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毛澤東(2)
來源:網絡資源 文章作者:奧數網整理 2018-08-13 21:09:40

毛澤東勤學故事
毛澤東十六歲時,父親要送他到湘潭縣城一家米店當學徒,指望兒子繼承家業(yè),發(fā)家致富。但是,此時的毛澤東的志向并不在于剛地和金錢,他的眼界也不僅局限于小小的韶山沖了。他要繼續(xù)深造,將來去干大事業(yè)。恰在這時,毛澤東從表兄嘴里得知,湘鄉(xiāng)縣有一所新式學校,叫縣立東山高等小學堂,在那里可以學到新的知識。毛澤東十分高興,決心前去求學。為了說服父親,毛澤東求助母親,最后他和母親邀請舅舅、表兄和同族長輩以及私塾老師來家勸說,終于使父親改變了主意。1910年秋,十六歲的毛澤東自己背著行李,離開生他養(yǎng)他的故鄉(xiāng),徒步跋涉,到湘鄉(xiāng)縣立東山高等小學求學。臨行前,毛澤東心潮翻滾,思緒萬千,揮筆寫了一首言志詩:
孩兒立志出鄉(xiāng)關,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這首詩氣魄宏大;意蘊深刻,抒發(fā)了這個有志少年發(fā)憤圖強的遠大抱負和四海為家的廣闊胸懷,同時也表達了他對故鄉(xiāng)韶山的美好感情和對父老鄉(xiāng)親們的一片赤誠。毛澤東把詩夾在父親的賬簿里,就挑著擔子上路了。
掌燈時分,毛澤東挑著行李擔子來到學校的大門口。他放下行李,輕輕叩響了大門上的銅環(huán)?撮T人是一位老者。他斯斯文文地走出來,問明了毛澤東來意之后,非常遺憾地嘆了口氣,搖搖頭攤開兩手說:“孩子,你來晚了,入學考試已在兩天前結束了。”
毛澤東急忙說:“老先生,請你幫個忙想個辦法,我是湘潭的,為了投考,走了五十多里路,請你無論如何給想個辦法。”
老先生答應回去稟報校長。過了一會兒,他又出,把把毛澤東領進了門房,說:“剛才給校長說了,答應讓你補考。”說著又拿出文房四寶和試題,說:“你先看看,考慮考慮,我給你端個燈來。”說著,老先生就扭頭走了。
過了一會兒,老先生端著一盞燈回來,對毛澤東說:“燈端來了,你開始作題吧。”只見毛澤東拱了拱手,很有禮貌地說:“謝謝您!老先生,試題我已作完了。”
老先生一聽驚呆了,連忙拿起毛澤東的試卷,不住地贊漢:“奇才,奇才!”轉身就直奔校長室去了。校長李元甫接過毛澤東的試卷,只見毛澤東在試題《言志》答作中,以宏偉的氣魄和豪邁的語言,闡明了自己求學救國的志愿。李校長閱后,大加贊賞,高興地說:“我們學校里錄取了一名建國人才!”在學堂里,毛澤東學習刻苦認真,進步很快,學到不少中外文學、歷史、地理和自然科學知識。毛澤東以自己的真才實學博得了教員們的器重和賞識,但他還是覺得壓抑。
毛澤東故事:“不能搞特殊”
李訥是毛澤東的小女兒,1940年8月出生在陜北延安。當時盡管正處在艱苦的戰(zhàn)爭年代,但毛澤東還是堅持把女兒留在自己的身邊。毛澤東雖然格外疼愛自己的小女兒,但他并沒有因此而放松對女兒的嚴格要求。
1947年,轉戰(zhàn)陜北期間,毛澤東率領的中央縱隊生活極端艱苦。由于糧食供應困難,大食堂每天兩頓都是鹽水煮黑豆。有一次吃飯,李訥看到大家的嘴是黑的,好奇地笑了,她對毛澤東說:“爸爸你看,阿姨、叔叔的嘴都是黑的。”毛澤東對她說:“你不要笑,前方解放軍叔叔就是靠吃黑豆打勝仗的呀。黑豆好吃,吃了黑豆也能長胖長高。你也應該帶上碗筷和阿姨一塊去吃黑豆飯。聽爸爸的話,你將來一定是個好孩子。”
當時,李訥只有7歲,還是個小孩子,但毛澤東并沒有因為女兒年齡小就允許別人對她格外照顧。在毛澤東的嚴格要求下,小李訥沒有同爸爸媽媽一起吃飯,而是同衛(wèi)士、保姆、戰(zhàn)士們一起吃大食堂的鹽水煮黑豆,從小就經受了艱苦生活的考驗。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作為黨和人民共和國的領袖,不但沒有利用手中的職權為子女提供任何方便,反而更加嚴格要求他們,哪怕是在乘車、吃飯這樣的日常小事上,毛澤東也從不放松對他們的要求。
20世紀60年代初,李訥正在北京大學讀書,她和普通學生一樣吃住在學校,只有星期六才回家一次,回家時,她也是和大家一樣擠公共汽車,從不乘小臥車。正因為如此,剛上學的一段時間里,同學們都不知道她是毛澤東的女兒。寒冷的冬天來臨后,由于天黑路遠,衛(wèi)士長擔心李訥一個女孩子晚上回家路上不安全,就瞞著毛澤東派車去學校接李訥。此事被毛澤東覺察后,嚴厲地批評了衛(wèi)士長,并說:“別人的孩子就不是孩子了,別人的孩子能自己回家,我的孩子為什么就不行?”不管衛(wèi)士長如何解釋,毛澤東還是不容置辯地命令道:“不許接,說過就要照辦,讓她自己騎車子回來。”
李訥在北大上學初期,正趕上嚴重的經濟困難時期,當時國家所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糧食奇缺。李訥認為自己是共青團員,應該為國家分擔困難,于是在學校報口糧時,只報了17斤。毛澤東聽說此事后,非常高興,并說就應該這樣做。由于定量不夠吃,李訥經常餓肚子。有一次,李訥從家里拿了一袋奶粉,毛澤東知道后很不高興,說這樣做影響不好,以后,李訥就再也沒有從家里帶過任何吃的東西。
困難時期,李訥很少回家。一次,衛(wèi)士尹荊山去學?赐钤G,發(fā)現她餓得臉發(fā)黃,心里很難過,回來后向衛(wèi)士長作了匯報。衛(wèi)士長是看著李訥長大的,李訥從小就和戰(zhàn)士們一起行軍,風餐露宿,一樣吃鹽水煮黑豆,如今成了共和國主席的女兒還要挨餓,想到這些,衛(wèi)士長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他瞞著毛澤東給李訥送去了一包餅干,李訥怕別人發(fā)現影響不好,見附近沒有人,才大口地吞下兩塊餅干。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