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文化知識點——第三講:彬彬有禮--諱
來源:家長幫論壇 文章作者:學而思語文小學 2018-09-27 19:12:10

傳統(tǒng)文化知識點——第三講:彬彬有禮--諱
各位家長們、同學們,大家好!
接下來就進入傳統(tǒng)文化的第三講:彬彬有禮--諱
彬彬有禮——諱
在日常交際之中,我們除了需要遵守的行為之外,還有一些需要避免的問題,這些問題就成了我們文化中的諱文化。如果在社交禮儀中出現這些東西,一則顯得不雅,二則也是對他人的不尊重。古人避諱的東西很多,但是歷代都避諱的東西主要有以下三種:一錢、二大小便、三死亡。為什么呢?
古人忌諱說錢的原因主要是認為錢這個東西太俗氣了。在張岱的《陶庵夢憶》中詳細的寫了為什么古人要避諱錢,因為古人認為談論錢是不夠風雅的事情,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是不屑于整天把錢掛在嘴邊的,但是錢對于一個人的生存和生活又至關重要,不能不提,怎么辦呢?人們就想出了一些詞來指代錢,比如“賦”、“祿”、“餉”、“采(天子)”。
雖然說吃喝拉撒睡是人類的基本生存活動,但是對于拉撒古人還是比較忌諱的,通常用“出恭”、“更衣”、“解手”等詞語代替大小便。比如《赤壁之戰(zhàn)》中的“權起更衣,肅追于宇下。”
古人由于對于科學知識的缺乏,并不明白死亡是怎么一回事,所以對于未知的事物,古人秉持著一顆敬畏之心,不會隨意談論和死亡有關的事情,如果有人直接說某人死了,那是對這個人的不尊敬。人們通常用別的詞來代指死亡,例如: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
古書中,避諱的現象隨處可見,避諱主要分為國諱和家諱。國諱主要表示對君主的尊重,而家諱主要表示對于家中長輩的尊敬。而避諱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一是缺筆避諱,這種形式是在唐代出現的,如:避孔子諱,“丘”字少中間一豎。
二是空字避諱。就是在書寫中遇到應避諱的字時,干脆不寫出來。“觀世音菩薩”到“觀音菩薩”的轉變就是為了避唐代李世民的諱。
三是改字避諱,即用意義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要避諱的字。為避漢高祖劉邦諱,《論語·微子》中“何必去父母之邦”一句,漢石經殘碑寫作“何必去父母之國”,將“邦”字改為“國”字。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