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說明文閱讀練習題及答案:《文與畫·古文二百篇》序
來源:網絡資源 文章作者:奧數(shù)網整理 2019-03-09 15:40:51
小學語文說明文閱讀練習題及答案:《文與畫·古文二百篇》序
文學是語言藝術、時間藝術;繪畫是造型藝術、空間藝術。這兩種藝術的通感,一般只能建立在意象相同即物我交感時對象提供的感受的一致上。例如讀到一幅草木零落的秋景圖,不禁要想起宋玉《九辯》中“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有時也因人因事觸發(fā)而使文與畫溝通,如讀文同的《墨竹圖》而想起蘇軾紀念他的文句“故畫竹,必得成竹于胸中”,如此等等。
然而,在中國文與畫的傳統(tǒng)中,兩者卻有別樣溝通的因緣。中國畫的大宗和主流是文人畫,晉唐以降,顧愷之、王維等大批文學家也是畫壇巨匠,或為開派人,或為一時巨擘,宋明至今,此風不絕,畫家兼通文事者比比,無庸詳舉。讀畫人的欣賞習慣,也輕視“匠氣”,遂使不是文學家的畫師,也向文人畫看齊。既然畫家與文學家一身二任,宣泄于文學作品中的主體思想和情感,自然和宣泄于畫幅中的思想和感情相通,文心與畫意仿佛其人,這也是自然之理。這就使中國文學與中國繪畫格外有溝通的因緣。中國的畫家還特別喜歡從優(yōu)秀的古文作品中覓取題材,或取其整體,或取其形象的局部,乃至一詞一句,加以發(fā)揮,這種情況也是人所共知的。傳世名畫中,以《洛神賦》《蘭亭序》《桃花源記》《赤壁賦》等名文為畫題者絡繹不絕,更使文與畫交相輝映,各竭其妙。至于小說人物之摹為繡像,文學故事之演為畫材,則更為普遍。小說人物繡像幾乎可見于各種流傳廣泛的小說文本,文學故事畫則可于近世的連環(huán)畫中屢見,成為大眾化的文畫結合體。
文與畫畢竟是兩種不同的藝術,藝術表現(xiàn)方法上兩者的用武之地各有長短。有畫面上所不能盡而文筆得以委曲表達的情況,也有文筆所不能顯豁而畫面可以生動描摹的情況,更有兩者互濟互補、相得益彰的情況。本書選收古文二百余篇,并系統(tǒng)地配以上海、北京、南京、杭州、西安及香港等地著名畫家的繪畫,便于讀者賞文采而明畫藝,觀畫藝而益明文情。這在兩門藝術上都是創(chuàng)舉,相信比單獨賞讀名作和單獨觀賞繪畫更能強化讀者的美感體驗,使歷代諷詠不絕的名文更增其光輝。
1.對第二段中“文心與畫意仿佛其人”一語,理解準確的一項是( )
A.讀了他的文章,就能看懂他的畫。
B.看懂了他的畫,就能更好地讀懂他的文章。
C.無論是文章還是繪畫,都跟作者本人一樣。
D.無論文章還是繪畫,意旨都跟作者的思維和感情緊密關聯(lián)。
2.第三段中說文與畫在“藝術表現(xiàn)方法上兩者的用武之地各有長短”。對這句話理解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
A.“文”屬于語言和時間藝術,“畫”屬于造型和空間藝術,二者只能進行有限的溝通。
B.“文”能作具體細膩的表達,曲盡其妙,“畫”在這一方面則并非無所不能。
C.“畫”是直觀、顯豁的,能進行生動的描摹,而這恰好可能正是“文”的短處。
D.“文”與“畫”在藝術表現(xiàn)方法上有相互補濟的可能,做得好,能使二者各避其短而揚其長 。
3.對文中所說的“文畫兼讀”的好處,理解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
A.文畫兼讀,“賞文采而明畫藝”,不僅能更好地把握文意,玩味語言,也有利于讀懂畫作。
B.文畫兼讀,可以提高讀者素質,提升文化品位,避免陋俗與匠氣。
C.文畫兼讀,是對我國悠久的文化藝術傳統(tǒng)的學習與繼承。
D.文畫兼讀,能強化讀者的美感體驗,使文與畫的鑒賞相得益彰。
4.依據(jù)文意,下列表述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
A.觀賞一位畫家的畫作,繼而想起另一位文士對這位畫家的評價,這只是一種相關的聯(lián)想,并不意味著讀文賞畫時美感體驗完全相同。
B.讀文賞畫,如果僅僅因為文與畫描述的對象相同而產生某種一致的感受,則這種情感的溝通還只是初始的局部的。
C.從歷史上看,文人畫是中國畫的主流。文士都能作畫,畫家亦多能通文,為文與畫的溝通奠定了更堅實的基礎。
D.中國畫家特別喜歡從優(yōu)秀的古文作品和文學故事中覓取題材,是文畫結合傳統(tǒng)的又一生動例證。
【點擊下一頁查看答案】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shù)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shù)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shù)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shù)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