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精品一区,蜜桃六月天综合网,欧美99,草草影院ccyycom

奧數(shù)網
全國站
您現(xiàn)在的位置:奧數(shù) > 家庭教育 > 父母必讀 > 正文

那些玻璃心的孩子,背后都有怎樣的父母?

來源:家長幫APP 2018-08-23 11:27:20

  作為一名老師,我發(fā)現(xiàn)近年來父母經常用“校園欺凌”這個詞來定義孩子們之間發(fā)生的矛盾。校園欺凌對孩子來說是一場噩夢,但“校園欺凌”有其具體的含義。

  “Stopbullying.gov”網站將“校園欺凌”定義為:發(fā)生在學生之間的一種惡意攻擊行為,包括威脅、傳播謠言、故意排擠他人等。

  該網站稱,校園欺凌有一個前提: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在力量強弱、受歡迎程度、信息獲取等各面,實力都不均等。而且校園欺凌存在“反復性”,這種行為會經常發(fā)生,欺凌者“常常”欺負弱者。

  當發(fā)生校園欺凌事件時,父母、校方、執(zhí)法部門需要相互配合,立即制止,但是最近發(fā)生的一件事讓我開始意識到:并非所有不友善的行為都是校園欺凌行為。

  前幾天,有位學生遭到了同學的諷刺和挖苦,他非常難受、自卑,覺得自己好像被孤立了,當他將這件事告訴我時,我非常憤怒,氣急之下做了一些不理智的行為。

  我相信大多數(shù)父母都有類似的經歷,當孩子告訴我們他在學校受欺負時,我們很容易在情緒高漲的狀態(tài)下,將這些行為直接定義為校園欺凌,然而我們忽略了一點——“校園欺凌”這個詞很重,千萬不能輕易使用。

  當我冷靜下來后,我仔細想了想“校園欺凌”這個詞的含義,意識到這件事并沒有上升到欺凌的程度。

  有些人性格本來就是咄咄逼人、強勢的,他們通常不怎么考慮別人的感受,但是他們并沒有惡意。讓孩子們理解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在孩子的余生中,他們獲得的幸福感和成就感,都與他們如何處理這些復雜的矛盾和人際關系有關。

  如果我們每次都把孩子在學校的不愉快遭遇都定義為校園欺凌,我們就錯過了一次教育孩子如何處理矛盾的機會,這對孩子未來的成長和發(fā)展非常不利。

  臨床心理學家艾琳·肯尼迪·摩爾在《今日心理學》雜志的一篇文章中寫道:“如果我們無法區(qū)分校園欺凌和普通矛盾,就會忽視一些嚴重的校園欺凌案件。”

  但是,如果把普通矛盾隨便上升到欺凌行為,就會使孩子產生這樣一個思維定式:我很脆弱,當有人對我不友好時,我沒有能力處理好這些復雜的人際關系和矛盾。

  近年來,社會開始重視“校園欺凌”現(xiàn)象,但這也導致了父母對“校園欺凌”這個詞的誤用。當孩子在學校遭遇不順時,很多父母就會覺得孩子在學校受到了欺凌。殊不知,這無形中也會使孩子變得脆弱不堪。

  我認識一個學生,平時父母很寵愛她,她也有自己的社交圈,但她想融入一個新的圈子。剛開始這個圈子里的小伙伴不太懂這個女孩,但還是對她很友好,如果這個女孩請看電影、吃飯聊天,大家都會欣然接受。但是當這個新圈子里的小伙伴出去玩,沒有邀請這個小女孩時,女孩的父母就會覺得孩子在學校被孤立了,遭到了校園欺凌。

  我還碰到過類似的一件事,我的一個學生對一門課非常感興趣,因此在課堂討論中就表現(xiàn)得特別活躍,一位同學因此嘲笑了這名學生,回到家后,我學生把這件事告訴了父母,父母的第一反應就是孩子在學校受到了欺凌。

  這些不愉快的經歷在某種程度上都會傷害孩子,但這絕沒有到“校園欺凌”這個地步。如果父母夸大其他孩子的“不友善”行為,就會在某種程度上削減自己孩子處理問題的能力——孩子們開始將自己視為受害者,認為自己無力改變現(xiàn)狀。

  家長對“校園欺凌”行為的錯誤判斷對孩子長遠發(fā)展也很不利,當孩子長大后,會很難適應這個社會。孩子們會變得敏感脆弱,一旦有人對他們不友好,孩子就會覺得自己受欺負了,從而感到非常焦慮、自卑,長此以往,同伴也會慢慢疏遠他。

  肯尼迪·摩爾在她的文章中還指出,誤用“校園欺凌”行為還有一個不利影響。如果有學生向學校報告自己受到校園欺凌,但結果證明不是欺凌行為時,那么這個學生在學校的威望和人緣就會大打折扣,因為同齡人都不喜歡愛告狀的孩子。

  此外,隨便指責一個孩子是校園欺凌者是極不負責任的表現(xiàn),因為一旦給這個孩子貼上了“校園欺凌者”這個標簽,就很難撕掉,被貼上這個標簽通常意味著被排斥和隔離,而且日后很難再回歸正常生活,這對這個孩子來說很不公平。因此,隨便指責孩子是校園欺凌者,這本來也是一種“欺凌”行為。

  那么,當孩子遇到不友善的對待時,家長該如何做呢?我們不妨多給孩子一些自己處理問題的權利,讓他們學著自己去面對。

  當孩子在學校和其他同學產生矛盾,回家想談論對方的行為時,我們可以傾聽并表現(xiàn)出同情心,接著問孩子:“你的選擇是什么?做出這些選擇后,會導致什么結果?”

  總之,讓孩子自己學著去處理這些人際關系和矛盾,而不是 “護犢子”,輕易地將孩子們之間發(fā)生的“不友善”行為直接上升到“校園欺凌”,甚至直接替孩子解決這些問題。

  —END—

  作者:Braden Bell

  翻譯:小蕊

  本文系家長幫獨家翻譯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廣告合作請加微信:17310823356

京ICP備09042963號-15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854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6762110 舉報郵箱:wzjubao@tal.com

奧數(shù)版權所有Copyright2005-2021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