變”后,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

  在1937年—1945年期間,蔣介石成為中國最高抗戰(zhàn)統(tǒng)帥,蔣介石領導200多萬國民革命軍堅持八年抗戰(zhàn),蔣介石縱有千錯萬錯,也不應該將其丑化矮化,也不應該將其全盤否定,蔣介石雖然有其過失之處,但仍不失為民族的領袖,不夸張地說,蔣介石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一個偉人;1943年參加美、英、中三國領導人參加的開羅會議。

  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與中共代表團在重慶進行和平談判,1946年撕毀《停戰(zhàn)協定》、《政協決議》,命令進攻共統(tǒng)區(qū),單獨召開制憲國民大會,通過憲法。

  1948年擅自召開第一屆國民大會,當選中華民國總統(tǒng)。

  1949年,蔣介石父子退居臺灣之后一直反對臺獨,反對美國分裂、“托管”臺灣。

  縱觀中國近現代史,如果沒有蔣介石,當時中國的臺灣、東北被日本占領,中國將被各地軍閥分割小國家,當時中國唯一可以控制有全國各地軍閥、中央軍、黃埔系、準嫡系和嫡系擁有幾百萬軍力的國民政府黨、政、軍非蔣介石,沒有第二人,所以蔣介石的存在促進了中國領土完整的重要作用。

  生平大事年表

  1887年(1歲),蔣介石生于浙江奉化溪口。

  1906年(19歲),在中學讀書時即向家里提出要求到日本學習軍事。赴日后,因非公費派遣,不能入軍校,只能就讀于東京清華學校。

  1907年(20歲),考入保定陸軍速成學堂,學習炮兵。

  1908年(21歲),春,被保送日本東京振武學校。

  1910年(23歲),入日本陸軍第13師野炮兵第19團為士官候補生。辛亥革命時歸國,自“二次革命”后追隨孫中山。

  1911年(24歲),武昌起義后回國,在滬軍部任團長。

  1912年(25歲),奉陳其美命令,暗殺革命元勛陶成章。

  1914年(27歲),第一次會見孫中山,擔任第一路司令官。

  1915年(28歲),參加籌劃“反袁”的上海武裝起義。

  1916年(29歲),任東北軍參謀長。

  1918年(31歲),任援閩粵軍總司令部作戰(zhàn)科主任。

  1922年(35歲),赴難“永豐艦”取得孫中山的信任。

  1923年(36歲),任大元帥府行營參謀長,赴蘇聯考察。

  1924年(37歲),任黃埔軍校校長兼粵軍參謀長。

  1925年(38歲),第一次東征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第二次東征任國民革命軍總指揮。

  1926年(39歲),中山艦事件,打擊中國共產黨人,任國民革命軍北伐總司令。

  1927年(40歲),另立“國民政府”,發(fā)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到1930年被殺共產黨員超過百萬。同年與宋美齡結婚。

  1928年(41歲),任南京政府主席,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兼軍事委員會主席。二次北伐,日軍發(fā)動濟南慘案一千多人遇難,蔣繞道而行。

  1929年(42歲),以裁軍為名義召開“編遣會議”。蔣桂戰(zhàn)爭爆發(fā)。

  1930年(43歲),蔣、馮、閻中原大戰(zhàn)爆發(fā),死亡30萬人。

  1931年(44歲),對中國工農紅軍發(fā)動軍事“圍剿”。囚禁反蔣領袖胡漢民,5月汪精衛(wèi)、孫科等人成立廣州國民政府和蔣介石南京政府相對抗。九一八事變東北淪喪。同年長江淮河洪水成災死亡14萬人!1933年(46歲),簽訂《塘沽協定》。蔡廷鍇等在福建發(fā)動軍事兵變“閩變”,蔣加以鎮(zhèn)壓。

  1936年(49歲),6月,廣東軍閥陳濟棠和桂系李宗仁發(fā)動武力叛變“兩廣事變”。12月,楊虎城和張學良發(fā)動“西安事變”,蔣被迫簽訂抗日協議。

  1938年(51歲),當選為國民黨總裁。蔣介石為阻止日軍炸開黃河使黃河改道89萬同胞遇難。蔣下令火燒長沙兩萬人遇難。

  1939年(52歲),任“國防最高委員會”委員長,發(fā)動抗日戰(zhàn)爭期間第一次反共高潮。

  1941年(54歲),制造“皖南事變”,正式對日宣戰(zhàn)。

  1942年(55歲),任中國戰(zhàn)區(qū)最高統(tǒng)率,派軍支援緬甸。河南大饑荒,300萬~500萬人死于災難。

  1943年(56歲),1943年初派中央軍進軍新疆,奪取新疆的控制權。代表中國簽署《開羅宣言》。

  1945年(58歲),日本投降抗戰(zhàn)勝利。拒收琉求,撕毀《雙十協定》。

  1946年(59歲),承認外蒙古獨立。同年內戰(zhàn)爆發(fā)。

  1947年(60歲),向陜北、山東實施重點進攻,制造“五·二O”慘案。臺灣發(fā)生“二二八事件”

  1948年(61歲),在“國民大會”上當選為“總統(tǒng)”,實行“幣制改革”引發(fā)惡性通貨膨脹。

  1949年(62歲),被迫宣告“引退”敗走臺灣,帶走大量黃金儲備。

  1950年(63歲),復職“總統(tǒng)”。

  1952年(65歲),進行“反共抗俄總動員”。簽訂“日臺和約”,放棄日本戰(zhàn)爭賠款。

  1954年(67歲),與美國簽訂《共同防御條約》。

  1955年(68歲),炮制孫立人兵變案。

  1957年(70歲),宣布臺灣海峽進入緊急作戰(zhàn)狀態(tài)。

  1958年(71歲),引發(fā)“金門炮戰(zhàn)”。

  1960年(73歲),再次當選“總統(tǒng)”。

  1967年(80歲),頒布教育改革訓令。

  1968年(81歲),指示興建大鋼鐵廠,建設南北直達公路。

  1969年(82歲),實行“黨政革新”為蔣經國接班鋪平道路。

  1970年(83歲),反對“臺灣獨立”,反對“兩個中國”,堅持“一個中國”。

  1971年(84歲),聯合國宣布不承認蔣介石政權。

  1974年(87歲),派蔣經國主持黃埔軍校五十周年活動。

  1975年(88歲),在臺灣臺北逝世。

廣告合作請加微信:17310823356

京ICP備09042963號-15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854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6762110 舉報郵箱:wzjubao@tal.com

奧數版權所有Copyright2005-2021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